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时间</b>:2025.9.5</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地址</b>:昆明市官渡区广福路6393号</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简介</b>:云南省博物馆是云南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也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博物馆成立于1951年,2015年迁至现址。其前身为1911年成立的“云南图书兼博物馆”,历经多次更名调整,最终定名为云南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云博的基本陈列博物馆设有六大常设展览,建筑面积达61786.53平方米,展厅面积16500平方米,馆藏文物博物馆藏品超过23万件,其中一级文物509件(套)。藏品涵盖青铜器、陶瓷、书画、佛教造像、少数民族文物等,尤以滇文化青铜器、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和近现代革命文物为特色。</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印象</b>:云博作为中国唯一系统展现 “边疆多民族文明演进” 的省级博物馆,形成 “中原文化 + 边疆政权 + 民族多样性” 的三重叙事,这在全国省级博物馆中独树一帜的。镇馆之宝众多,令人留连。</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巧妙的外形设计</b></p><p class="ql-block">1、云博外形呈正方体,平面呈回字形,其设计取义云南彝族“一颗印”式传统居民建筑。体现了云南传统建筑文化中对稳定、和谐的追求,同时也象征着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容器”,承载着云南悠久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2、外墙交错折叠、实虚相间,隐现云南石林风化的特征,展现了石林的峻峭与自然之美,同时也寓意着云南丰富的自然遗产和地质多样性。</p><p class="ql-block">3、建筑外观采用红铜色金属穿孔板,既呼应了云南“有色金属王国”的美誉,又赋予建筑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气质。(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云博历史文明陈列展设有六大常设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展现云南历史发展:</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远古云南——史前时期的云南。</b><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展示史前地质、生物与人类起源。这个展厅像一个自然博物馆,估计许多人会忽略它。</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澄江生物群</b></p><p class="ql-block">2012年7月1日,云南澄江生物群以“澄江化石地”的名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中国首个、亚洲唯一的化石类世界自然遗产,澄江化石地以保存完好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为地球生命演化提供了关键证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元谋人</b></p><p class="ql-block">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钱方、浦庆余等人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西北的河湖相堆积层中发现两颗人类门齿化石,后经鉴定命名为“直立人元谋新亚种”(简称元谋直立人)。1976年,通过古地磁学方法测定,元谋人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这一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p> <p class="ql-block">元谋人的发现不仅是中国古人类研究的重大突破,也为人类起源多元中心论提供了有力支持,挑战了传统“人类起源于非洲”的单一学说。元谋人遗址现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谋县也被誉为“东方人类故乡”。</p> <p class="ql-block">石祖</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文明之光——青铜时代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考古发掘证明,3000多年前,云南开始冶铸铜器,徐徐拉开了青铜时代的帷幕。</p><p class="ql-block">战国末至东汉初是云南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峰期。以“滇国”青铜文化为代表,包括滇西、滇南、滇东等地,青铜器在社会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异彩纷呈,千姿百态。云南人用卓越的创造力,铸造出大量珍贵的艺术品,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精神财富。