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家诗歌形象建构尝试一一以松竹体</p><p class="ql-block">十三行汉诗为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厦门工学院 黄永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摘要: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十三行汉诗充分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以整齐、对称、和谐、美观的诗歌形象表达了中国式现代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诗学向往,在当代世界文化传播语境中,通过自塑、他塑和合塑的文明形象建构途径,逐步彰显中华诗歌大国形象,在构建中华文明新形象的国家行为和世界行为中,将发挥其应有的建设性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关键词:国家形象;诗歌形象;十三行汉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 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这一重要论述从中国文化、中国成就、中国责任、中国道路等角度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 是自塑“可信、可爱、可敬”的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的根本遵循。</p><p class="ql-block">当下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所谓的“与西方话语接轨”,用西方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中国故事,其实到最后还是一厢情愿。一味强调在对外传播中话语要与西方接轨,其实是在相当程度上放弃了中华文明的文明主体性。当代中国在国际传播或者说文明传播中的困境,恰恰不是因为话语体系没有与西方接轨,而是缺乏一套自主而成熟的话语体系。中国学术界不能用自己的概念、理论、观念尤其是哲学层面方认识论和方法论去阐释中国当代的“硬成就”,就会依然用基于异域的理论甚至是意识形态来“观照”中国,结果必然是失去了心理上的优势。建立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其前提是确立文化自信、自主意识,其路径一分为三,既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又要辩正吸收西方文明,更要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总结概括,提炼新概念、新理论,形成新知识,然后三合为一,中国当代哲学社会科学三条路径建构起来的中国话语共同构成我们的自主知识体系,在与西方及其它非西方的话语对话文明互鉴中,逐步敞明并倡导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在奔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明升维工程中,发挥中华文明积极建构性作用。</p><p class="ql-block">十三行汉诗诞生于新时代业已启动的2013年,至今走过了十多年路程,在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借助于互联网及人工智能语境的有力加持,迅速在国内外掀起了一波新汉诗创作和传播的浪潮,2019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其阶段性研究成果《守正出新一一当代十三行汉诗评论集》,2023年入选“光明社科文库”,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研究推广”,2024年4月获得“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联盟第十一届学术研讨会教育成果奖”,该项目还入选“艺蕴中国·艺术教育创新成果展暨新时代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优秀成果”,获奖名称为“诗词文化创新成果金奖”。目前,十三行汉诗逐渐扩大创作者阵容,各种十三行汉诗传播方式处于衍生之中,国内外学术期刋也陆续发表研究十三行汉诗的研究成果,其文创产品与文化市场及文旅产业的融合,也产生了较为广泛正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值此中华文明形象重塑时代,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以汉诗诗体形象的重塑,参与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文明形象重塑的宏大叙事,从未来的发展前景来看,假以时日,它完全有可能演化为新时代中华汉诗诗歌形象或重要形象之一,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重申中国作为世界诗歌大国、文明古国、现代化国家的正面形象。</p><p class="ql-block">国家形象是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底蕴和现实综合国力所摧生出来的想像性生命形式,国家形象又由一个民族国家不同文化层面形象、杰出人物形象、创新业绩形象等共同建构而成。