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9.12-13 广州二日(2)北京路、沙面、广州博物馆之一

夏蝉不可以语冰

<p class="ql-block">下了游船</p><p class="ql-block">同伴本来打算打的去沙面</p><p class="ql-block">我一看这不正是北京路么</p><p class="ql-block">来都来了</p><p class="ql-block">当然得逛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位于广州市中心,该街区是广州城建之始的所在地,是广州有史以来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区,两千多年来,其中心城区和中心商业区的地位始终没有改变,不仅创造了国内外城市建设史上罕见的奇观,也造就了广州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和商业文明。</p> <p class="ql-block">路过一家老店</p><p class="ql-block">标着有顺德鱼生</p><p class="ql-block">另有两个同伴就是去了顺德</p><p class="ql-block">打算吃鱼生来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德菊花鱼生是广东省顺德地区的传统粤菜,起源于中国古代鱼脍饮食传统,以鲜活草鱼为主料,凭借精湛的刀工技法与“一鱼多吃”的烹饪理念闻名。其制作需选取约750克的“壮鱼”,经山泉水瘦身后精准放血、去骨,切出厚度仅0.5毫米的透明鱼片,搭配炸芋丝、姜葱丝及花生碎等十余种配料,佐以花生油与盐食用,形成冰凉爽滑的口感。</p><p class="ql-block">制作过程中采用“超低温冷藏+保护膜灭杀”技术保障食品安全,鱼骨可煲粥或油炸,鱼肠用于焗蛋,实现全鱼利用。清末名厨王仙曾以蒙眼切脍技艺扩大该菜品影响力,现代工艺延续活鱼处理与薄切技法,形成鲜甜风味。盛盘时多使用冰镇器皿或传统漆盘,配料融合柠檬香草等创新元素,突出复合调味体系</p> <p class="ql-block">同庆坊</p><p class="ql-block">一个将广府文化与现代商业结合的漫步街区</p> <p class="ql-block">天河城</p><p class="ql-block">一个超级大的商业综合体</p> <p class="ql-block">好吧</p><p class="ql-block">刚刚逛的应该是北京路B区</p><p class="ql-block">是后来扩张的区域</p><p class="ql-block">这边才是真正的北京路步行街</p><p class="ql-block">类似于我们的江汉路步行街</p> <p class="ql-block">永汉电影院</p><p class="ql-block">看上去就很有年代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永汉电影院(英语:Wing Hon Theatre)位于中国广州市越秀区北京路与文明路交界处,由胡君实于1927年建成,因地处永汉路(现称北京路)而得名。作为广州现存唯一一家建于20世纪初的专业电影院,被列为广州市第五批历史建筑。建筑外立面保存较好,2020年经三维激光扫描测绘建档并实施精细化修复。</p><p class="ql-block">该影院初名永汉戏院,1960年因专营新闻纪录片更名为新闻电影院,1986年恢复现名并成为全国十大专业电影院之一。因旧城改造停业升级并于同年复业。2021年7月历经100天改造后以电影生活空间概念重新开放,引入激光放映、杜比全景声及纳米银幕技术,保留复古花地砖、霓虹灯牌等历史元素,影厅以“荔枝红”“岭南绿”命名并融入粤式主题色。</p> <p class="ql-block">左拐进了一条美食街</p> <p class="ql-block">随便找了家甜品店</p><p class="ql-block">味道还不错</p> <p class="ql-block">一口西多士</p><p class="ql-block">原来就是面包块浸泡蛋奶液后煎了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法式吐司(Toast),又称西多士,是源自西方的面包类甜点菜品,粤语地区称为“多士”,常作为早餐或下午茶点心。其以白吐司为主料,浸泡蛋奶液后煎制而成,衍生做法包括夹入芝士、火腿或涂抹果酱等,形成甜咸不同风味。传统法式吐司需控制蛋液渗透度与火候,搭配糖粉、蜂蜜或水果食用,创新做法涵盖奶酪夹心、红茶调味等变体。</p> <p class="ql-block">这个点了客人还不少</p><p class="ql-block">而且大家好像都对拼桌习以为常</p><p class="ql-block">旁边一桌的四人还以为是一家子</p><p class="ql-block">结果是一对夫妻加一对母女</p> <p class="ql-block">准备往沙面的方向走几步</p><p class="ql-block">到了有车的地方就打个的的</p><p class="ql-block">结果发现了这座大佛古寺</p><p class="ql-block">这么寸土寸金的地儿居然有座这么大的寺庙</p><p class="ql-block">真是稀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佛寺,位于广东省广州市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大佛寺始建于南汉时期(917~971年),初名为新藏寺,元朝在原寺旧址重建殿宇,易名福田庵,明代再度大规模扩建,更名为龙藏寺,从此奠定了广州佛教“五大丛林”之一的地位。后因历史原因,致使佛寺仅存大雄宝殿一座,其余殿堂均变为民居。1996年,自耀智法师受命出任住持以来,经多方协调,大佛寺重修并逐渐兴盛。</p><p class="ql-block">大佛寺因在大雄宝殿正中供奉三尊以黄铜精铸高6米、重10吨大佛像而得名。包含毗卢殿、禅堂、功德堂、念佛堂、方丈室、图书馆、佛教展览厅、素食馆等多功能、现代化的佛教文化综合大楼,以及观音殿、地藏殿、钟鼓楼、天王殿、山门等殿堂,建筑面积共30000余平方米,与寺院鼎盛时相近,成为集礼佛、禅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佛教寺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真是座古寺!</p><p class="ql-block">最初是南汉王刘龑应天上二十八宿之数,在羊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建七间佛寺,合称“南汉二十八寺”。</p><p class="ql-block">这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确实是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三个佛像除了手势貌似一模一样?</p><p class="ql-block">还蛮多人跪拜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坐北向南,面宽七间36.32米、进深五间25.36米,十九架梁用六柱,两山墙承重,梁枋用材粗大,九架梁厚达70多厘米,上下梁间采用如意纹驼峰斗拱承托,檐下施三踩三翘斗拱,斗拱用材高21厘米、厚10.5厘米,梁头及斗拱施彩绘,色泽鲜明而简洁。驼峰、斗拱造型简朴,复盆式砂岩柱础古朴稳重,保留了明代的风格。大殿所用的巨型楠木柱为安南(今越南)王所捐赠,经近350年仍完整无损;其建筑艺术仿京师官庙兼具岭南风格</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正面檐下悬挂着的“阐扬三密”牌匾,是孙中山先生亲笔书赠。弘扬佛法是寺庙的传统,民国十年(1921年),大佛寺成立了“广州佛教阅经社”,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许,亲笔书赠以示鼓励。</p><p class="ql-block">大殿供奉的三尊黄铜精铸大佛,各高6米、重10吨,清代铸成时为岭南大佛之冠,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黄铜铸像。三尊佛像中,正中为释迦牟尼佛,左、右是阿弥陀佛和药师佛,三者以不同手势作说法印、接引和禅定印,分别代表现在、过去和未来。佛像仪态慈祥,而且铸造工艺精美。各像均分为头盖、面部至肩、上身至腰、盘膝坐之下身和莲花座5段铸造,然后焊接而成。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的古代黄铜铸像。