他们采用独特的失蜡法,以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了云南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堪称世界青铜艺术史上罕见的、不可复制的精彩华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祥云大波那铜棺</b></p><p class="ql-block">1961年发现,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年代约公元前 4 世纪前后。该墓为土坑竖穴,有长方形木椁,用长约 5米的巨木叠架成。椁内放置铜棺及随葬品。铜棺长2米,宽0.62米,侧壁高0.45米,顶高0.64米,脚高 0.11米。顶作人字形屋脊状,棺身为长方体,由7块铜板组成。顶部及四壁铸有人字形带纹、云雷纹、虎、豹、猪、鹿、马、鹰、水禽等图案。</p><p class="ql-block">随葬品有青铜器、锡器、陶器等。青铜器造型、纹饰粗糙,表明冶铸技术还未臻于成熟,其中屋宇、家畜模型以及农具的出现,表明其主人已经是定居的农业民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滇王之印</b></p><p class="ql-block">1956年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滇池边上的晋宁县石寨山上</span>6号墓出土了“滇王之印”等大量反映古滇国社会面貌的珍贵文物,文献隐约记载的消失王国赫然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被古滇国的财富和它曾经的辉煌文明惊呆了。云南并非蛮荒之地,她曾经拥有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p> <p class="ql-block">滇王玉衣(西汉)</p> <p class="ql-block">铜鼓(西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支俑铜灯(西汉)</b></p><p class="ql-block">该器高42厘米,出土于个旧市黑蚂井,状为一裸体男俑跪坐,双手平伸,头顶、双手各有一灯盘。该俑灯分四部分范铸后再拼合而成,手臂、头部均可与躯干分离,拼缝整齐,造型准确,线条流畅。在范铸的基础上,男俑的眉毛、短髭须,还用线刻手段加以细致刻画,脐部也有线刻的斜带交叉为饰。男俑表情恭谨严肃,大眼阔鼻,神态古拙,饶有“胡风”,头部缠绕一圈丝带,在额前结成竖立小髻。俑灯虽是汉式题材,但跪俑形象却具有明显的地方民族特色,是汉文化与地方文化结合得较好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孔雀盖提梁铜壶(东汉)</p> <p class="ql-block">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蛙形铜矛(西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四牛鎏金骑士贮贝器(西汉)</b></p><p class="ql-block">上过央视《国家宝藏》。器腰两侧各装饰一个虎形耳,两只虎张口咆哮,虎尾下垂,作向上攀爬状,盖上有四只体格健硕的牛逆时针围绕中心作奔跑状,而中心有一个圆柱柄托盘,托盘上有一个骑着高头大马的骑士,头梳椎髻,腰佩长剑,通体鎏金,显然是身份显赫,整个器物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杀人祭柱铜贮贝器(西汉)</b></p><p class="ql-block">器盖上铸造立体群雕,描绘了一场宏大的祭祀活动,包括被绑在碑上即将被处死的奴隶、贵族妇女主祭人、乐师、平民等,几乎完整再现了古滇国的宗教仪式现场,是研究古滇国社会结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百科全图”。</p> <p class="ql-block">战争场面贮贝器盖(西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牛虎铜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牛虎铜案</b></p><p class="ql-block">出土于江川李家山24号墓,高43厘米,长76厘米,被<b style="color:rgb(237, 35, 8);">列为不允许出国展出的国宝级文物。</b></p><p class="ql-block">牛虎铜案是滇国重器,是战国时期宗教祭祀活动中放献祭牛头使用的礼器。造型由二牛一虎组成,主体大牛体态雄健,大牛腹下横出一小牛,工匠巧妙的将大牛的四足作为案桌的四腿。牛背平缓放祭物,为避免重心前倾,又匠心独运,巧妙地设计猛虎咬住牛尾,四爪紧蹬牛后跨做后仰姿势,一种后坠力骤然而生,牛角向前的张力与之形成平衡。加之,小牛横出大牛腹,使器物更显稳重灵动。牛虎同案,虚实相生,动静相应,成为造型奇特,构思新颖,铸造工艺精湛,又具浓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的青铜艺术珍品。虎在滇文化中具有崇高地位,常为祭祀崇拜对象,而牛是财富和生命的标志,牛虎同案,既是现实世界食肉动物与食草动物之间生态关系的真实反映,也体现了滇人对死亡的认知与哲学思考。</p> <p class="ql-block">(上)虎牛搏斗铜扣饰;(下)二虎噬猪铜扣饰。</p> <p class="ql-block">二狼噬鹿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三狼噬羊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长方形斗牛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鹈鹕衔鱼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圆形鎏金镶石猴边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牛头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兽形金饰片(西汉)</p> <p class="ql-block">滇王铜编钟</p> <p class="ql-block">动物博斗铜贮贝器(西汉)</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古滇国的青铜贮贝器有多重功能:</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1.