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家诗歌形象建构尝试一一以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为例

《地球屋》——李继平 念师

<p class="ql-block">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象”(形象)的民族,《周易·系辞》:“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认为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表意,但不能尽达;要尽达,须依靠象。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就是表意、达意的象(形象),汉字之象是华夏文明的内在形式,是汉民族记忆、保存、形成、加工自己传统的意指方式和元符号系统,汉字既是这个民族的外部区别性特征,又是该文明不停地自我重建的生产方式。国家形象是由一系列符号、象征和标识构成的,并以这些图像符号来传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利用图像符号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其塑造路径包括1、突出传统文化符号在国家形象中的塑造2、提炼新时代展现国家形象的图像符号3、强化图像符号在国际间的传播效果。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象,汉诗与汉字一样,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形象,汉诗诗体从二言体至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在诗行范畴内,构成了自我圆成的运作系统,至格律诗出现,汉诗在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两方面,完善了诗形建构,在听觉形象上形成节奏整齐、声韵协调、悦耳动听的美学效果,在视觉形象上形成整齐、对称、和谐、美观的美学效果,汉诗以其独特的听觉形象与“文”(无韵之文)拉开拉了距离,以其独特的视觉形象,有力地与散文(古文)、小说拉开了距离。今天的汉语自由诗不讲究声律,丢失了其作为诗体标志的听觉形象,其唯一的形式标志是分行,以分行形成跳跃、留白、停顿等节奏效果,以致散文文句实行回车断行也可以在形式上变为诗,散文与诗的文体边界逐渐模糊,这样一来,诗的评价标准模糊起来,人人可以写诗,每首诗都自成为一种形式,并且自我封神,如模仿西方后现代主义诗潮的当代“梨花体”、“乌青体”、“白云体”、“咆哮体”、“口语诗”等,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汉语自由诗因形式(形象)酷似拼音文字语言诗歌,没有形象上的区别性特征,致使汉诗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主体性大打折扣。 </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汉诗又称“松竹体十三行汉诗”,整首诗十三行,可以上下排列,也可以左右排列,上下排列刚好填满手机屏,形体犹如松枝披挂在竹干之上,两首十三行汉诗背靠背排列,又可以形成一尊宝塔松形式,因此,十三行汉诗以“松竹”、“宝塔”的形象宊显"松竹”、“宝塔”这两个中国文化符号所蕴含的“高洁”、“清劲”、“坚韧”、“廉节”、“稳定”等正能量。全诗从三言始,至七言止,也称“三七体”:三三、四四、五五、六六、七七、三三、七”,前面六个排偶句加最后一行单行七言,最后一行七言作为全诗的高潮句,又可以理解为前面的六个上下联句的总横披,前面两行三言为“起”,接下来的八行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行为“承”,第十一、十二行的两行“三言”为“转”,最后一行七言诗为“合”,“起、承、转、合”为中国传统诗文的结构章法,也可以理解为传统诗文的形象营造法则,因此,十三行汉诗是在传统诗词曲赋形象的感召之下,将中华诗词曲赋的形式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进行适合手机触屏写作需要的形式建构,较好地激发了人们对于传统诗词文化的共同记忆,它是在汉诗已有形象的基础上,适时创造出来的一个新的汉诗形象。</p><p class="ql-block"> 汉诗是从汉语中诞生的,汉语的特点:没有复辅音、元音占优势、音节整齐简洁、有声调、单音节语素多,双音节词占优势(古代汉语单音词占优势)、同音语素多。汉语的这些特点可以总结为:1、音乐性强(元音占优势)2、音节对称(语流中时长相仿的单音节语素阴阳调和)3、声调突出4、同声相协普遍(同音语素多)。这几个特点都有利于汉语诗歌形象的形式化——押韵、二分对称、平仄错落,押韵易于记忆,二分对称是中国先民的智慧结晶,太极两渔形象地说明了宇宙生成、存在、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对称和非对称不仅是诗歌音组的基本形态,也是宇宙万物形式形势变化的基本形态,是事物形式发展的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在中国诗歌史上,非对称的三言诗、六言诗不如对称的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流行,说明汉语诗歌追求对称美,非对称的三言音组被整合到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机体,变成了五言诗行和七言诗行的“对称性”部件时,它的作用就是无可替代的,当代第一首十三行汉诗押韵、二分对称、平仄错落,与中华诗词一样,以汉语本身的“汉诗性”进行形式建构的创新诗体。</p><p class="ql-block"> 汉诗又有其“汉字性”,汉字的发展由原始图形性很强的象形文字逐步推进到以表声为主的形声文字,就文字制度来说,则是从图形文字发展到形意文字,又从形意文字发展到意音文字,根据专家研究,这种单音节词多的“声调语”是很难用拼音的方法来制字写词的,比如我们用汉语拼音文本来识读一首诗或一篇文章,比起英语来说要困难的多,汉字从秦汉到如今,常用汉字维持在6000字左右,而且一字多义普遍,完全依靠语音来识别汉文汉诗,非常困难,所以今天的汉字制度,依然是综合运用表音和表意两种方法,尽管象声的表达方法占据主导地位,而表意方法并未销声匿迹。