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明月而思良师

周瑞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深切怀念敬爱的程云祥恩师</h1> 五十三年,仅仅是人类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但演绎的却是师徒如父子的真情实感。 相距200公里,见证的是一段跨越太行山与冀中大平原之间的心心相印。 <h1>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是中华民族区别于世界上其他族群的显著特征。越到中秋来临之际,对于德高望重的五大恩师那种怀念之情就越加强烈。尤其是不久前,恩师序列中最高龄的程云祥老人的最后离世,更是让我心痛不已。今适逢中秋佳节来临,特撰此文,以寄托对恩师的思念之情。</h1> <h5>图1、2025年8月30日,最后一位恩师程云祥老人以97岁的高龄辞世,图为恩师的遗像</h5> <h1>  2025年9月1日上午,冀中大平原上的辛集市木邱庄狮子庄村,97岁高龄的恩师程云祥在这里安然入葬。</h1><h1> 同一时刻,山西大医院的手术床上,老人最想见到的弟子心中如倒海翻江,不能亲自参加恩师的葬礼,是他此生最大的遗憾。</h1> <h1>  五十三年过去了,当年师从恩师学艺的过程一幕幕的浮现在眼前。<div>  </div></h1> <h1>  <b>  1、以技服人</b><br><p> 冀中平原的束鹿县(今辛集市)木邱乡狮子庄,距县城约10公里之遥的一个小村子,全村人口约150余人。一处用立着的土砖砌筑的院落,虽显简陋但却非常整洁,这里就是恩师程云祥老人的的原籍居所。 1929年3月2日出生于这里的程云祥师傅,自幼就在村子里生活,劳作,年轻时学做木匠。</p><p> </p></h1> <h5>图2、1950年,21岁的师傅来到新成立的阳泉矿务局参加工作。靠着勤奋和刻苦钻研,使他在当时的建筑界独树一帜,早早成为工程处著名的木工</h5> <h5>  图3、上世纪50年代,恩师就以高超的技艺享誉阳煤基建界, 一遇到复杂结构的模型支护,领导首先想到的是交给他去完成</h5> <h5>图4、1959年,刚满三十岁的程师傅便获得了建筑行业的最高级别——七级工,当年我在建筑一队实习时,就曾久仰这位师傅的大名</h5> <h1>  一九六九年三月二日,苏联社会帝国主义在我国的黑龙江省虎林县珍宝岛上挑起战事,悍然侵占我国的领土,打死打伤我边防战士。三月十五日,苏联又在我国的新疆边境挑起战争,中苏关系急剧恶化,毛主席发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全国立即进入紧急战备状态,阳泉矿务局开始大量生产半自动步枪。就是在那种氛围中,恩师程云祥和张庆祥等几位技艺高超的老师傅被调入工程处的机电安装队(后改为机电工区)最初是制造步枪的木制枪托,当中苏形势略有好转时,又开始为铸造机械产品配置模型。</h1> <h1>  一九七三年六月二十三日,在土建一队经历了两年多的半工半读生涯后,我们开始实行定点劳动(待分配期间),我荣幸的被分配到木模组,能在自己久慕大名的师傅麾下学徒,真乃三生有幸。</h1> <h1>  木模工区别于建筑木工和机械其他工种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看懂图纸,弄清物体的形状,更重要的是拿出制造此种产品的方法,因而长考(事前琢磨好如何下手)就是木模工需首先过的第一关,木模制作首先要考虑铸工的铸造工艺和钳工、车工的加工工艺,不仅要懂木工知识,重要的是要有机械制造的知识。钢和铁水的收缩率不同,实体模型和刮板模型迥异,如:芯子怎么放置、铸造时怎样分型、浇口冒口留在什么位置、各种形状模型的加工量留多少、各种材质模型的加工量如何留出等等。长考的过程就是问题想通的过程,只有把问题想通、想透彻,干起活来才能得心应手。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木模工称作“翻看先生”的道理。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超前预见”、“逆向思维”。在这个木模工特有的“技术”上,我得到了程师傅的认真传授,领教了他与众不同的“逆向思维”,正是这种逆向思维培养了我的大局观,培养了我不为表象所迷惑而直接触及事物本质的本领。</h1> <h1>  程师傅的技艺高超, 不仅图纸看的细致,而且手头活也超常的利索,别人可能一个星期都作不完的活,他只用两个小时就能完成,而且又快又好,师傅告诉我:凡事都有规律可循,干活要分清主次,分清重点与一般,对于重点部位,主要工序必须认真,一丝一毫不能马虎,但对于非主要部位就无需费功夫去“磨蹭”。