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记者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来源于一种不安的心情: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p><p class="ql-block">——罗森塔尔《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 class="ql-block">你越了解过去,就越能为未来做好准备。</p><p class="ql-block">——西奥多·罗斯福</p><p class="ql-block">今天,人类又面临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共赢还是零和的抉择。中国人民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各国人民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p><p class="ql-block">——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既是历史的接续者,又是未来的建设者,如今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该何去何从?请结合以上材料引发的联想与思考,写一篇文章</p><p class="ql-block">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 <p class="ql-block">审题指导</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需准确把握三则材料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再结合“新时代青年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该何去何从”这一核心问题进行立意。以下是审题指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材料内涵分析:</p><p class="ql-block">罗森塔尔的话强调了记者的使命感,这种使命感源于对历史的尊重和对遇难者的责任,体现了铭记历史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西奥多·罗斯福的名言指出了解过去与为未来做准备之间的关系,说明历史经验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则明确了中国在当今世界大变局中的立场,即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青年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立意角度思考:</p><p class="ql-block">从历史责任感角度立意,可探讨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像记者一样,肩负起对历史的责任,铭记历史,传承历史精神,避免重蹈覆辙。</p><p class="ql-block">结合历史与未来的关系,思考新时代青年如何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做好准备,如培养创新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等。</p><p class="ql-block">从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立意,论述新时代青年应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青年的担当,为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p><p class="ql-block">写作要求把握:</p><p class="ql-block">文体上,可选择议论文,通过阐述观点、列举事例、分析论证等方式,深入探讨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也可选择记叙文,通过具体事例展现新时代青年在面对大变局时的思考与行动。</p><p class="ql-block">要注意结合材料引发联想与思考,避免脱离材料空谈。同时,要符合不少于800字、不套作、不抄袭等要求。</p> <p class="ql-block">拟题参考</p> <p class="ql-block">1. 承历史之鉴,筑未来之基</p><p class="ql-block">2. 忆往昔苦难,赴今朝征程</p><p class="ql-block">3. 怀使命前行,携和平致远</p><p class="ql-block">4. 继先辈遗志,开时代新篇</p><p class="ql-block">5. 鉴战祸之痛,谋共赢之途</p><p class="ql-block">6.铭记历史,开创未来</p><p class="ql-block">7.拒绝零和,合作共赢</p> <p class="ql-block">作文示范</p> <p class="ql-block">怀史向新,共赴人类文明之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罗森塔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废墟前,因“非写不可的使命感”提笔;当罗斯福告诫世人“了解过去才能准备未来”;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三代人跨越时空的箴言,共同指向人类文明的永恒命题——唯有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作为新时代青年,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当以史为鉴、以行践志,在接续历史中建设未来,在守护和平中奔赴共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铭记历史,是对苦难最庄重的告慰,更是对未来最坚实的奠基。</b>罗森塔尔笔下的奥斯维辛,没有激昂的口号,却以“不安的心情”记录下遇难者的痕迹。那斑驳的墙壁、锈蚀的铁丝网,不仅是二战暴行的见证,更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警示牌”——忘记苦难,就是在为新的灾难埋下伏笔。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静静陈列的遇难者名单,到广岛和平公园里永恒燃烧的“和平之火”,每一处历史遗迹都在提醒我们:唯有直面黑暗,才能守护光明;唯有铭记伤痛,才能拒绝重蹈覆辙。这种铭记,不是沉溺于仇恨,而是将苦难化为前行的力量,让和平的种子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洞悉历史,方能在变局中找准方向,在抉择中坚守正道。</b>罗斯福“越了解过去,越能为未来做好准备”的论断,在今天依然振聋发聩。回望人类历史,从两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到冷战对峙的阴霾,对抗与零和思维曾让世界陷入深重灾难;而二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又证明对话与合作才是破解困局的钥匙。如今,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单边主义、霸权主义抬头,人类再次站在“和平还是战争、对话还是对抗”的十字路口。正是因为读懂了历史的规律,中国才坚定选择和平发展道路,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汲取,对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践行历史使命,当以青年之肩担时代之责,在行动中书写新的篇章。</b>作为历史的接续者,我们接过的不仅是前辈的记忆,更是守护和平、开创未来的责任。在云南,“90后”援外医疗队员跨越山海,为非洲国家带去医疗技术与健康希望;在高校,青年学者深耕“一带一路”研究,为国际合作搭建学术桥梁;在社区,志愿者们向青少年讲述抗战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这些看似平凡的行动,正是青年对历史使命的回应——我们不必人人成为罗森塔尔式的记录者,但可以成为和平的践行者;不必人人站在国际舞台的中央,但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传递合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然而,当下也有少数青年对历史缺乏敬畏,或在娱乐化浪潮中消解历史的严肃性,或在信息碎片化中模糊历史的真相。须知,历史不是可以随意篡改的“剧本”,更不是可以肆意消费的“素材”。<b>对历史的漠视,不仅会让个人失去精神根基,更会让民族丧失前行的动力。</b>唯有主动走进历史、读懂历史,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不被错误思潮裹挟,不被短期利益迷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历史的参与者、书写者。罗森塔尔用文字留住了奥斯维辛的记忆,罗斯福用智慧指明了历史与未来的关联,而<b>我们这一代青年,当用行动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篇章。</b>不必说“生逢乱世,当以天下为己任”的豪言,只需记住:多了解一段历史,就多一分守护和平的自觉;多付出一次行动,就多一分开创未来的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历史的书页不断翻过,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从未改变。让我们以铭记为笔,以行动为墨,在人类文明的画卷上,继续书写对话代替对抗、共赢代替零和的新篇章——这既是对过去的告慰,也是对未来的承诺,更是新时代青年应有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简评</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主题鲜明,逻辑清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章以“怀史向新,共赴人类文明之约”为主题,通过引用罗森塔尔、罗斯福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开篇点明“铭记历史,方能开创未来”的核心观点。接着从“铭记历史”“洞悉历史”“践行历史使命”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强调铭记历史是对苦难的告慰和未来的奠基,洞悉历史能在变局中找准方向,青年要以行动践行历史使命。文中还列举了“90后”援外医疗队员、青年学者、社区志愿者等具体事例,展现了青年对历史使命的回应。同时,文章也指出了当下少数青年对历史缺乏敬畏的现象,发人深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语言上,文章运用了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如“历史不是可以随意篡改的‘剧本’,更不是可以肆意消费的‘素材’”,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