与三尊佛像同时铸造的还有高4米、重5吨的一尊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背面的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这竟然是佛教文化大楼</p><p class="ql-block">其中一二层为毗卢殿</p><p class="ql-block">问题是貌似已经成了一个网红打卡点</p><p class="ql-block">不仅好多游客自个儿在这儿拍照</p><p class="ql-block">还有不少摄像师用iPad展示着自己的作品兜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高大的建筑,就是新落成的佛教文化大楼(弘法楼)。大楼设地上七层,地下两层,仿古楼阁式建筑,大楼由主楼及东西两侧附楼组成,主楼为黄铜瓦五重檐歇山顶,附楼为金属青瓦卷棚歇山顶,南北立面各有两座楼阁式塔的意象设计,庄严典雅,飘逸灵动。大楼一二层为毗卢殿,清净庄严。</p> <p class="ql-block">与三座佛像同时铸造的观音像应该就是这座</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从南门进的</p><p class="ql-block">都没注意旁边还有功德碑</p><p class="ql-block">出来就到了北广场</p> <p class="ql-block">两边门的对联都是:</p><p class="ql-block">大道有岸 佛法无边</p> <p class="ql-block">终于到了沙面</p><p class="ql-block">好像就是一个有异国情调的建筑街区</p><p class="ql-block">是谁说夜景好看的</p><p class="ql-block">这也没什么灯光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沙面,别名“拾翠洲”,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市区西南部,南濒珠江白鹅潭,北隔沙基涌,东西长约862米,南北宽约287米,面积为0.3平方千米。沙面曾是广州的重要商埠,岛内设立过数个国家领事馆,是广州最具异国情调的欧洲建筑群,被称为“露天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1859年前,沙面岛多为渔民聚居,是国内外通商及抵御外敌的要地。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沙面正式开展租界建设,成为一个独立封闭的地方,1861年,沙面相继沦为英法两大势力租界。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形成较完整的建筑街区。1941年末,汪伪政府接管沙面英法租界,至1946年,沙面正式成为广州市辖区。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波兰、越南等周边国家相继在沙面成立外事机构,1959年,周总理视察沙面,指示保护沙面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沙面属海洋性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岛内有古树名木共137棵,其中古樟树主要分布在沙面北街、沙面大街等。沙面整体呈现“三横五纵”格局,建筑风格以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等为主,景区内主要景点有海关馆舍旧址、广东外事博物馆、露德天主教圣母堂、基督教沙面会堂等。</p> <p class="ql-block">很快就到了露德圣母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广州教区露德圣母堂</p><p class="ql-block">沙面露德圣母堂坐落于全国文物单位"沙面岛的建筑群"中,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占地面积839.75平方米,可容纳200人。堂内所有门窗都镶嵌七彩玻璃,花园南边建有一座圣母山,安放露德圣母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里面居然还有座山?</p> <p class="ql-block">路过社区服务中心</p><p class="ql-block">有AED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沙面岛四面环水、古树名木繁茂,拥有新巴洛克式、仿哥特式、券廊式、新古典式及中西合璧风格建筑,是广州最具欧陆风情的建筑群,多处建筑更是被核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建筑。岛内驻有机关团体、商务服务和旅业餐饮等各行业,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白天鹅宾馆坐落于此,更有多家中西式餐厅汇聚形成多元美食圈。这里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中西文化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实没多大</p><p class="ql-block">很快就逛得差不多了</p><p class="ql-block">当然主要是晚上 </p><p class="ql-block">到处黑黢黢的 也没有店铺开门</p><p class="ql-block">确实没什么可逛的</p> <p class="ql-block">9月13日</p><p class="ql-block">本来提前预定了今天的广东省博物馆的门票</p><p class="ql-block">昨晚上网搜了搜发现普遍评价不高</p><p class="ql-block">甚至有专业人士给出了差评</p><p class="ql-block">于是把票退了</p><p class="ql-block">想着先把旁边的五羊雕塑看了再说</p><p class="ql-block">于是问了酒店前台</p><p class="ql-block">来到了越秀公园</p><p class="ql-block">后来才发现不应该问“越秀公园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应该问“五羊雕塑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因为五羊雕塑其实离西门特别近</p><p class="ql-block">你问越秀公园人家就会告诉你公园的正门</p><p class="ql-block">反而绕远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Yuexiu Park),是广东省广州市最大的综合性公园,总面积约为69万平方米,是国家重点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百家名园之一、羊城八景之一,被评为亚洲金旅奖·大中华区最具中华文化特色旅游风景名胜区、最美中国•绿色生态、文化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越秀公园主体越秀山以西汉时南越王赵佗曾在山上建“朝汉台”而得名。是广州客家山歌、咏春拳、越秀山故事等非遗项目的重要传承传播阵地。</p><p class="ql-block">越秀公园是山地公园,越秀山属白云山余脉,东西部延约3公里,海拔70余米。是广州市城市中心区范围内面积最大的绿地,是以混交林和湖泊为基础的自然生态系统,园内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园中植物种类多样。园中现存植被是人工植物和天然次生植被的混合体。乔灌木和地被共127科460种。其中乡土植物275种,非乡土植物185种。园内共有有鸟类43种,蛙类6种,鱼类10种,公园有昆虫66种。园内有清代所建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古之楚亭”四字,不少史籍将“楚庭”(或“楚亭”)视为广州的雏形。