在6000个汉字的范围内,进行契合语言特点的诗情表达,仅仅依靠语言的声音还不够,汉字的表意性被派上了用场,汉字形旁、声旁对应汉诗诗体音组、诗句及篇章的二分排列,汉字形体二分与对仗、平仄异质同构;汉字的方块形状字占据相同空间,从视觉习惯上促成汉诗体的定形化,西方文字(词语)占据空间大小不一,在视觉形式上促成诗体的非定型化,汉字形体有左右、上下、里外等等结构,但是每一个汉字的视觉空间是等同的,汉字本身所包含的哲学逻辑和多样同一视觉图像性,奠定了古代诗词曲的形式化基础。</p><p class="ql-block">十三行汉诗形体虽然不同于现代排版的七言律绝、五言律绝那样呈方块状、准方块状(有人讥笑豆腐干体),其形体自三言对句纷披而下,至后面的三言对句加七言,形成类似于汉字字体的上下结构关系,整体看上去犹如松枝密叶披挂在一柱老干之上,犹松似竹,故又称“松竹体”新汉诗,又有人称之为上下双塔体——两个宝塔上下粘合,形象意味深长。十三行汉诗借鉴现代诗的口语化、意象化、理念化,可以不押韵,但是六十三个方块汉字及其诗形样式,犹如表形表意又表音的汉字一样,鲜明地表现出汉诗的“汉字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借力定形一一十三行汉诗的形象他塑</p><p class="ql-block"> 国际传播语境中的国家形象的“他塑”,是他国的行为,别国以自己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话语逻辑对本国国家形象进行话语构建,由于文化差异和解码偏误,“他塑”出来的国家形象有时成了想像或幻想的产物,花木兰被好来坞想像构建为一个为了个人价值兑现而拼博的时代女英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十三行汉诗诞生十多年来,早已从国内传到海外,它的传播路径是国内→海外华人社会→外国人社会。在十三行汉诗诞生3周年前后,纽约华人笔会会长著名诗人、文革诗词研究者梅振才,就开始在北美关注、写作、传播十三行汉诗;十三行汉诗诞生诞生5周年和7周年之际,创始人深圳大学黄永健分别在俄罗斯圣·比得堡美术家协会展馆和比利时中华传统文化欧洲联合会展馆举行“十三行汉诗书画展”,吸引了大批侨胞和外国人前来参观考察,外国人对中国当代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歌形式一一“手枪诗”(十三行汉诗外形似手枪,又称手枪诗)颇有兴趣,手枪作为现代热兵器,本来是从西方传来中国,“手枪”外形小巧精致,近身搏战快捷实用,而汉诗手枪体(十三行汉诗)篇幅短小精悍,反映现实生活在手机上即写即发,用于抨击社会黑暗现象可产生“秒杀”之效。根据笔者现场观察,外国人因为“手枪”二字,迅速理解并记住了十三行汉诗的诗体形象,当然,拼音文字诗体中早有就“图形诗”、“图象诗”,但汉诗中的十三行汉诗因外形酷似手枪,成为当代中国的一种诗歌新形式,毕竟是第一次,英文“Pistol Poem”之“Pistol”经由外国人耳熟能详的视觉形象认定,成为了汉诗国际传播中“他塑”成形的中国汉诗形象。目前,外国人“他塑”想像建构起来的十三行汉诗,只触及其形象(外形)和功能(批判现实),十三行汉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新性发展内涵,尚有待于更进一步的对外传播和细化阐释。</p><p class="ql-block">在十三行汉诗试图通过形式来建构汉诗国家形象的同时,英美当代诗歌也在进行视觉形式和形象建构的尝试。越来越多的非语言因素进入了英语诗歌文本,特别是在现当代,如非语言范畴的声音、诗歌的排版形式、视觉形态等都成了诗歌文本的一部分,并且逐渐融入诗歌文本意义建构机制。因而,诗歌文本不仅仅由语言构成,诗歌也不仅 仅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文本实际上由三个次文本构成,即文字文本、声音文本、视觉文本。诗歌的外部视觉呈现是指诗歌视觉形式的直观呈现,即诗歌的排版、文字的视觉形式甚至一些非文字的视觉元素等构建了诗歌文本的直观形式,可以直接诉诸读者的视觉认知和体验。美国当代诗歌的视觉诗学不仅突破、颠覆了英语诗歌传统,形成了与时代文化精神同频共振的艺术观念和表达范式,也为未来美国诗歌乃至世界文学的发展以及未来文学表达方式的拓展与演变展示了新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看,十三行汉诗的造型立体,与当代语音文字国家的诗歌创作“形象化”也形成了同频共振的对话和互动关联,首先,它与新时代的中国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诉求同频共振,与大美中国的文化建设诉求同频共振,其次,它与整个人类诗歌形象(形式)创新诉求同频共振。汉字本身就是图画文字,十三行汉诗在表形表意又表音的方块汉字的基础上,紧贴汉语和汉字的文化根性,对古代诗词和现代自由汉诗进行外部视觉呈现的改造,使之更适应当下的诗歌抒情叙事,这种既表形表意又表音(十三行汉诗强调每行之内的音响效果,讲究押韵、平仄、节奏等诗歌修辞运用)的定型新汉诗,一旦传至国外,必然引起强烈的似曾相识的阅读兴味,因为它与国外正在进行中的诗歌视觉美学运动同频共振,也一定会引起国外诗人、诗评家及普通读者的阅读、关注、研究兴趣,从而实现十三行汉诗的文化他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合力玉成一一十三行汉诗的形象合塑</p><p class="ql-block"> 国家形象的“合塑”,是多方合力行为,在当代国际传播语境中,我国政府部门、主流媒体、文化企业、自媒体等均可与海外相关业务实体合作,整合资源、融合文化,共同生产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共同翻译推介中国优秀文艺作品,共同举办研讨会、展销会和仪式活动等,从而丰富国家形象的多维塑造面向,形成国别文化的优势互补和国家形象的合塑机制,调整国际话语权结构,合力建构理想的中国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