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时期,中原民族把长江中游的南方民族称为荆蛮、楚蛮或荆楚。西周成王时(前1042),周王朝授楚先祖熊绎“子男”封号,楚人正式立国,居于丹阳,辟在荆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为方圆不到百里的小国。春秋以降,开疆拓土,励精图治,悄然崛起;北上中原,饮马黄河,东进江淮,会盟诸侯,争霸称雄,使地跨千里,拥有江、淮中下游及长江以南大半个中国,一跃成为南方泱泱大国。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一。</p> <p class="ql-block">春秋中叶起,楚国与域内外方国在江淮地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至战国早中期终统一江准。考烈王元年(前262),封春申君黄歇于寿春,领辖“淮北十二县”。至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楚与诸侯共伐秦失利,徒都寿春,命曰“郢”。历幽王悍、哀王犹、负商刍三王,至负刍五年(前223)被秦所灭。楚国八百多年历史,在江淮经营长达四百余年。</p> <p class="ql-block">自楚君熊绎立国江汉,始居丹阳,数次迁都,经郢(今湖北荆州江陵)、鄢及鄀(今湖北宜城)、陈城(今河南淮阳)、寿春郢(今安徽寿县),至负刍五年(前223)灭国于寿春郢。寿春作为楚国晚期都城十九年,凝聚了楚国文化发展八百年之精华,其遗留下来的异彩纷呈、浪漫飘逸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p> <p class="ql-block">历年来,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楚幽王墓、寿春镇柏家台大型建筑基址、八里建筑遗存、淮南武王墩楚考烈王墓等文化遗迹和陶圈井、“鄂君启”金节、嵌银“大府之器”铜牛镇和楚国“郢爱”金钣等大批楚国重要遗物的出土,集中呈现了楚文化辉煌成果。</p> <p class="ql-block">鄂君启金节,楚怀王向鄂君启颁发的商业通行凭证,1957年和1960年分两次于寿县出土5枚,其中车节3枚、舟节2枚,现分别藏于安徽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鄂君启金节,青铜质地,表面采用错金工艺篆刻铭文。铭文规定了鄂君启商队的通行权限:车节允许50辆货车,每年往返一次;舟节可载150艘船,年内不限次数。通行范围覆盖楚国核心区域,涉及汉水、长江、沅湘等水系,并享受关税减免政策。</p> <p class="ql-block">“春申”的含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63年,楚顷襄王病重将死,太子熊完在秦国为质不得归,随太子入秦的左徒、太傅黄歇,冒死设计让楚太子逃出秦国。熊完归国得以嗣位,是为楚考烈王。考烈王感戴黄歇,擢升为楚国令尹(同于周封诸侯的相),加封春申君,赐食淮北十二县,自此世称黄歇为“春申君”。</p><p class="ql-block">战国时期的“四君子”流誉诸侯间,即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信陵、孟尝、平原皆为地称,春申也属地称。</p><p class="ql-block">所谓“申”,在周封诸侯时期是颇有名气的古国,史料多有载及,传为姜姓,帝舜时伯夷之后,先居于今之陕西、山西间,至周宣王时期一部分东迁,分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市东南),周庄王九年(前688)被楚文王所灭。以后有东申国(今河南信阳市),为楚国附庸。最后又有南申国,地望在冥厄关(今湖北广水市和河南信阳市交界处)之北、淮水之南。申国在强秦悍楚间,自春秋至战国,数被秦、楚驱赶迁徙或吞并占领。最终,南申国以楚国一个地区的名义保存下来,曰之为“申”。西北与楚都陈城(也称“郢”,今河南淮阳)衔接,地跨湖北、河南,东向进入江淮间,接近今之六安、寿县一带。至黄歇获封“春申君”时期,所谓“申”地概是指这一带。</p><p class="ql-block">含“春”字的地称在先秦史料中稀见记载。《康熙字典》注“春”为“昏,斗指东方曰春”,即天色初暮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着东方的时候是春季;《史记·天官书》云“东方木主春”。按这里的意思分析,“春”可能是东方的代指,也就是说,“春申”即是东部申地的意思。“春申君”之封,也就表明黄歇是东部申地的领主。</p> <p class="ql-block">配饰</p><p class="ql-block">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且富饶的楚国,《离骚》中的“佩缤纷其繁饰兮”,充分体现了配饰在楚人着装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在配饰的选材及制作上更是显示出了中原列国无与伦比、得天独厚的优越性,使得配饰与衣服互相映衬,摇曳生辉。</p> <p class="ql-block">楚王玄宫</p><p class="ql-block">《越绝书》载:“寿春东凫(fu)陵亢者,古诸侯王所葬也。寿春遗址东侧淝水(瓦埠湖)东岸(今淮南市谢家集区和山南新区)一带,至今分布经已探明的十余座大型封土墓及车马陪坑,是楚迁都寿春后王陵和高等贵族陪葬墓区。</p> <p class="ql-block">武王墩墓出土乐器概况</p><p class="ql-block">音乐类文物是武王墩墓出土的重要文物种类之一,包括乐器、乐舞俑像和文字文献在内的相关文物近百件。其中乐器类文物大多发掘于墓的西室和北室,含钟、磬、鼓、瑟、竿、笙等,至少涵盖先秦“八音”材质分类的金、石、丝、革、匏等五类。北室出土器物基本为乐器,初步判断均为实用性器物,乐器发音构件完备,部分器物尚存有明显使用的痕迹。铜器类为两套23件编钟,石器类为一套20件编磬,木类为不少于45件/套的瑟,匏竹类为不少于10件/套的笙竽,和至少5种类型的鼓。</p> <p class="ql-block">盛楚歌乐·天籁钟音</p><p class="ql-block">楚国八百余年之浩荡山河,百万公里之辽阔疆域,积淀了悠久厚重、源远流长的音</p><p class="ql-block">乐历史,孕育出夷夏并存、多元融合的音乐文化。楚人以歌作辞,以舞祀神,以器为礼,以乐娱众,开“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雅俗共赏的盛况,建天、地、人、神之沟通交流的媒介。屈原的《九歌》荟萃诗、歌、舞、乐于一体,汲取楚歌精华之大成,树立楚国艺术与文学的极高典范。楚舞以“夏篇”、“干戚”成就文武双全之佳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的楚风流韵。楚器以金石钟磬、丝革瑟鼓奏响天籁之音,武王墩墓出土编钟采用了“一钟双音”的发音技术,呼应先秦礼乐律学范式之经典。楚乐不仅包含“金声玉振”的宏大优美,亦体现笙竽齐鸣、琴瑟相和的绚丽雅致,从对国家礼制的秩序化维护,到娱乐民众、抒发个人情感的人性化表达,反映出先秦时期的楚国已形成“祭神—崇礼—娱人”的一套成熟完善、礼序乐和的音乐体系制度。</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自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前241)迁都寿春,到负刍五年(前223)被秦所灭,楚在寿春建都十九年,也将楚国八百年的文化艺术沉淀凝萃。纵然被秦所灭,但楚国的文化基因依然影响深远,经秦而绵延至汉。汉承楚制,楚国的不少政治制度在汉得以保留并与秦制融合汇流,最终形成汉朝的政治体制基础。汉袭楚风,汉代也继承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气质,汉赋、乐舞、漆器、帛画等都充满了楚韵的放达与激情。时至今日,在楚国故地的许多生活细节中,我们仍然可以辨识出大量楚文化的元素。它们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仍然鲜活而灵动地延续着自己的生命。</p><p class="ql-block">全文完。谢谢阅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