园内还有镇海楼、古城墙、四方炮台、中山纪念碑、孙中山读书治事处碑、伍廷芳墓、明绍武君臣冢、海员亭、五羊石像、五羊传说雕塑像群、球形水塔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这儿好多榕树</p> <p class="ql-block">又热又晒</p><p class="ql-block">整个公园又是建在越秀山上</p><p class="ql-block">上上下下的</p><p class="ql-block">路标又有点绕</p><p class="ql-block">反正我们一直是在找五羊雕塑</p><p class="ql-block">然后就来到了广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好奇怪</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居然建在公园里</p> <p class="ql-block">镇海楼</p><p class="ql-block">镇海楼被誉为岭南第一胜景。镇海楼因其楼高五层而称其为“五层楼”。此楼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由永嘉侯朱亮祖所建,初名“望海楼”,后又题名为“镇海楼”,有雄镇海疆之意。1956年改为广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关于镇海楼的兴建,有一段有趣的传说。朱元璋称帝、定都南京,建立明朝之后。曾和铁冠道人同游南京钟山,游览中途,铁冠指着东南方对朱元璋说,广东海面笼罩着青苍苍的一股“王气”,似有“天子”要出世了,必须立刻在广州建造一座楼镇压住“龙脉”,否则日后必成大明的祸患。朱元璋听后,急忙派人到广东调查,发现广州的越秀山上现王者之气。随后朱元璋下诏,命令镇守广州的永嘉侯朱亮祖在山上建一座楼将王气镇住。于是,朱亮祖在越秀山上兴建了这座“楼成塔状,塔似楼形”的镇海楼。</p><p class="ql-block">镇海楼是广州现存最完好、最具气势和最富民族特色的古建筑,楼高28米,阔31米,共五层。第一、二层用红砂岩条石砌成,三层以上为砖墙,外墙逐层收减,似楼似塔,红墙绿瓦,造型古朴独特。楼前对峙一对二米高的红砂岩石狮,为明代雕刻。清初诗人屈大均曾有诗赞镇海楼“可以壮三成之观瞻,而奠五岭之堂奥”。在清朝时期,镇海楼一直是广州最高的建筑物。登上楼顶,可以看到珠江和白云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是用来镇龙脉的</p><p class="ql-block">不说还真没注意到那俩红砂岩石狮</p><p class="ql-block">放大看了看</p><p class="ql-block">不太好看</p> <p class="ql-block">很幸运</p><p class="ql-block">正好碰到一群家长带着小朋友开始参观</p><p class="ql-block">赶紧凑上前去蹭讲解</p> <p class="ql-block">石雕上有南越王宫 中山四路那边</p><p class="ql-block">怀圣寺光塔</p><p class="ql-block">六榕寺花塔</p><p class="ql-block">镇海楼</p><p class="ql-block">都是属于航标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当时海上贸易已经非常繁荣</p><p class="ql-block">但是并没有GPS</p><p class="ql-block">海上的船只看到了塔就了解了位置</p> <p class="ql-block">搜了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怀圣寺光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光塔街道怡乐里社区光塔路56号,占地面积296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怀圣寺光塔怀圣寺建于唐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最早建立的清真寺之一。怀圣寺光塔主体建筑包括大门3座,看月楼1座、礼拜殿1座、藏经阁1座、碑亭3座、光塔1座。整体布局采用中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塔高36米,青砖砌筑,底为圆形,塔身上开有长方形小孔用以采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居然是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六榕寺塔又名六榕寺花塔、千佛塔,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路87号六榕寺内。原寺名宝庄严寺。五代十国时南汉改称长寿寺。后因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来寺,手题“六榕”寺榜,后来遂称六榕寺,寺内塔称为六榕寺塔。</p><p class="ql-block">六榕寺塔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一479年)。清初,重修六榕寺塔。1987年,重建大雄宝殿。1983年、1987年,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和观音殿。六榕寺塔楼梯上有层层叠叠、具有规整几何花边的楼梯顶,如往下倾斜的拱门,展示了古塔建筑中的重要工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座佛塔</p> <p class="ql-block">广州也是民主革命的策源地</p><p class="ql-block">这是林则徐</p><p class="ql-block">他最为人熟知的是虎门销烟</p><p class="ql-block">而不为人熟知的则是广州才是他的禁烟大本营</p><p class="ql-block">虎门销烟后在广州进行了三次禁烟行动</p> <p class="ql-block">资产阶级革命的代表孙中山</p><p class="ql-block">他与广州非常有渊源</p><p class="ql-block">他开了一文一武两所学校</p><p class="ql-block">文就是中山大学</p><p class="ql-block">武就是黄埔军校</p><p class="ql-block">位于长洲岛</p><p class="ql-block">原名陆军军官学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1841年5月三元里抗英</p><p class="ql-block">这是三元里古庙</p><p class="ql-block">别名国宝一号</p><p class="ql-block">国家保护类博物馆 档案号001</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里抗英斗争</p><p class="ql-block">三元里抗英事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英国军队与非官方武装力量间在广州市郊外三元里发生的爱国主义事件。</p><p class="ql-block">三元里是广州城北附近的一个小村庄,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财物、强暴妇女,当地人民奋起反抗,打死数名英军。随后,三元里附近103个乡的群众包围了四方炮台,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岗。当时恰逢倾盆大雨,英军枪炮皆哑,手持刀、矛、锄头的民众乘势猛攻,人数越聚越多。英军增援部队到达后,才解救了被围困的英军。</p><p class="ql-block">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p><p class="ql-block">三元里抗英斗争是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敌的爱国精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元里平英团遗址(Sanyuanli Pingyingtuan Site),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北郊三元里村北面的三元古庙。此遗址是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三元里人民抗英誓师的地方。三元古庙建于清康熙年间,第二次鸦片战争时被英法侵略军焚毁。现址是清咸丰十年(1860年)三元里村民众集资重建的,后人称为平英团旧址。</p><p class="ql-block">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5月,英军占领广州城北各炮台,并以四方炮台为司令部,四处骚扰。29日上午,一股英军闯到三元里抢劫并调戏妇女,村民群起反抗,英军狼狈窜逃。