</h1> <h5>图5、1974年,阳泉一矿北丈八井提升机安装中,恩师与王昆才师傅合作,第一次采用螺旋展开技术解决了缠绕式提升机滚筒衬木一次加工的难题,获得了全局的科技进步奖,图为当年的缠绕式提升机</h5> <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恩师从来也不骄傲自大,实际工作中每一个工件哪怕是很小的一点瑕疵都不放过。记得当年王昆才师傅第一个革新了传统的提升机滚筒衬木绳槽的加工工艺后,曾专门向恩师讨教这种工艺的进一步细化。恩师经过琢磨,采用模拟现场拱形的方法做出了工装,既提高了功效,还大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加工出来的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后来这项技术获得阳泉矿务局科技进步奖时,王昆才师傅没有忘了在发明人中写上恩师的名字,记得当年那四百元的奖金,就是由我邮寄给了已经退休回原籍的恩师。</span></h1><div><h1><br>  恩师的为人非常谦和,特别是对邢善凯、荆铜喜、李良谨这些老同志,恩师都非常尊敬且相处甚好,平时相互间都以师傅相称。</h1></div> <h1><b>  2、以德育人</b></h1> <h1>  为了培养我的大局意识,恩师经常压担子给我,将一些比较复杂的活交由我完成。对于一下子想不通的问题,他鼓励我不要着急,并亲自带我到铸造和机加工车间观看加工工艺和过程,亲自给我一一讲解,还将一些外出参观的机会给了我。</h1> <p class="ql-block">图6、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解决井下矿工的安全支护问题,山西省决定上马阳泉金属支柱厂,用金属支柱取代原始的木柱支护。1975年,.当时全省第一台3吨模锻锤底座安装是一大难题,为了掌握这项技术,恩师派我跟随武玉保等前辈前往邯郸市新市区的峰峰矿务局金属支柱厂参观学习,图为后来建成的阳泉金属支柱厂</p> <h1>  1977年,为了突破空压机阀片的制造难题,师傅派我随铸工组长赵毛小组长前往运城地区的平陆部官机械厂等地参观学习,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h1> <h5>图7、1978年,一矿北丈八井施工时,3米直径的大天轮就是我在恩师指导下,采用刮板技术制出模型,由当时的阳泉钢铁厂采用铸钢工艺铸造并加工而成,图为一矿北丈八井井架</h5> <h1>  和第一位恩师赵性温一样,程云祥师傅同样非常本分,从不在政治问题上多言,从来不与别人高声说话,从来不在别人前炫耀自己,并且一生不愿涉足领导岗位。早在年轻时,恩师就以其才华博得领导和众人称赞,领导多次想提他当队长和车间主任,但任凭领导磨破嘴皮,恩师就是不干,好多人都为他惋惜,但恩师却不以为然。师傅严格恪守做人的底线,一辈子不去趋炎附势,一辈子不去涉足管人的职业,一辈子也没有违心的向权贵们邀功摆好。与他一起工作过的老战友、曾任工程处老领导的黄喜曾经高度评价恩师:“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决定了的事情,八头牛也不会让他回头”。<br>  恩师的时间观念很强,不仅从不迟到,而且每天总要提前半小时到岗,为大家做好准备工作,我在他的影响下,赶早不赶晚的习惯一直坚持至今。</h1> <h5>图8、恩师是吃苦耐劳的模范,1973年,阳泉矿务局提出打通张华沟,解放北头咀的口号,为了解决张华沟供电铁塔施工的基础用料,恩师积极相应党组织的号召,不顾体弱多病,硬是和大伙将一袋袋水泥抬上了海拔1200多米的刘备山上。图为一矿北头咀变电站-张华沟线路的4号铁塔</h5> <h1><b>  3、坚持真理,特立独行</b><br>  恩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重大问题上远见卓识,敢于讲真话,在那场运动中,当时工程处一些中层领导干部受到错误冲击,记得当几个专案人员找恩师调查某领导干部在某场合的所谓“反动”言论时,恩师当即给其以严厉的斥责:“一个毛孩子家,懂得什么叫反革命,别动不动就搞这种吓唬人的罪名。有本事让你们的头儿把大家的肚子填饱,至于言论问题别说我不知道,就是知道了也绝不给你写材料”。<br>  此言一出,立刻惊煞四座。当时,我们都为恩师的耿直捏着一把汗。要知道,在当时极“左”的思潮还依然盛行,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尚未展开,加上怀疑一切的“惯性”仍然存在,人们在政治问题上缺少自己的独立见解,也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大多数人均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而恩师能如此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除了需要一种勇气之外,还必须要有相当高的威望。<br>  面对着恩师在单位的崇高威望,几个小兵大张着嘴说不出话来,只好怏怏的离开。