贮存货币。</b>海贝在古滇国是重要的货币形式。由于海贝产自印度洋和太平洋沿海地区,通过贸易流入滇国,成为财富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象征身份与地位 。</b>拥有大量海贝和精美的贮贝器,标志着墓主人生前的财富、权力和社会地位,是贵族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3.祭祀与宗教用途 。</b>部分贮贝器的器盖上铸有祭祀场景,表明它们可能用于祭祀祖先或神灵,承载着古滇国宗教信仰和祭祀传统。<b style="color:rgb(237, 35, 8);">4.记录历史与文化。</b> 贮贝器的器盖和腰部常铸有立体雕塑,描绘战争、狩猎、纺织、赶集等生活场景,如同“立体史书”,生动展现了古滇国的社会生活、生产方式、军事活动和民族习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5.艺术与审美价值。</b> 贮贝器的造型和装饰工艺精湛,融合了写实与浪漫主义风格,体现了古滇国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和独特的艺术审美,是滇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叠鼓形战争场面铜贮贝器(西汉)</p> <p class="ql-block">绿松石扣串,白玛瑙扣串(西汉)</p> <p class="ql-block">玉玦(西汉)</p> <p class="ql-block">鎏金二豹噬猪铜扣饰</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吊人铜矛(西汉)</b></p><p class="ql-block">该器长 41.5,宽6厘米,出土于晋宁石寨山第 6号滇王墓,为一代滇王炫耀武功所用,是一种仪仗兵器。刃部平面呈等腰三角形,刃中线起脊,后锋作锐角。圆銎孔,刃部近柄处两侧各吊一人,裸体,其发下垂,身弯曲,双手反绑着。从西汉时期滇池附近的滇人与滇西地区昆明人之间战争频繁的史实推断,铜矛上所吊裸体人物当为被俘虏的昆明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猎首纹铜剑(战国)</b></p><p class="ql-block">该剑长 28.2 厘米,一字格,空心圆柄,剑柄两面雕刻猎首人物纹饰。剑柄上浮雕人物头梳高髻,发髻上饰有圆形五角星似的装饰,头顶一面鼓,神情狰狞,双目圆睁,龇牙咧嘴,身着对襟长衫,腰带上系圆形扣饰,衣着华丽。双手戴宽边手镯及钏,跣足。右手持短剑,左手提着一人头。该图像反映了古滇人猎头的习俗。猎头活动多与宗教祭祀有关,或用来祈求年成丰稔。剑身纹饰与剑柄相似,只是其人双手上举,下足半蹲作舞蹈状。该人物应该是滇人的巫师。</p> <p class="ql-block">铜狼牙棒(西汉)</p> <p class="ql-block">镂空铜锤(西汉)</p> <p class="ql-block">立牛铜伞盖(战国)</p> <p class="ql-block">铜头箍(战国)</p> <p class="ql-block">鎏金骑士猎鹿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二骑士猎鹿铜扣饰</p> <p class="ql-block">六牛铜枕(战国)</p> <p class="ql-block">五牛铜贮贝器(西汉)</p> <p class="ql-block">金臂甲、金臂甲、金剑鞘、铜套石坠(西汉)、缚虎人物纹铜剑(战国)</p> <p class="ql-block">铜甲片(战国)</p> <p class="ql-block">镶玛瑙凹字形铜胸甲(西汉)</p> <p class="ql-block">铜头盔残件(西汉)</p> <p class="ql-block">鎏金八人乐舞铜扣饰(西汉)</p> <p class="ql-block">立牛铜葫芦笙(战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南中称雄—东汉至初唐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东汉至初唐的七百余年,中原政局动荡、朝代更替频繁。混乱引发了人口流动的加剧,随之而来的是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这七百年也是云南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文化大转型时期。</p><p class="ql-block">在经济上,大量汉族的迁入,带来了先进的耕作方式,社会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变革;</p><p class="ql-block">在政治上,各种地方势力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民族内部的斗争与联合,又有民族之间的分化与融合。本土的首领“夷帅”与较早进入云南的汉族“豪民”在相互的排斥与契合中,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政局、独霸一方的势力——-南中大姓;</p><p class="ql-block">在文化上,盛极一时的滇王国逐渐走向衰落,导致了青铜文化的没落,大量汉族的迁入,带来的是汉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之间的碰撞与渗透。在南中地区,汉文化的浸润不仅催生了滇南碑刻文化的神来之笔,也改变了云南“墓而不坟”的丧葬习俗。