事后,三元里民众在三元古庙前誓师,并以庙内的三星神旗为指挥旗。古庙面阔三间,宽11.38米,前后两进,深20.88米,中隔一天井,砖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石脚,正脊饰琉璃鳌鱼宝珠,四壁上绘有“伏生传经”等壁画和图案。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为中国近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三元里平英团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这是康有为百日维新在广州租赁的房屋</p><p class="ql-block">叫万木草堂</p><p class="ql-block">现在也还在中山四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木草堂原为邱氏书室,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山四路长兴里3号,始建于清嘉庆九年(1804年),是广东省邱氏子弟到省城应试的居住处。中法战争后,戊戌维新运动领袖康有为在此创办万木草堂。</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康有为与其弟子梁启超、陈千秋等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为国家培养有识之士与栋梁之才,特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并在此聚徒讲学,之后更是在万木草堂策源发起中外闻名的戊戌变法,从而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一道浓墨重彩。万木草堂不同于封建旧式学府,它与封建教育分庭抗礼, 培养学生志在用新的观念与方式改造中国与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维新变法骨干。</p> <p class="ql-block">这里演示广州城池历代变迁</p><p class="ql-block">汉代番禺城大小</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派50万大兵平定岭南</p><p class="ql-block">将领任嚣在此建城</p><p class="ql-block">三国时期广州第一次得名</p><p class="ql-block">广州得名于孙权</p><p class="ql-block">他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p><p class="ql-block">到了唐代 海上贸易非常发达</p><p class="ql-block">来往很多外国商人</p><p class="ql-block">所以在怀圣寺光塔附近划分了一块区域</p><p class="ql-block">叫蕃坊 去给外国人居住</p><p class="ql-block">据记载鼎盛时期有10万外国人在此居住</p><p class="ql-block">到了宋朝时期</p><p class="ql-block">经历21次修城奠定了子城、东城、西城的格局</p><p class="ql-block">子城就是政府机构</p><p class="ql-block">东城百姓贸易</p><p class="ql-block">西城外国人居住</p><p class="ql-block">明朝永嘉侯朱亮祖在越秀山起了镇海楼</p><p class="ql-block">将三城合为一城</p><p class="ql-block">到清朝增加两翼</p><p class="ql-block">扩城后形成北倚越秀山南抵五仙门</p><p class="ql-block">西抵西门口东抵大东门这样一个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到了1918年开始拆城墙修马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代远航需借助风力,蕃客们需要等待下一年的季风才能回国,因此要长期停留在广州休整,有的干脆定居下来。</p><p class="ql-block">《萍州可谈》载:“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至广州,是岁不归者,谓之‘住唐’。”</p><p class="ql-block">城中大量蕃客聚集居住的地区,被称作蕃坊,与近现代海外华人集中的唐人街类似。其范围大致以今天广州光塔路光塔为中心,南至惠福路,北到中山六路。</p><p class="ql-block">如今,当地不少街巷地名还有当年蕃坊的印记。比如甜水巷的“甜水”是阿拉伯语山岗之意,而仙临街的“仙临”则为阿拉伯语中国的转音。甚至今天我们把清真寺称为“坊”或“寺坊”都来源于过去的蕃坊。</p> <p class="ql-block">最值得一提的是2000多年以来政府机构一直都在最初的番禺城的位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番禺城跟现在的番禺其实是没有任何关系的</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 广州先民</p><p class="ql-block">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居住于岭南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创造了我们独特的南粤文明</p> <p class="ql-block">南沙人头像</p><p class="ql-block">2000年在南沙鹿颈村挖掘出一具人形骸骨</p><p class="ql-block">对骨骸进行3D复刻打印后看到了这个形象</p><p class="ql-block">是个男子 身高174</p><p class="ql-block">样貌与中原人大不相同</p><p class="ql-block">眼窝凹陷鼻头高鼻梁低</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惯也诸多不同</p><p class="ql-block">中原人用牛骨龟甲占卜南粤人用鸡骨</p><p class="ql-block">就是把鸡骨头放在火上炙烤</p><p class="ql-block">通过裂纹程度判断事情吉凶</p><p class="ql-block">所以可能从那时就已经没有一只鸡能活着离开广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双肩石锛</p><p class="ql-block">用来砍削木头</p><p class="ql-block">用于做船只、木屋</p> <p class="ql-block">陶釜用来煮水</p><p class="ql-block">表明石器时代岭南先民就已经会借助工具开始生活了</p> <p class="ql-block">编钟</p><p class="ql-block">很短很小很粗糙</p><p class="ql-block">岭南地区矿产非常丰富</p><p class="ql-block">但属于化外之地没有很好的冶炼技术</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 岭南都会</p><p class="ql-block">秦始皇派50万兵平定岭南</p><p class="ql-block">将岭南设立南海县纳入秦朝版图</p><p class="ql-block">但他统治岭南只有4年</p><p class="ql-block">因为四年后他就去世了</p><p class="ql-block">这时楚汉相争</p><p class="ql-block">当时任嚣城</p><p class="ql-block">番禺城又名任嚣城</p><p class="ql-block">任嚣是平定岭南的50万兵的主帅</p><p class="ql-block">副将就是赵佗</p><p class="ql-block">因为种种原因任嚣去世了</p><p class="ql-block">去世时留下的遗书鼓励了赵佗在这边自立为王</p><p class="ql-block">所以公元前203年赵佗在这边建立了南越国</p><p class="ql-block">定都番禺 </p><p class="ql-block">在现在中山四路那里起了南越王宫</p><p class="ql-block">自称南越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赵佗像</p><p