<br></h1><h1>  事后,我曾问过恩师,“你就不怕他们报复”。恩师说“怕什么,我一个平民百姓,既不想当官,也不想掌权,只不过讲了几句真话,量他们不敢把我怎么样”。 果然,慑于恩师的威望,那些人拿他无可奈何,只好转而向其他人寻求证据。<br>  后来的实践证明,那场运动确实搞了扩大化,那些被错整的领导同志均被全部平反恢复了名誉。<br>  50多年来,恩师当年那些振聋发聩的声音仍然言犹在耳,那种远见卓识,敢于实事求是,敢于讲真话,不唯利是图,不搞落井下石的坦荡胸怀,一直影响并深深激励着我,可以毫不讳言的讲: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恩师就是我做人的活标本。 </h1> <h3></h3><h1> <b> 4、经典语录,刻骨铭心<br></b>  恩师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语录是他独创的那“两个95%”的伟大学说。恩师说:“对于两个“95%(相信95%以上的干部、相信95%以上的群众”),要具体理解,具体对待,那有那么多人认识你?实际上,只要有50%的人知道你,30%的人了解你就可以了,有10%甚至8%的人能真正从内心里支持你就很不错了。<br>  50多年过去了,我一直从心底默默的复颂着恩师这一独具特色的至理名言,至今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后来的社会实践完全证明了恩师这一论断的正确。<br>  1974年10月,正当我们面临正式分配之际,北京卫戍区前来阳泉招兵,在体检的最后一关,我被军医以“X型腿”打了下来,当时我很失望。恩师劝我振作起来,干好自己的工作,师傅对我讲“什么工作都需要人来干,凭着你的能力,我相信你一定能成为一个好工人”。<br>  几十年来,恩师的这句话一直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激励着我不断学习,努力工作。</h1> <h1><b>5、情深意长</b></h1> <h5>图9、1980年中秋节,恩师因病选择了提前退休,图为师徒三人在四矿口照相馆的留影,也是我们师徒间的第一次留影</h5> <h1>  1980年中秋节过后,身患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恩师决定提前退休,行前,我特意用自己当时一个月的工资,为恩师购置了一台袖珍式半导体收音机以作纪念,45年过去了,恩师一直珍藏至今。</h1><h1> 记得师傅退休时,单位决定给师傅送一车煤,那天,我花了两个小时的时间为师傅装了满满一车,凌晨5点,我和张贵恩、马成林两位师傅乘卡车经石家庄,宁晋等地将师傅送回了原籍,离别时,我和恩师紧紧拥抱。</h1> 图10、45年前,就是沿着这条弯弯曲曲的307国道旧关段,我乘坐运输队杜二牛师傅驾驶的那辆右舵日产卡车,把敬爱的恩师送回到了河北原籍 <h1>  那时起,每逢年节,我总要通过各种形式为老人家送去礼品和祝福的问候,恩师也或邮寄、或托人捎,给我带来各种家乡的土特产,有红枣,有花生,有香喷喷的小磨香油,还有那经过特殊加工的长毛棉花,更有那情深意长的恩师心肠。</h1> <h1>  我走上管理岗位后,每次公出河北路经辛集时,都要专程赶往恩师家中拜见他,每次探望都是一种思念之情的释放,离别时,师傅和师娘总要同我拥抱,那情感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h1> 图11、1982年国庆前夕,石家庄——阳泉段石太电气化铁路亟待通车,为了抢在通车前让矿区-赛鱼变电站输电线路跨过铁路,我利用在石家庄铁路局等待批复时间,专程赶到辛集探望恩师,图为当年的石太电气化铁路阳泉段 <h1>  1982年8月,石太铁路电气化开通之前,阳泉矿区110千伏变电站到二矿赛鱼变电站的35千伏输电线路急需跨越这条铁路大动脉,我利用到石家庄铁路分局联系工作的间隙,专门乘火车赶至恩师家乡去探望他,那时乡下还没有今天这样的水泥路面,穿过密密麻麻的青纱帐,绕过一个个小村子,我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久别的恩师,在木邱乡剧场前的台阶上,我和恩师畅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晚我住在恩师家中,恩师为我铺上崭新的被褥,让我感受到如同回家的温暖。</h1> <h1>  从那时起,每年的春节和中秋节,我都要抽出时间赶去为师傅师母拜节,无论是最初山西境内的娘子关、旧关还是河北境内的土门关,乃至1995年通车后的太旧高速公路,都留下了我探望师傅的车辙,每次前去,师傅也早早就给我准备好了土特产,尤其是那特殊加工、饱含恩师爱心的长毛棉花。我结婚时的被褥就是用恩师所送的长毛棉花絮就,至今盖在身上仍然是暖融融的。