</p><p class="ql-block">但汉文化的春风很难普及到被群山分隔得支离破碎的小坝子中,在偏远的山区,少数民族还是保持了其固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这使云南民族文化朝着多元化的方向缓慢前进,为多民族云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无形中也加速了中华民族文化一体式发展步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保文物:孟孝琚碑(东汉)</b></p><p class="ql-block">是全国著名的汉碑之一,现保存在昭通第三中学的“汉碑亭”内。</p><p class="ql-block">孟孝琚碑是由两块石板嵌接而成,上截约占全碑的1/3,至今沿未寻到,现仅存下截。由于上段缺失,无年号,说法不一。据考证应为东汉就寿三年(157年)所立,<b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云南所存唯一的一块汉代碑刻。</b>碑文叙述了著名的南中大姓之一的孟广宗(字孝琚)12岁随父到武阳学韩诗、孝经、博览群书,后未婚而死,其父下属为表示哀悼而刻此碑送回他的家乡昭通。碑的字体为隶书,碑的形体、文辞、书法都是东汉盛行的风格,是研究古代西南民族史的珍贵实物史料。书法价值较高,被书法家誉为“滇中瑰宝”、“海内第一石”。2006年05月25日,孟孝琚碑作为汉代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两爨(cuan窜)碑</b></p><p class="ql-block">在云南曲靖,矗立着两块著名的石碑——《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它们合称“二爨碑”,不仅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还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保碑:《爨龙颜碑》</b></p><p class="ql-block">《爨龙颜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此碑立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距今为一千五百四十多年,比魏碑还要早。该碑现存于云南陆良县薛官堡斗阁寺大殿内。碑文追述了爨氏家族的历史,记述了爨龙颜的事迹,是研究云南地方史和爨氏家族史的重要历史资料。《爨龙颜碑》字体为楷书体,但仍有隶书笔意。笔画多呈方棱,转折遒劲;时作细画,又透出雅逸之气。结体以方正为主,但仍求变化。整个碑书呈现浑厚、雄健的风貌。康有为曾赞誉其为“神品第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国保碑:</b><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爨(cuan 宝子碑)</b></p><p class="ql-block">《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此碑刻于东晋太亨四年(405年),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出土于云南曲靖南70里之扬旗田,后移至武侯祠,现存于曲靖市第一中学“爨碑亭”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碑记录了墓碑主人爨宝子的生平事迹,对研究爨氏历史及其宗教信仰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全碑400余字,布局自然、左右顾盼、首尾呼应、气贯全篇、和谐统一,虽然碑文多是赞颂夸耀之辞,所记载史实不多,但对爨文化史的研究来说也是重要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爨氏的统治</b></p><p class="ql-block">爨氏本为中原移民,并通过通婚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夷化”,成为南中的豪族和实际统治者。公元339年,霍、孟二氏火并而同归于尽,南中大姓仅存爨氏一家。随着东晋伐灭巴蜀李氏继而偏安江左无所作为,爨琛”遂王蛮夷”。此后,虽历经西晋、南北朝,中原王朝“遥授刺史”实行名义上的统治,官职任由爨氏自己任命。从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爨彪、爨琛任交州刺史起,直至唐天宝蒙诏灭爨,爨氏父子世袭相传,实际统治云南达400多年。但爨氏十数代中,始终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多民族的团结,从未出现过割据称王或改元称号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两爨碑中,按其太守和刺史的官职身份不同,对碑主爨宝子和爨龙颜分别采用了“府君”和“使君”的称呼,这与当时中原地区的官制称谓是相吻合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妙香佛国——唐宋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主要展示云南唐、宋时期约600年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随着南中大姓的衰亡,滇西的大理地区逐渐走到云南历史舞台的中心。初唐时期,大理地区出现了以六诏为代表的地方部族。所谓“诏”,意即“王”。其中最南面的蒙舍诏,在唐的支持下于公元738年最终统一六诏,建立南诏。公元902年,南诏权臣郑买嗣发动政变,南诏灭亡。公元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公元1253年,蒙古灭大理国。南诏、大理国在历史上存在了近500年,这一时期云南的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与中原及周边地区的交流日益深入,并随着佛教的传入和发展,这里成为了一个妙香佛国,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独特而绚丽的一章。</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银背光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 大理国)</b></p><p class="ql-block">“阿嵯耶”一名出自《南诏图传》,也被称为“真身观音”,为南诏、大理国时期独有。