class="ql-block">越秀山对面的那个南越王墓不是他本人的</p><p class="ql-block">而是他孙子的墓</p><p class="ql-block">他是第一代南越王</p><p class="ql-block">他非常高寿活了100多岁熬走了他的儿子</p><p class="ql-block">所以第二代南越王就是他的孙子</p><p class="ql-block">他在位期间颁布了一系列政令</p><p class="ql-block">其中最有名的是和辑百越</p><p class="ql-block">鼓励汉人跟越人通婚</p><p class="ql-block">任用越人为官</p><p class="ql-block">使汉文化与岭南文化相融</p><p class="ql-block">成为开发岭南第一大功臣</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十四年属邦”铭文铜戈</p><p class="ql-block">漂亮大气</p><p class="ql-block">表面上刻有头发丝一样细的铭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岭南出土秦戈:秦始皇年间的锋利兵器</p><p class="ql-block">在秦王嬴政十四年(前233年),工师蕺监造了一件铜戈,其锋利程度令人惊叹。嬴政对这件兵器非常满意,甚至命工匠在戈上刻上了监造团队成员的名字。蕺在副职“丞”晋升为工师的几年里,兵工制度得到了完善,国力也日益强盛。然而,他可能没有想到,这件铜戈将在不久后见证秦军的统一六国之战,并在十三年后,随着秦军跨五岭、平百越,开启了岭南历史的新篇章。</p><p class="ql-block">1962年,在广州区庄的“螺岗”小山丘上,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秦代木椁墓,其中就出土了这件带有铭文的铜戈。这件铜戈全长26厘米,援长16.3厘米,援和胡部均带有锋刃,内一侧刻有十二字铭文:“十四年属邦工◻蕺丞◻◻◻”。铭文结构整齐,字体为战国时期的秦国小篆,笔划细如发丝。然而,由于锈蚀,如今铭文中有四个字难以辨认,无法完整读取监制工官的名号。</p><p class="ql-block">这件铜戈的器型和铭文都显示出其不凡之处。首先,铜戈的援部细长上扬,胡有四穿,整体造型更趋向于战国中晚期,长胡、长阑的设计有效增强了戈、柲之间固定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更注重杀伤力。锋刃依旧锐利,几处小豁口记录了其赫赫战绩。其次,铭文中的“十四年属邦”表明这件铜戈是在秦王嬴政十四年铸成的。在中国古代,纪年数字之前冠以年号是从西汉武帝即位时开始的,因此“十四年属邦”之前的纪年方式是没有年号的。再次,“属邦”为官署名,主管附属国事务的机构,始置于战国,秦汉沿置。汉避高祖刘邦讳,“属邦”改称“属国”或“典属国”。因此,戈的铸造年代必在西汉之前。</p><p class="ql-block">此外,秦对兵器制造实行监、主、造三级负责制,史书上称“物勒工名”。这一制度是战国时期法家提倡强兵的手段之一,秦在商鞅变法之后使之趋于成熟并严格执行。因此,这件铜戈为秦王嬴政十四年由工官监造的兵器。</p><p class="ql-block">在广州“螺岗”发现的秦代铜戈,从墓葬发掘时所绘的平面图中可以看出,铜戈位于陶瓮、陶罐的旁边,斜置、锋向下,柲朽无痕。墓中仅此一件兵器,其他均为壶、盒、釜、盘、带钩等生活用具,应该都是墓主人身前的所用物品。</p><p class="ql-block">“十四年属邦”秦戈是岭南地区出土青铜器中唯一刻有秦王政纪年的兵器,它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让我们得以窥见秦代兵器的制造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汉文化跟岭南文化融合后的衣食住行</p><p class="ql-block">岭南先民事死如事生</p><p class="ql-block">认为人死后会到另外一个世界去生活</p><p class="ql-block">所以会把自己生前所使用的东西做成模型做成缩小件随葬到自己的棺椁中</p><p class="ql-block">02号干栏式陶屋</p><p class="ql-block">极具东南亚特色</p><p class="ql-block">这就是最早期岭南先民住的房屋</p><p class="ql-block">上下两层</p><p class="ql-block">下面豢养牲畜上面住人</p> <p class="ql-block">06号曲尺式陶屋</p><p class="ql-block">就已经开始有汉文化的融入了</p><p class="ql-block">有了一个小院子</p><p class="ql-block">牲畜可以养在外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号陶城堡</p><p class="ql-block">是楼阁式房屋</p><p class="ql-block">与故宫一样呈中轴对称</p><p class="ql-block">有四边角楼 非常具备汉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还是士兵拿着斧头看门 </p><p class="ql-block">显然是大户人家 非常细节</p> <p class="ql-block">陶鸡陶鸭陶鹅</p><p class="ql-block">体现了岭南人餐桌上食物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首先自己吃饱</p><p class="ql-block">才有余粮饲养其他牲畜</p><p class="ql-block">所以当时岭南人已经拥有让自己吃饱的技术</p><p class="ql-block">05号陶公猪</p><p class="ql-block">上面有鬃毛 是头野猪</p><p class="ql-block">表明岭南先民拥有了驯化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陶囷</p><p class="ql-block">粮仓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与中原粮仓不同</p><p class="ql-block">干栏式 岭南特色</p><p class="ql-block">有四个柱子立起来</p><p class="ql-block">岭南多雨潮湿</p><p class="ql-block">这样可以防止粮食发霉种子烂掉</p> <p class="ql-block">陶井有井盖</p><p class="ql-block">防止叶子、飞禽粪便掉落</p><p class="ql-block">以及梅雨季节的细菌</p> <p class="ql-block">越式铜鼎</p><p class="ql-block">祭祀时用来装肉</p> <p class="ql-block">陶簋</p><p class="ql-block">用来装谷物装米的</p><p class="ql-block">天子九鼎八簋</p><p class="ql-block">诸侯七鼎六簋</p><p class="ql-block">一言九鼎、<span style="font-size:18px;">钟鸣鼎食均由</span>此而来</p><p class="ql-block">天子只能八簋</p><p class="ql-block">广州有句俗语:</p><p class="ql-block">你来我家我请你吃九大簋</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热情好客规格比天子更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陶灶特别多功能</p><p class="ql-block">上面用来炒菜</p><p class="ql-block">旁边用来煮水</p><p class="ql-block">当时就已经会节能环保了</p> <p class="ql-block">八联罐</p><p class="ql-block">是用来装调味料的</p><p class="ql-block">小的出土时发现了果干</p><p class="ql-block">猜测用来装蜜饯糖果</p> <p class="ql-block">这个双联罐好精致</p> <p class="ql-block">胡人俑</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衣服不像我们有拉链、纽扣</p><p class="ql-block">需要用一个由植物、动物经络制成的衣绦绑在身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用到绦就需要用到带钩了</p><p class="ql-block">08、07、06分别为金带钩、玉带钩和琉璃带钩</p><p class="ql-block">琉璃带钩最贵</p><p class="ql-block">西汉时期琉璃并不常见</p><p class="ql-block">是走海上丝绸之路来到广州的</p><p class="ql-block">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均较高</p> <p class="ql-block">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生意已经做到非洲了</p><p class="ql-block">这是陶象牙角、陶犀角</p> <p class="ql-block">蓝色玻璃碗</p><p class="ql-block">西汉1954年登峰路横枝岗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经科学检测,该碗为钙钠成分玻璃,与古代中国生产的铅钡成分玻璃不一样,应产自公元前一世纪的罗马帝国,为舶来品。