</h1> <h5>图12、2002年,前往建筑四部施工的河北衡水——德州的高速公路工作期间,来到恩师在辛集市狮子庄的家中探望</h5> <h5>图13、师徒共话离别之情</h5> <h1><br></h1><br>   <p class="ql-block">图14、2004年春节前,退休回乡已24载的恩师靠平时省吃俭用的积攒和孩子的孝心,在辛集市的教育大街买下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从此告别了乡下进入城市,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观</p> <h1>  这是一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四层楼房,恩师居住在靠东头的一层。与我们现在动辄上百平米的面积相比,房子的面积不算太大,但也不是太小。除了两个卧室外,还有客厅、餐厅及卫生间,对于两位年愈八十的老人来说,这样大的空间已经是心满意足了。<br>  更难得的是,恩师门前还有一处16平米的排房,经过恩师的改造,这间排房已经成为恩师家的餐厅,排房与楼房间已经被用一层透气性好的绿色塑料网所罩住,构成了一个人工天井,有效的将各种树叶和飞蛾蝗虫等遮挡在外。置身其中,既凉爽又干净 。不用问,这肯定是我那从来也闲不住的恩师所为。<br>  排房外,是一出约有一个半篮球球场大小的空地,这里有小区设置的石桌石凳,还有老年人自己栽种的冬青等植物,供老人在天气好的时候来此休闲纳凉。门前的那棵桃树已经绽放出鲜艳的桃花。 </h1> 图15、2006年春节前探望恩师 图16、2008年3月,恩师八十寿时师徒的合影 <h5>图17、门前的桃树下,我用数码相机为老人家拍下了一张照片,看着恩师在桃花映衬下神采奕奕,精神焕发的样子,我打心眼里为恩师高兴</h5> 图18、恩师八十大寿在辛集宾馆 <h5>图19、桃花在盛开,而且越开越旺,鲜花献给恩师,鲜花献给父辈,献给最慈祥,最受尊敬的老人。图为恩师夫妇在家中门前的桃树下留影</h5> 图20、2010年,春节期间探望恩师 图21、2016年春节期间探望恩师 图22、2017年春节期间探望恩师 图23、2018年,恩师九十大寿时在辛集宾馆留影 图24、2019年春节探望恩师 图25、2020年探望恩师 图26、2021年春节探望恩师 <h5>图27、2021年探望恩师时,恩师亲自把我送到了大门外</h5> 图28、2022年春节探望恩师 图29、2023年中秋节探望恩师 图30、2023年探望恩师 图31、2025年春节前夕探望恩师,没想到这竟是与恩师的最后一张合照 图32、2025年8月30日,敬爱的恩师永远离我而去,享年97岁 <h1><b>6、祥云高悬,师恩感召</b></h1> 图33、巍巍太行山在哭泣,默默为敬爱的恩师致哀<div><br></div> <h5>图34、历年来前往河北探望师傅经过的先秦九寨口——固关长城</h5> 图35、夕阳西下,残阳如血,映照着山河,也映照着恩师那不朽的人生 <h1>  德高方气正,艺高乃留名,恩师因德高而深孚众望,因才高而倍受人们尊敬。德是恩的基础,是前题,是核心、是师魂。恩是德的表现,是形式,是效果。无德自然无才,无德无才自然也就无恩可言。恩师们毕生都不同麻将之类赌具有染,更以骄奢淫逸为戒。他们作风正派,留下一身浩然正气。也留下一世英名。正是这种崇高的风范,正是这种浩然正气,正是这样的师魂,才使他们成为我仰慕的恩师,成为我学习的楷模。成为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生命的偶像。共同的师徒感情把我同他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这种师徒之情,超越了金钱,超越了物质、超越了年龄、地域、职业的差异,任凭风吹浪打,也无法影响我对恩师的真挚感情。纵然风云变幻,也无法撼动这用真诚凝结的师徒情谊。</h1> <h1>  四十五来,恩师就像高悬在我头上的一片祥云,为我遮阳,为我档雨,为我护航。<br>  </h1> <h1>  有人曾问过我,你对自己的师傅为啥那样感恩戴德,这个问题我也想了许久,总感觉找不到一句满意的词汇来解答,来概括。忽然有一日,一位网友在帖子中使用了“人性感召力”的词汇,让我顿觉醒悟,这不就是对这个提问的最好回答吗。我之所以敬师如敬父,就是由于他们身上具有这种人性的感召力,具有可以让我尊敬的人格魅力。<br> 这个感召力使我……,使我 ……,使我…。<br>  这种感召力激励、鼓舞、鞭策我 ……。<br>  </h1> <h1>  在我的心目中,恩师的形象永远伟岸挺拔、光彩照人。<br>  愿天下所有的师傅都能有幸福的晚年,都能接受来自弟子的衷心祝福。<br>  愿中华民族尊师敬老的优良传统得以匡正,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div>  祥云高悬,师魂永存!</div><div> 2025年中秋节<br> <br>  </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