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看见殷商

吾言

<p class="ql-block">  商朝距我们太过遥远,若从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算起,那已是3071年前的尘烟往事。</p><p class="ql-block"> 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专业的普通人而言,商朝的印象大多来自教科书与《封神演义》的演绎——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承载着商汤的崛起、伊尹的辅政、比干的忠烈、武丁的中兴、盘庚的迁都,以及纣王的暴政与妲己的传说。而姜子牙的谋略,更如一道神光,划破了那个神秘时代的夜幕。</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一切长久以来都如雾中看花。直到近日,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看见殷商”特展中,那扇尘封三千多年的门扉,终于在京城悄然开启。</p> <p class="ql-block">  随着展览的引导,我们一步步走近那个真实可触的殷商。</p><p class="ql-block"> 商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王朝,因出土大量甲骨文与铭文青铜器,使中国历史从此迈入确凿无疑的信史时代。17世,31王,绵延500余载。</p><p class="ql-block"> 商族起源于黄河中下游,传说其始祖契与大禹同代。商汤率诸侯于鸣条之战终结夏朝,以“商”为号,建都于亳,开启了新的纪元。此后国都屡迁,直至盘庚迁都于殷,方得安定。</p><p class="ql-block"> 自此,殷地成为王朝中枢,历时273年,今位于河南安阳。因此,后世常称其为“殷”或“殷商”。</p><p class="ql-block"> 殷墟,坐落于洹河两岸,正是商代晚期的政治与文化心脏,沉默地诉说着一个辉煌文明的深度与厚度。</p> <p class="ql-block">  在展厅深处,我第一次真正“看见”了妇好——这位商王武丁的王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与政治家。</p><p class="ql-block"> 她的形象在展板与文物间熠熠生辉:她曾率军出征,平定四方;她主持祭祀,沟通天地;她执掌国政,辅佐君王。她的墓中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刻有“妇好”二字,仿佛穿越时空的签名。她死后庙号为“辛”,尊称“后母辛”或“妣辛”,其地位之尊崇,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在男权主导的上古时代,她的存在如一道惊雷,照亮了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第一缕光芒。</p> <p class="ql-block">  策展人的声音在耳畔响起:“欢迎来到‘看见殷商’的旅程,请跟随我的脚步,走进三千年前的世界。” </p><p class="ql-block"> 展厅内,一件件文物如星辰般闪耀:憨态可掬的牛形尊,展翅欲飞的鸮尊,神秘莫测的青铜手,还有气势磅礴的青铜鼓……这些不仅是金属与玉的凝练,更是权力、信仰与礼制的化身。</p><p class="ql-block"> 商朝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巅峰,其铸造之精、纹饰之奇、用途之广,无不彰显着一个高度组织化的文明。它们是祭祀的礼器,是王权的象征,也是沟通人神的媒介,静静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精神图景。</p> <p class="ql-block">  步入玉器展区,时光仿佛被温润的光泽浸染。商代玉器,是王室专属的礼制重器,也是艺术与信仰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礼器类如圭、璧、琮,庄重肃穆;装饰类如佩、璜、柄形器,灵动华美。每一道刻痕,每一处打磨,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与时代的审美。这些玉器不仅承载着祭祀与等级的功能,更在中华玉文化的发展中树立了不朽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它们的存在,证明了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人已将自然之美与精神信仰熔铸于一方美石之中。</p> <p class="ql-block">  展厅一隅,一段古老的陶水管静静陈列,看似平凡,却见证了殷商都城宏大的建设图景。它来自殷墟遗址,是当时城市排水系统的遗存,映射出商代城市规划的先进与规模。</p><p class="ql-block"> 制陶工艺不仅服务于日常生活,更为青铜器的铸造提供了关键技术——陶范的使用,正是青铜文明得以辉煌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而展柜中那些泛着青绿光泽的原始瓷器,更是令人惊叹。它们虽质朴,却已具备瓷器的基本特征,标志着商代在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后世中华陶瓷的辉煌埋下了第一粒火种。</p> <p class="ql-block">  最令人屏息的,是那一片片刻满符号的甲骨。甲骨文,又称“契文”或“殷墟文字”,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成熟文字体系。正是这些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将中国信史向前推进了千年。</p><p class="ql-block"> 展览中,一块编号为《甲骨文合集》35406的甲骨尤为引人注目。它静卧于玻璃之下,其上密布的刻痕如星图般神秘。</p><p class="ql-block"> 这些文字记录着商王的占卜、天象、战争、农事与祭祀,是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声音。它们不仅是文字,更是文明的密码,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殷商精神世界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  我伫立在《结语》前,目光久久停留。</p><p class="ql-block"> 殷墟麦渐,周原黍离,朝代更迭,人们每每发此兴亡之叹。 自周人灭商,称其故都为“殷墟”,这一名称或许蕴含着政治更替的深意。</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王朝的兴衰不过是文明演进的一个个“截面”。透过甲骨上的文字,我们看见商人对天地的敬畏与对未来的祈望,那是华夏文字长河的源头;透过冷却的铜鼎,我们感受到熔铸于礼器中的信仰力量,至今仍能与之共鸣。而那股无形的向心力,让四方族群在碰撞中融合,在交流中凝聚,最终成就了一个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共同体。</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在京城看见的,不只是一个远去的王朝,而是一段文明如何走来的壮阔历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