</p> <p class="ql-block">琉璃玛瑙手串</p><p class="ql-block">也是外来的</p> <p class="ql-block">着长袖衣陶女俑</p> <p class="ql-block">铜奁</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 康平广州</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南北朝360余年一直在打仗</p><p class="ql-block">广州因为偏居岭南一隅局势相对稳定</p><p class="ql-block">北方人民第二次迁徙来到广州</p><p class="ql-block">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p><p class="ql-block">更带来了劳动力——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广州得名</p><p class="ql-block">孙权取名</p><p class="ql-block">原先是交州将交州分为交广两州</p><p class="ql-block">交州原先叫交趾部 将交趾部改州</p><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叫广州</p><p class="ql-block">是因为治设于广信县</p><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公元111年一把大火三天三夜将番禺城烧了</p><p class="ql-block">就将番禺城移到封开了就是现在的肇庆</p><p class="ql-block">最应该感谢的就是东吴交州步骘</p><p class="ql-block">他感觉还是原先的番禺城更好</p><p class="ql-block">就又迁回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东吴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东吴将交州划为交、广二州分治。"广州"由此得名,州治设在番禺。</p><p class="ql-block">交广分治</p><p class="ql-block">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全国分13刺史部、岭南9部隶属交趾部,东汉末期交趾部改州,治设于苍梧郡广信县。《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东吴交州刺史步骘将交州州治由广信(今广东封开)东迁至番禺。东昊黄武五年(公元226年),孙权分交州为交州、广州,以交趾、合浦为界,北部东部为广州,西部南部为交州,广州下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4郡。</p> <p class="ql-block">铭文墓砖</p><p class="ql-block">晋代1954年西村开岗</p><p class="ql-block">"永嘉"铭文砖上刻有"广州"一词,这是"广州"首次出现在文物上。"永嘉"铭文砖语言简练、流畅,采用传统民歌的表现手法,重叠、对比,可看作广东现存最早的民歌或诗歌。从字体上看,为隶体,扁平、笔画方直、略带楷法、方整工致,为"晋隶"的代表之一。墓砖铭文多为纪年兼吉语,记载了当时广州及邻近地区相对稳定的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砖瓦铭文,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中的一部分,有着重要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广州地区的晋墓中,考古人员先后从其中发掘诸多带有铭文的墓砖,其中尤以“永嘉”砖铭最有意味,铭文率为:</p><p class="ql-block">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p><p class="ql-block">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p><p class="ql-block">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p><p class="ql-block">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反映了晋南朝时期中国北方动荡,南方稳定,北人南迁,人民安居的宏大史实。</p><p class="ql-block">“永嘉”是西晋怀帝司马炽在中原所立年号,正值西晋末年,诸王相攻,五胡乱华,盗贼蜂拥,流民四起,天下汹汹,民不聊生,怀帝本人于此遭掳,酿成了史不绝书的“永嘉之乱”。</p><p class="ql-block">永嘉之乱并不始于永嘉朝,而是泛指西晋永兴元年(304)至建兴四年(316)这一段时间的社会乱象。西晋惠帝统治年间,昏暗腐败,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受严重破坏,流民起义风起云涌,西晋统治岌岌可危。永兴元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建立汉国,死后其子刘聪继位,遣石勒于永嘉四年(310)在苦县(今河南鹿邑)全歼西晋主力十馀万。不久,逃出洛阳的西晋宗室四十八王亦为石勒所杀。继而刘曜攻下洛阳,俘虏怀帝(司马炽)。建兴元年(313)在平阳杀晋怀帝,晋愍帝在长安继位。建兴四年(316),刘曜攻下长安,俘杀晋愍帝,西晋亡。</p><p class="ql-block">西晋末到东晋前期,中原人口续秦汉北人入粤之后,又掀起了一次入粤高潮。自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分立,进而“永嘉之乱”,中原和西南都处于战火频仍,灾祸不迭,中原人民流离失所,纷纷渡过长江,继而逾岭入粤者颇多。相较于动乱多事的北方,而这时期的江南、吴土和广州地区,凭依广州晋代墓砖之铭文昭示:“永嘉中,天下灾,但江南,皆康平。”即谓当晋代天下正闹着兵灾与荒灾之时,唯独江南这块地方,还仍然处于“康平”的生活环境。又曰“永嘉世,九州空,余吴土,盛且丰”,说是天下九州因动荡而出现空无人烟之时,而在东吴的土地上,还处于安定平和的丰盛年辰。又曰“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平且康。”同样,当四处战火连天,人心惶惶的时候,五岭以南的广州却处于“平且康”的社会局面,不受战乱、荒灾的影响。正是基于这种相对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广州才能出现“永嘉七年癸酉皆宜价市”的良好局面。还说明那时的广州居民,可以开设集市,自由进行商品贸易,反映了粮食市场交易繁盛的情况。</p><p class="ql-block">“永嘉”为西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五年(311)怀帝被俘于洛阳,次年被杀,故而永嘉仅止于六年(312)。之所以有“七年”之称,大概是因为当时广州僻处南陲,交通音讯不畅,人们尚未知中原已易年号之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广州”一词首先在此文物中出现。