新时代中国诗歌文化层面所形成的生命形象各呈其能,松竹体十三行汉诗以传统三、四、五、六、七言诗体为依托,在微信等当代新媒介的带动之下,对汉诗形式进行重组改造,并用这种推成出新的新诗体,接纳当下广阔的社会生活场景和个人心灵图景,快捷表达,广泛触及,雅俗共赏,诞生十多年来,已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学术根基,产生万首以上原创诗作。通过自塑、他塑、合作塑三个层面,当代汉诗创新诗体一一十三行汉诗逐步在众多创新诗体中脱颖而出,逐步建立起一尊独立于诗歌丛林的汉诗中国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 自塑形式一一十三行汉诗的自我形象建构</p><p class="ql-block">1、汉诗国家形象渊源</p><p class="ql-block">形象(image)指人或事物的外形、外表,这个词还可以指影像、图像、画像、肖像、塑像、雕像、在圣经里它是偶像的意思,可以进一步引申为幻像、想像、意象等。因此,国家形象(national image)之“形象”也是多元多层的,从文化的横截面上看,国家文化形象包括它的宗教形象、哲学形象、艺术形象、道德形象、法律形象、科学形象等,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来看,国家有其民间(草根)形象、大众形象、精英形象、领袖形象,从历史分野来看,国家又有其原始形象、古代形象、近代形象、现代形象、当代形象等。中国以其物质文明形象一一长城、大运河,长征运载火箭自立于世界,以其精神文明形象孔子、老庄、慧能等独立于世界。</p><p class="ql-block"> 汉诗是用汉语表达、用汉字书写记录下来的中华民族的诗歌。它已拥有数千年历史,与世界上各民族的诗歌一样,有其发生、成长、演化的历史轨迹,作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外形、外表就是它的形象,或者说它的形式就是它的形象,其内容涵盖</p><p class="ql-block">数千年来生活在古老华夏大地上的人民的喜怒哀乐爱恶欲,其形式一一可视的外形、外表,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汉诗每行从二言演变为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整篇从诗经楚辞长短不一演变为律绝、五律、七律,再到词曲,直至二十世纪抛弃格律变为自由体,一路走来,可谓风光旖旎波澜壮阔。到了二十一世纪特别是新时代所标记的人类文化新纪元的到来,汉诗又不得不考虑其文化身份、文化标识和文化价值导向等关联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根本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松竹体十三行汉诗适时诞生。</p><p class="ql-block"> 文化的觉醒创新、自立自强是多方位的,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硬实力领域骤然发力,取得了了举世嘱目的成就,在文化软实力领域,尽管成就业绩不及硬实力领域显豁突出,但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也在奋力挣脱西方话语的长期笼罩,试图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三个方面发力,文学艺术界反思审美现代性对于我国当代文学艺术的负面影响,开始从建构民族文学艺术本体论和新的评判标准入手,重建中华民族文艺形象。中国历来为诗歌大国,以汉语言表达以汉字书写记录的汉诗,其创作群体、标志性作品及历代创新诗体都可以寻觅出“形象”代表。《诗经》作者难以考证,但其号称“四言体”,《关睢》可作为代表作;《楚辞》代表人物屈原,代表作《离骚》,号称骚体诗;汉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唐诗代表人物李白、杜甫、白居易,宋词代表人物苏东坡、辛弃疾,元曲代表人物关汉卿、马致远;上述诗体、标志性作品及诗人在中国文学史皆产生巨大影响,他(它)们成为了某一时代甚至中华民族的诗歌形象。自由诗引进中国文坛产生了一批著名诗人如胡适之、闻一多、徐志摩、艾青、余光中等,出现了脍炙人口的精品杰作如《再别康桥》、《乡愁》》等,他(它)们二十世纪的中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值得探讨的是,作为泊来诗体的汉诗自由诗,虽然也是以汉语表达以汉字记录书写,但是其汉诗的形式(形象)标识不够明显,从视觉映象来看,其外在形象与表音文字诗歌一致,除了分行这一形式标志之外,形体难以确定,有研究者所指出,“新世纪的中国诗坛确实经历了深刻的社会文化裂变和媒体文化变异,这些变化导致了诗坛的中心地位丧失,出现了碎片化的格局。在这样的背景下,诗歌创作和批评的研究领域也不再固定,呈现出碎片化的研究格局,很难进行整体性的描述和分析。诗坛的“繁荣”景象与诗歌“边缘化”趋势的并存,反映了诗人与诗歌创作的尴尬处境。这种“冷”与“热”的混沌状态给新世纪的诗歌批评与研究带来了困惑。在评价标准上,对新诗的评价存在两极化现象,对同一诗歌现象、同一诗人、同一作品的意见分歧比较普遍。”种种迹象表明,作为二十世纪中国主流诗体的汉语自由诗,并不能在视觉感知上张显中华民族汉诗整齐、对称、和谐、美观的形象特征,仅从外形来看,它就是汉语汉字化的英文、法文、德文甚至阿拉伯文诗歌,因此,在对外文化传播中,汉语自由诗作为中国国家形象,并不能张显我国作为崛起文明大国的诗歌文化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2、因象生象一一松竹体十三行汉诗的形象自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