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伊金霍洛旗郡王府,位于伊金霍洛旗阿勒腾席热镇王府路王府巷西侧,门前是郡王府广场。</h5> <h5>郡王府是内蒙古西部现存唯一完整的清代蒙古族王爷府邸,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现存主体为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完工的砖木石结构院落,融蒙、藏、汉风格于一体,占地面积2105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h5> <h5>清军入关前,成吉思汗第二十代世孙鄂尔多斯部落首领额林臣率部归顺后金。清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清王朝对鄂尔多斯部落分旗而治,置六旗。额林臣被清世祖封为多罗郡王,并任伊克昭盟第一任盟长,其封地为鄂尔多斯左翼中旗,俗称郡王旗(1958年该旗与扎萨克旗、达尔扈特部辖地合并为伊金霍洛旗)。郡王府为郡王旗扎萨克(“扎萨克”是蒙语,汉意为“治理”)的私邸。</h5> <h5>由于历代王爷的世袭更替,其王府亦不断迁徙。郡王府始建于台吉召,之后又迁于昌汗伊力盖召、吉盖特拉、独贵什里等地,其间住所多为蒙古包。光绪初年,王府迁至阿镇东南距现存郡王府驻地约一华里的乌兰木都,其住所为15间瓦房和部分蒙古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郡王旗第十四代扎萨克特克斯阿拉坦呼雅克图袭位后,王府正式迁至现存郡王府所在地,其住所为半砖木结构的9间正房和6间土建平房,并用沙柳扎围做院。</h5> <h5>前院门庭对面建有一牌楼,两侧刻对联,左联为“一盟之首,统承福禄,全旗高明,世袭王基”,右联是“屏为谭府,福星高照,司执全旗,仁政施行”,可惜已毁于“文革”时期。后院于1936年建成,共16间住所。王府前后两院由两丈余高的青砖墙(墙上建有城垛口,用于防御)连成一体。</h5> <h5>民国十七年(1928年),该旗第十五代扎萨克图布升吉尔格勒多罗郡王请来山西偏关匠人宋二等三十余名能工巧匠,开始郡王府的翻新建设,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完工,整个工程耗资13800余银元,相当于该旗当时一年半的全部财政收入。新建的郡王府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伊克昭盟志》当时称赞该府“画阁雕梁、龙文凤彩、备极富丽,为伊盟最新的王府”。</h5> <h5>郡王府整体建筑属砖、木、石结构的硬山顶与平顶结合,融蒙、藏、汉风格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府院多数房屋为飞檐斗拱,从屋顶到屋面均用砖、木、石雕刻着龙凤、鹿鹤、山水、花草、文字等图案;屋里屋外均用油漆彩绘着龙凤、云雷、花草等画面。</h5> <h5>郡王府前院于 1931 年建成,占地面积 939.52 平方米,建筑面积 465.78 平方米,共 13 间房屋。前院正厅是王府办公和会客的地方,1937 年伊克昭盟会盟会议在此召开。</h5> <h5>正厅两侧的耳房均为藏式建筑,西耳房为文书房,东耳房为图王长孙奇忠义的寝室。东西厢房亦为藏式建筑,西厢房北一间为旗札萨克图布升吉尔格勒亲王及其子女的居所,南一间为府学堂;东厢房北一间为图王长子巴图吉亚公爷及其子女居所,南一间为教书先生寝室。南房则为王府最初的厨房、接待室、库房及福晋的丫鬟卧室等。</h5> <h5>郡王府后院于 1936 年建成,共 16 间房屋,占地面积 1166.27 平方米,建筑面积 574.66 平方米。正厅屋内为一进两开,正中为供奉先祖成吉思汗英灵之地,札萨克大印每年在此供祭,东间为札萨克居所,西间为札萨克召集会议的小会议室。东厢房中间的房屋为该旗最后一任札萨克奇忠义袭位前所居,其结婚大典就在此举行,东厢房北数第一间为窑洞式厨房。西厢房为王府一些重要客人休息的地方。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和正月二十日,院内临时扎有大蒙古包一座,专供王府传统的祭灶活动和开印大典时使用。</h5> <h5>郡王旗属鄂尔多斯七旗之一,且历代扎萨克多为郡王爵位,故得名 “郡王府”。王府历经多代修缮,现存建筑主体为民国时期(1936 年)重建后的格局,既保留了清代蒙古王府的核心规制,又融入了近代建筑的细节,是内蒙古地区现存最完整、规模较大的王府建筑群之一。</h5> <h5>清代至 1949 年以前,郡王府是郡王旗扎萨克处理政务、居住生活的核心场所,既是当地的军政中心,也是蒙古族贵族礼仪、文化活动的举办地。</h5> <h5>伊金霍洛旗郡王府不仅是一座建筑遗存,更是蒙汉文化交融的 “活化石”,对于研究清代蒙古地区的政治制度、建筑艺术、民俗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是大众了解内蒙古草原文明的重要窗口。</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