</p><p class="ql-block">吴黄武五年(226),孙权为了便于统治岭南,将疆域辽阔的交州(辖域相当于今天广东、广西及越南北部)分为交州与广州两部分。大概以合浦为界,合浦以北以东区域划归广州,合浦以西以南区域划归交州。广州之名由此而来。当时的“广州”概念与今天的“广州”大不一样,当时的“广州”是指一个大的行政区域,由原交州分出南海、苍梧、郁林、高凉4郡,设置广州,辖域相当于今之广东与广西东部。广州州治仍在番禺(即今之广州城)。广交分治,在岭南历史上是件大事,不仅“广州”因此得名,乃至后来“广东省”的出现也与此有密切之关系。上述铭文砖中“广州”一词应属出土文物中首次出现,可以证史。</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补广东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之阙</p><p class="ql-block">文学艺术首先起源于民间。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几乎各个时期各类文学体裁都首先发源于民间,然后得以发展,趋于成熟。可以说民间文学是整个文学艺术的摇篮和源头。这些铭文,语言简练、流畅,采用传统的民歌表现手法,重叠、对比,以北方的动荡反衬出南方的平安康宁,言辞中充满了自信和骄傲,勾画出一处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可以看作广东现存最早的民歌,也可看作早期的诗歌,乃可补广东文学乃至中国文学史之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有着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在中国书法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个重要的阶段,它上承秦篆汉隶,下启隋唐正楷,变化创新,令人神往。上述“永嘉”砖文,隶体,扁平,笔画方直,略带楷法,多方整工致,表现了当时广州人民康平暇豫的精神状态。这种书体,学术界有一个称谓——晋隶,上述“永嘉”砖铭可视为晋隶的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陶牛车</p><p class="ql-block">当时人们出行的交通工具</p><p class="ql-block">一方面牛走路慢而稳</p><p class="ql-block">另一方面当时一直在打仗 马是战略物资</p><p class="ql-block">极具岭南特色</p><p class="ql-block">棚特别长 因为这边又雨又晒</p><p class="ql-block">可以保护牛</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 东方港市</p><p class="ql-block">唐朝和宋元时期相当注重海上贸易</p><p class="ql-block">唐朝发生两件重要事</p><p class="ql-block">一是设立市舶使管理海上贸易</p><p class="ql-block">二是张九龄主持修建大禹岭路</p><p class="ql-block">极大促进两地文化交流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紧密连接岭南与中原</p><p class="ql-block">张九龄修路在前才有了一骑红尘妃子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号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其名篇《望月怀远》。</p><p class="ql-block">  张九龄以科举入仕,宦游三十余载,职位自秘书省校书郎至中书令,几经沉浮。从政期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一批能诗善文出类拔萃的人物,都得到他的提拔、奖掖。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提出一系列“政惟重谷”的改革措施,为唐代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张九龄是一位具有桑梓情怀的政治家。对故乡岭南而言,张九龄突出的功绩就是主持修建大庾岭路,极大地改善了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状况。</p><p class="ql-block"> 大庾岭又名梅岭,位于今韶关南雄市北部,坐落在广东与江西省界之上。大庾岭“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对于岭南地区来说,大庾岭是通往中原的捷径,但道路十分崎岖,沿途多悬崖峭壁,竟容纳不下一车通过,只有靠人力用背负送。如果想避开大庾岭,自岭南往中原,可取道今湖南境内的衡阳、郴州北上,然而这样要绕过一段弯路,而且陆路部分比重大,无法有效利用水路。对于古人而言,水路交通费用便宜,而且比较舒适;而陆路价格昂贵,而且十分艰辛。从广州到南雄,经过大庾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水路,只有在南雄北部到江西大余县的梅岭一带需要离开水路,走陆路,因而,到隋唐时期,人们仍然把险峻的大庾岭作为出入岭南的通道。</p><p class="ql-block">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见“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路人因崎岖狭窄的山道而苦不堪言,便上奏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利“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运抵中原,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目的。玄宗很重视这条路的价值,于是下诏委任张九龄以原官左拾遗内供奉职为修路特使,负责督修大庾岭路。接到命令后,张九龄亲往大庾岭,“缘磴道,披灌丛”,履险攀岩,观察山谷地势适宜利用之处和旧路中陡险的地方,设计了一条避开险峻的北岭、从南坡比较平缓的地方过岭的筑路方案。是年十一月,大庾岭路动工,当时正是农闲季节,附近农民踊跃参加道路的修建,工程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成的道路平坦,可以并行五辆马车,转运物资可以靠它省掉很多劳力,过去高崖深谷的危险不再威胁行人。</p><p class="ql-block"> 驿道成功开凿后,大庾岭路很快成为五岭中最庞大的交通要道,取代原来几条路的大部分功能,成为沟通岭南岭北的主要交通孔道。南来北往的运输、邮驿、商旅开始络绎不绝,海外及岭南的货物往往都会转取大庾岭路抵达江西,再沿章水下到赣江,最后出长江。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中描述大庾岭路凿通后情形:“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大庾岭路商贸活动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的繁盛。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文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p><p class="ql-block">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功在千秋。唐玄宗下诏以左补阙职召张九龄入朝,以表彰他修筑大庾岭驿道的功勋。唐宋以降,许多诗人墨客过梅岭古道,咏张文献公,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为岭南增添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如宋代余靖《和王子元过大庾岭》云:</p><p class="ql-block">  秦皇戍五岭,兹为楚越隘。</p><p class="ql-block">  尉佗去黄屋,舟车通海外。</p><p class="ql-block">  峭巘倚云汉,推轮日倾害。</p><p class="ql-block">  贤哉张令君,镌凿济行迈。</p><p class="ql-block">  地失千仞险,途开九野泰。</p><p class="ql-block">  安得时人心,尽夷阴险阂。