造像由纯金打造,观音高髻双辫,髻中藏佛,面相恬静,略带笑容,手结妙音天印,长裙装饰如湿衣出水,身后饰银质长葫芦形镂空雕花背光,非常精致。这尊观音像被看作是最早传入云南的观音造像。</p> <p class="ql-block">铜阿嵯耶观音立像(宋 )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公元734—-737年,在唐高宗王朝支持下,南诏统一云南。</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天宝战争</b></p><p class="ql-block">南诏立国后,很快瓦解了滇东的爨氏,统一云南。这样迅速的势力扩张必然与唐王朝原有的势力范围发生碰撞,加之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云南(姚州)太守张虔陀等地方官员处理不善,激发矛盾,最终引发了双方之间的战争。而此时的唐玄宗任由杨国忠欺瞒,致使唐数败于南诏,鲜于仲通“仅以身免”,大将李宓更丧身西洱河。这一场大战,使得唐大伤元气,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苍洱之盟</b></p><p class="ql-block">天宝战争之后,南诏势力大盛,开始进入了一个迅速扩张的时期,其势力范围已经包括云南全境、四川西南部、贵州西部、缅甸东北部、老挝和越南北部。</p><p class="ql-block">随着南诏的发展,越来越多地接受了汉文化,与中原加强联系的愿望日益强烈。唐王朝亦需要南方尽快安定,用宰相李泌建议,“南通云南”,“以断吐蕃右臂”。双方通过多次接触,贞元十年,唐朝派使前往南诏,与南诏王异牟寻会盟于苍山神祠,唐与南诏40余年纷争至此终于化干戈为玉帛。</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大理国:妙香佛国</b></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几乎在唐朝灭亡进入五代十国混乱时期的同时,云南也出现了短暂的政治动荡,从公元 902 年南诏灭亡,至公元 937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国,短短35年间三易国姓,先后出现了大长和、大天兴、大义宁三个短暂的王朝。作为南诏的继承者,大理国继续保持着与中原密切的联系,推动了云南的进一步发展,留下了“妙香佛国”的美誉。</p><p class="ql-block">为什么云南会被称为“妙香佛国”?</p><p class="ql-block">这是因为大理国把佛教定为国教,<span style="font-size:18px;">其间佛教繁荣,</span>22代君主中竟有9人舍位为僧。佛教影响了社会生活和艺术创造。</p> <p class="ql-block">五色供养塔模(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从汉武帝开拓西南开始,云南便纳入了中原政权版图,那个神秘的古滇国就不复存在了。到了唐代,这里是唐的附属国南诏国,南诏把佛教定为国教,国民供奉观音,因此南诏也被称为"妙香佛国"。到宋代建立大理国,基本延续了南诏国的领土和佛教文化。</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阿嵯耶观音立像(宋 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银鎏金镶珠金翅鸟</b></p><p class="ql-block">宋代大理国时期文物,出土于大理崇圣寺千寻塔塔顶。金翅鸟(迦楼罗)是佛教中的护法神,被视为大理洱海的保护神。该器物采用银鎏金工艺,镶嵌宝石,工艺精湛,是大理国金银器制作的杰出代表,也是研究南诏、大理国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被云博推荐上央视《国家宝藏》。</p> <p class="ql-block">铜鎏金五股金刚杵(宋 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铜虚空藏菩萨立像(宋 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金阿弥陀佛坐像(宋 大理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五、开疆戍边——元明清时期的云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金镶红蓝宝石冠(明)</b></p><p class="ql-block">冠顶的如意簪和冠身上的金叶全都镶满宝石,熠熠生辉,雍容华贵。镶玉嵌宝是明代金银首饰最奢华的一种装饰工艺。在金冠装饰的过程中,工匠并没有对宝石进行精组的切划加工,所以冠体的宝石也保留了原始的状态,别有一番趣味。</p> <p class="ql-block">郑和,云南昆明人</p> <p class="ql-block">银缧丝松鹤纹盖罐</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六、百年风云——近现代时期的云南</b></p><p class="ql-block">展示脉络依照百年历史的顺序,展示近现代的云南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近代云南的鸦片贸易 </b></p><p class="ql-block">19世纪中叶以后,云南成为旧时中国最好鸦片的出产地。云南地方政府虽对鸦片的运销实行查禁,但无法禁绝。1920年,唐继尧政府大开烟禁,对种植、运输鸦片实行征税。1921年至1934年,云南烟税平均收入占财政收入的4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鸦片的种植和吸食在云南才被真正禁止。</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云南第一座海关 ——蒙自海关</b></p><p class="ql-block">中法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云南蒙自开埠通商。