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自助游之四十三——昆明西山

仙人掌

<p class="ql-block">几次来昆明,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景区维护,始终没有登上西山龙门,今天终于如愿以偿,只是天公不作美,阴有小雨,心里十分不爽。</p> <p class="ql-block">由于来的早,景交车还没有上班,见有许多老年人徒步上山锻练,也就随他们一块步行,好在山路并不太陡,步行也不算费劲儿,再说步行也可浏览沿途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人行栈道上看滇池。</p> <p class="ql-block">行走近半距离,见右侧山坡上有一“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纪念碑”,看简介得知,该碑高9米,碑座高3米,建于1989年,碑身基座刻有“赤子功勋”四个大字,并铭刻“三千南洋机工,以自己的生命、鲜血和汗水,在华侨爱国史上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也在中国抗日战争史和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碑文。纪念碑后面有南阳华侨机工抗日事迹陈列室。</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期间,来自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3200多名华侨青年机工组成“南洋华侨机工回国抗日服务团”回国支援抗战,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军需、维护车辆,1000余名侨胞献出了生命。</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题词。</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前行不远有一规模宏大的寺院华亭寺,为“徐霞客游线标志地”。该寺始建于元延佑七年(1320年),清末多次毁于战火,1920年重建形成现存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出华亭寺继续上行到聂耳墓。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次登西山,聂耳墓只是一座墓冢和一通墓碑,经过多次改扩建和环境整治,如今的聂耳墓背靠青山,前临滇池,环境清幽而庄重。</p> <p class="ql-block">走进墓前广场,首先看到的是聂耳作沉思状的汉白玉雕像。</p> <p class="ql-block">墨石墓碑正面为郭沫若先生的题写的“人民音乐家聂耳之墓”,背面附郭沫若撰写的墓铭志。墓碑前置直径1.5米的汉白玉高浮雕山茶花花环,花环内刻聂耳生卒年月。墓地前的24步台阶,象征聂耳24岁年华;墓道七个花台代表音乐七个音阶,体现艺术主题。</p> <p class="ql-block">郭沫若先生撰写的墓铭志。</p> <p class="ql-block">聂耳墓后为长约45米,略呈弧形的屏风墙,中部为中国人民英勇抗战形象高浮雕,左右上部为云天万里长城,左下部为中华各族民众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聂耳(1912年2月15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聂守信,生于昆明,原籍云南玉溪,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后三年中,聂耳先后创作了《翠湖春晓》《毕业歌》《开路先锋》等进步歌曲,被誉为“中国革命歌曲的开路先锋”。1935年2月,聂耳根据田汉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谱写了曲子。1935年4月,聂耳按照组织安排,拟取道日本到苏联学习,同年7月17日,聂耳在日本神奈川县鹄沼海滨游泳时,不幸牺牲于海浪中,年仅23岁,1935年8月,聂耳的骨灰、遗物由同乡好友张天虚、郑子平护送回上海,1936年,聂耳的三哥聂叙伦去上海将聂耳的骨灰接回昆明。</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西山景区的核心景点——龙门。景区以悬崖绝壁上的道教石窟群、壮丽滇池全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著称。其核心景观为明清两代耗时72年人工开凿的龙门石窟,包括凤凰岩、慈云洞、云华洞和达天阁等,全长66.5米,落差7米,被称为“滇中第一胜境”。</p> <p class="ql-block">“一登龙门,身价百倍”,登龙门这么长时间了,感觉我还是我,糟老头子一个。</p> <p class="ql-block">从三清阁到达天阁,共有999级台阶,要登上龙门俯瞰滇池全景,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p> <p class="ql-block">碑刻群</p> <p class="ql-block">站在天台俯瞰滇池,烟波浩渺,天水一色,想起了大观楼清代名士孙髯翁创作的“天下第一长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p> <p class="ql-block">据说摸龙珠象征万事无忧,学业有成,时来运转和前程锦绣,咱也来赶个时髦打个卡。都这把年纪了,求不了金榜题名,更不求前程似锦,只求万事顺遂、身体无恙,已是吉星高照了。</p> <p class="ql-block">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深不可测,走在上面,有点心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