<b>问:你们那时候上学交多少学费、住宿费?</b><div><br>答:我们那时候上学不交学费,也不交住宿费,全是免费的。不仅不交钱,学校还发放生活费,大概是每月16块吧。另外,还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发放几元钱不等的生活补助。当时还规定,如果工龄满五年的,还可以带薪上学。</div><div><br>我们发生活费是因为我们在工厂食堂就餐。其他在学校上课的工农兵学员,他们发的是就餐券,分早中晚三种票,食堂做什么就吃什么,不像我们还有点选择余地。</div><div><br>这种免费上学的代价,就是毕业后要服从分配,分到哪里是哪里,个人没有选择。不像现在,上学要花钱,毕业后可以自己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方式。</div><div><br><br><b>问:那时候你们入学搞不搞军训?</b></div><div><br>答:我们那时候入学,首先是搞入学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方面的。我们参观了泥塑《收租院》,是讲大地主如何剥削农民的。参观过二七纪念碑,是讲汉口铁路工人大罢工历史的。还参观过武昌农民运动讲习所,是当年毛泽东等人培养农民运动骨干的。</div><div><br>我们当年不叫军训,叫学军,向解放军学习。时间安排在毕业前夕。我们是到部队去的,驻地在今天武汉市的黄陂区,就是现在十五军的一个师。我们进行了队列训练和打靶训练,最后实弹射击,每人打了几发子弹。</div><div><br>我们还参观了所在部队的黄继光纪念馆,见到了那件堵机枪的棉衣。</div><div><br>那时,我们不但要学军,还要学工学农。学工就是到工厂劳动,学农就在五三农场干农活。其实,我们班所有的人都是从农场或农村来的,都干过几年的农活。但教学计划有要求,那就得安排,担心我们进了城,思想变修了,所谓“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div><div><br><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问:你们那时候课后作业多不多,考试难不难?</b></div><div><br>答:那时候我们没有作业,也不考试。(外孙女吃惊的表情)</div><div><br>没有作业,可能是因为没有课本。当时,文革前的课本不能用,新的课本还没有。况且我们学校是新办的,也没有现成的教材。除了老师讲课外,学校还借用了桂林无线电工业学校的几本油印教材,组织学生刻写翻印。就是那种用钢板蜡纸刻写,然后用油墨印出来的。我因为在农场工作时刻写过蜡纸,也参加了学校翻印教材的一员。</div><div><br>再一个原因就是,班上的学员文化程度相差较大。有的说是初中,其实只有小学水平。有的高中毕业,还当过中学老师。我自己虽说上过一年初中,但那时也没有课本,语文课学毛主席语录和诗词,数学只讲到一元一次方程。因为这个原因,老师刚开始上基础课时也不知道如何讲才好。讲浅了,有的同学早就学过了,讲深了,好多同学又听不懂,没法布置作业。后来讲专业基础课时,老师们就多讲概念,少讲公式,讲解一些最基本的东西,照顾了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div><div><br>整个学习过程没有考试。只是每个学期结束前,要求写一篇个人总结,内容大多还是思想政治方面的。那时候全社会都强调这个。</div><div><br><br></div> <div><br></div><div><b>问:工厂办中专,与普通中专学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b></div><div><br>答:刚开始我们也不知道,后来才有了一些比较。</div><div><br>最大的不同是实习条件比一般学校强多了,提高了我们的实际动手能力。</div><div><br>我们班有位夏老师,实践经验特别丰富,他结合工厂的产品进行讲课,将晶体管收音机的原理、线路、测试、修理等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又具体指导我们在装配车间实习,让不少同学很快就掌握了晶体管收音机的工作原理、装配调试和故障修理。</div><div><br>记得有一次放假回农场,我带了几样工具和零件回去,很快就能帮人家修好收音机。有人称赞说,你这么快就学会了一门手艺,真不错!</div><div><br>我有个农场的同事在长春邮电学校读书,在与她的通信中,讲到了我们实习的情况,她非常羡慕我们的实习条件和动手能力。她说他们在大庆油田实习,最多也就是在通信站看看别人操作,帮忙值值班,没有学到什么东西。</div><div><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