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饶河

素心视界

<p class="ql-block">  时隔十二年,当我再次回到祖国东极之地——黑龙江省饶河县时,心中涌动着难以言说的喜悦与感慨。</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十二年,恰如一个轮回。不长不短,却足以让岁月在人身上刻下深深的痕迹。人生又有几个十二年呢?当年我尚是意气风发的壮年,如今双鬓已染霜雪,悄然退居二线了;当时与我携手一同回饶河的母亲,也在几年前与我们阴阳两隔了;那时还是学龄前的侄儿如今已负笈远行,步入了大学殿堂。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清晰如昨,可回过神来,才惊觉物是人非,时光如白驹过隙,悄然无声,却从不曾为谁停留。</span></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饶河,是在清明节期间就商定下来的。我退居二线后,时间充裕了。清明假期,我陪已八十七岁高龄的父亲回了一趟老家哈尔滨,为安葬在那里的祖父母扫墓祭奠,也借此与在哈市的亲属们团聚。父母的根脉都在哈尔滨,所以大多数亲属还都生活在那里。家族枝繁叶茂,父亲的兄弟姐妹共十人。其中有五人仍居哈市,其他五人就如树木开枝散叶般飘零在外了。饶河一地就落下三位——三叔、四叔与四姑。父亲作为长兄,年事已高,却心系手足,常在我耳边唠叨:“趁现在还走得动,找机会去看看那些在外居住的弟弟妹妹们,免得留下遗憾。”</p> <p class="ql-block">  8月13日,一切准备就绪,我们启程奔赴边陲小城饶河。我从吉林出发,先至长春接上父亲与从沈阳赶来的表叔,再途径哈尔滨接上仅长我三岁的小叔,四人同车,一路向东北进发,驶向那片记忆深处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饶河县位于黑龙江省东北部的乌苏里江畔,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比金隔江相望。这里是黑锋椴树蜜故乡,是歌曲《乌苏里船歌》的悠扬起音的地方,也是赫哲族先民世代栖居的沃土。县城内常住人口约十二万,那里环境静谧清幽,风光旖旎,是夏日绝佳的旅游避暑胜地。</p> <p class="ql-block">  同行的四人中,表叔是第一次去饶河,我这是第二次去了。父亲和小叔去的次数都有近十次之多。因为我的奶奶晚年被三叔接去了饶河,并最终终老在那里。</p><p class="ql-block"> 坐在车里,望向车外已经泛黄的农田,父亲感慨道:现在的交通发展的是真快啊!过去去一趟饶河,从哈尔滨出发,需先坐火车到佳木斯或到虎林的东方红住上一宿,第二天再换乘大客车去饶河,那时的山路不但颠簸,灰土扬长的,车况也破,要整整开上一天。等到了地方,浑身骨架就像散了一样,别提多遭罪了,每一次出行都是一场苦旅。哪像现在,七个小时的车程便至。小叔也频频点头附和着,追忆当年路途的坎坷,言语中满是今昔对比的唏嘘。</p> <p class="ql-block">  当日下午五时许,经过七个多小时的行程,我们安全抵达饶河县城。天光未暗,夜幕未合。亲人们早已聚集在四姑家门前迎接我们的到来。相见那一刻,寒暄、问候,握手、拥抱,亲情如潮水般涌出,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随后众人鱼贯进入四姑家那种满各种瓜果蔬菜的庭院,脸上都洋溢着久别重逢后的喜悦。室内灶膛里的火焰正噼啪作响,四姑按父亲的要求,早已提前将饭菜做好。家人们围坐一起,举杯相庆。欢声笑语中,气氛热烈真诚。觥筹交错间,我环顾四周,发现满桌的人中只有我属于晚辈,不禁惭颜自嘲:虽已鬓发白,仍是小屁孩。</p> <p class="ql-block">  我们被安排在临近乌苏里江边的一家宾馆里住下来。每日早餐就在宾馆自助餐厅里解决了,粥浆蛋奶,糕点果蔬,烹饪时蔬,特色咸菜,种类丰富多彩,甚是可口。</p><p class="ql-block"> 餐后我们散步来到乌苏里江边。江滨公园里草木葱茏,五彩斑斓。仲夏的阳光暖而不烈,微风习习,清新的空气里有甜丝丝的气息,这是乌苏里江水的气息,是草木与大地的芬芳。</p><p class="ql-block"> 不久,亲人们也陆续聚拢过来,相伴游玩。累了,就随意找一处长椅,在夏日的山水间无所事事地坐下来,让身心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休憩,闲话家常。看江水流淌、观岛屿深绿、望远山在天光云影里不断变化。时光不疾不徐,人心不慌不忙,感受着生活的闲适与惬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我驾车陪父亲游览了著名的大顶子山风景区、四排赫哲族风情园等景区……大顶子山山势巍峨,林木葱郁,赫哲风情民风淳厚、浓郁古朴。父亲兴致高昂,频频驻足拍照,亲人们则轮番设宴款待,家家争先,“你方唱罢我登场”,乌苏里江特有的“三花五罗十八子”鱼鲜在亲人们的操持中轮番摆上餐桌,炖、酱、煎、炸,烹饪手法花样翻新,令人垂涎欲滴,食欲大振。其中有一道据传是当地渔民传统吃法的“塔拉哈”烤鱼片,鱼肉微焦带香,蘸上特制酱料,入口软糯,余味悠长。这几日,父亲情绪高涨,笑意盈盈,每餐必举杯,眼角中闪烁着久违的神采,仿佛重回故里,也重拾了岁月的欢愉。</p> <p class="ql-block">  窗外月亮悄悄升上夜空,照着一大家子人。我就想,过去虽然物资匮乏,但多子女家庭永远是热热闹闹的。吵了架有别的兄弟姐妹可以说话,遇上事总有人搭把手。这种血缘织就的安全感,是独生子女永远无法体会的。更让人忧心的是,这些独生子女的下一代,连表亲堂亲都将变得稀少。春节会越来越安静,家族记忆变得越来越薄。一个姑姑、一个舅舅这样的称呼,未来可能都需要特别解释。</p><p class="ql-block"> 但无论未来家庭结构如何变化,这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联结,这种彼此守护的家族温暖,永远是人类心灵最深的渴求。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让我们都慢下来,好好陪伴身边的亲人——因为亲情,始终是我们对抗时间最温柔的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