1889年设立蒙自海关,滇越铁路通车后又增设碧色寨和云南府分关。当时,云南的大部分进出口商品都在蒙自集散,省内外48家外贸商号在蒙自设立总号,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先后在蒙自设立领事,各国商人纷纷在蒙自开设洋行和公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滇越铁路</b></p><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起点云南首府昆明,终点越南海港城市海防。1903年动工,1910年正式通车,由法国印度支那政府筹建。从海防至昆明设36站,其中,云南段长465公里,起于昆明,止于河口。因工程技术难度大,轨距设计为宽1米的窄轨铁路。</p><p class="ql-block">滇越铁路的修筑,是云南交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开了云南对外通道,</span>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它同时使法帝国主义获得了一条伸向云南的吸血管,攫取了云南巨量的矿产资源和财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革命熔炉——云南陆军讲武堂</b></p><p class="ql-block">云南陆军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其前身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加强云南陆路通道边防而设的云南陆军武备学堂和云南陆军小学堂,1909年,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办于昆明翠湖洪化圃,讲武堂仿照德国军制,训练新式陆军军官,从而揭开了云南军队近代化的序幕。云南陆军讲武堂以李根源为首的领导成员和教官中有17人为同盟会会员,他们秘密地在学员中宣传反清和民主共和思想。讲武堂成为民主革命的熔炉,在昆明重九起义、云南护国首义中,讲武堂师生是重要的骨干力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筹建黄埔军校,电调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炮兵、工兵、步兵、骑兵科长及部分毕业生担任要职,为黄埔军校的创建和国民革命军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镇馆之宝——聂耳小提琴</b></p><p class="ql-block">这是国歌曲作者——聂耳使用的小提琴,是云南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曾被推荐上央视《国家宝藏》。为1954年2月由聂耳的哥哥聂紫鸣捐赠。琴箱内有德文两行:第一行,古斯塔夫.罗斯工作室;第二行,制作于德国马克诺伊基兴镇。根据聂耳日记,聂耳拥有这把小提琴,是在1931年2月,他刚到上海不久,此后这把小提琴始终伴随着聂耳,见证了这位人民音乐家短暂而辉煌的音乐人生。回顾聂耳二十三年的生命历程,小提琴成为他从事音乐生涯,成就他人民音乐家不可或缺的神圣乐器。</p> <p class="ql-block">永垂青史的西南联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滇缅公路</b></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即中国云南省到缅甸的公路。全长1146.1公里(云南段全长959.4公里,缅甸段 186.7公里)。1937年12月,滇缅公路工程正式开工;1938年8月31日,提前竣工通车。从1938年开通至1945年抗战结束,从滇缅公路运入中国的战略物资共约49万吨,是名副其实的抗战“输血线”和“生命线”。</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闻一多惨案</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结</b></p><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云南各民族在交流交融中,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与自然和谐相处,创造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谐的典范。</p><p class="ql-block">作为祖国西南边陲重地,云南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睦邻友好,积极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云南各族儿女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更加自觉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心聚力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而努力奋斗。</p> <p class="ql-block">傅山草书轴(清)</p> <p class="ql-block">铁保草书轴(清)</p> <p class="ql-block">康有为行书(清)</p> <p class="ql-block">邓石如《陈寄鹤书卷》(清)</p> <p class="ql-block">朱耷《秋山图》(清)</p> <p class="ql-block">董其昌(明)</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剡溪访戴图》(元)</p> <p class="ql-block">孔子圣迹图(石刻版本,共有39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