</p><p class="ql-block">  清代诗人杭世骏的《梅岭》诗曰:“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而比较全面评价开凿大庾岭历史作用的是明代思想家邱浚,其所著《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公之功于是为大!”</p><p class="ql-block">  唐代以后,历代重视岭路修葺。南宋嘉祐年间,建立关楼,并修整岭路;元明清时期,多次对岭路进行修补,用石砌古道。梅岭很早就以梅著称于世,至今有白梅、红梅、黄梅、绿梅和珍珠梅上万株。直到近代粤汉铁路通车,粤赣公路相继兴起,这条通衢大道才失去它的交通意义。</p> <p class="ql-block">当时珠江边上用来绑船的船桩</p> <p class="ql-block">苏哈尔号船模</p><p class="ql-block">这艘以椰绳绑缚建造而成的仿古木制帆船(苏哈尔号)诞生于阿曼苏尔城,并以历史名港苏哈尔港命名,1980至1981年(伊历1400至1401年),苏哈尔号帆船沿着古代伊斯兰航海家们开辟的航线从阿曼航行至中国。这条全长9600公里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海上贸易航线,苏哈尔号证明了"无钉之船"也可远航至中国的事实。如今,这艘古船停放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的布斯坦宫酒店附近的环岛上。</p> <p class="ql-block">因商拓城</p><p class="ql-block">唐朝外国人非常多</p><p class="ql-block">就在怀圣寺光塔附近划了一块区域给他们居住</p><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有十万外国人</p><p class="ql-block">实行以蕃治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釉胡人俑</p><p class="ql-block">高鼻梁络腮胡的外国人形象</p><p class="ql-block">反映了他们在广州生活非常开心的形象</p><p class="ql-block">与之前作为奴仆的胡人俑苦大仇深的形象截然不同</p> <p class="ql-block">宋朝更加重视海上贸易</p><p class="ql-block">设立市舶司</p><p class="ql-block">再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机构去管理海上贸易</p> <p class="ql-block">这些瓷片是宋朝时期出口的</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碗 宋代</p><p class="ql-block">耀州窑在陕西</p><p class="ql-block">陕西烧制好的瓷器运送到广州</p><p class="ql-block">路途遥远颠簸瓷器易碎成本增加</p><p class="ql-block">这时广州人嗅到了商机</p><p class="ql-block">在西村就地开窑烧制高端仿制品</p><p class="ql-block">相当于如今的A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耀州窑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六大窑系之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唐宋时属耀州治。创烧于唐代,以黑釉、白釉、青釉、三彩陶器等品类著称,五代时期转向青瓷烧造,北宋达到鼎盛,为朝廷烧制贡瓷,形成以黄堡镇为中心涵盖多地窑场的耀州窑系。金元时期延续发展,明清时期烧造中心转移至陈炉镇,民国后逐渐衰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村窑是位于广州西村的古代民间瓷窑,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至北宋,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其产品涵盖碗、盘、壶等日用器皿,胎质坚致,釉色以青白瓷为主,兼有青釉、黑釉等品种,饰以刻划、印花及褐色彩绘,凤头壶与刻花折沿大盘最具代表性,融合了耀州窑风格与波斯金属器元素。产品经广州港远销东南亚、阿拉伯及非洲等地。现存器物多见于东南亚古遗址及海外博物馆,印证其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外销瓷窑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宋元城市新格局</p><p class="ql-block">宋代是古代广州城建的重要时期。两宋(960-1279年)共计修筑广州城21次,在唐代"州城三重"及南汉兴王府城的基础上,拓展整治,建成子、东、西三城,奠定了后世广州城的基本格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何从工作到如今,日日挑柴吃苦辛。</p><p class="ql-block">一日秤来要五百,两朝定是共千斤。</p><p class="ql-block">山高路远难行步,水深垣滑阻工程。</p><p class="ql-block">传语诸公除减少,莫教思苦众军人。</p><p class="ql-block"> ﹣宋代军士修城砖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粤中学者汪兆镛于民国初年广州拆城墙时,搜得铭文砖百余种,辑成《广州城残砖录》,其中有修城砖诗拓片一幅。该砖长24厘米、宽14厘米,略残,上刻七律一首,是修城军士在砖坯未干时以木棍所书,抒发忿怨之情。宋代设有遍布各地的厢军,多从事杂务,承担劳役,修缮城垣即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些城砖跟秦朝的物勒工名制度一样</p><p class="ql-block">上有部队名称“勇敢军”“水军”</p><p class="ql-block">水军是指驻扎在河流湖泊的军队</p><p class="ql-block">不仅作战保护百姓</p><p class="ql-block">还要服徭役 比如修城</p> <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复制件)</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该件铜壶滴漏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计时器(原件已调拨中国国家博物馆),铸造于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自元至清末一直被置于广州城中心的拱北楼(今北京路中段),每日为百姓记辰报时,成为城中胜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漏滴滴夜无声,炮竹如雷响满城。</p><p class="ql-block">贴罢挥春人小醉,卖花听唱到天明。</p><p class="ql-block">《竹枝词》</p> <p class="ql-block">太大了没拍全</p><p class="ql-block">网上找了张图</p> <p class="ql-block">原件在国博</p><p class="ql-block">但这个玄武神兽的盖子是原件</p><p class="ql-block">北京路那边有一个现在还在滴水</p> <p class="ql-block">六榕寺当时还没叫六榕寺</p><p class="ql-block">叫净慧寺</p><p class="ql-block">苏东坡被贬至海南岛</p><p class="ql-block">正值宋徽宗大赦天下</p><p class="ql-block">收拾包袱启程回京</p><p class="ql-block">途经广州净慧寺在此吃饭</p><p class="ql-block">看到寺内六颗榕树 提笔写了“六榕”</p><p class="ql-block">便有了如今的六榕寺 六榕路</p> <p class="ql-block">文房四宝</p><p class="ql-block">端砚是名砚之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簸箕形的端砚</p><p class="ql-block">一般端砚需注水</p><p class="ql-block">这块则仅需哈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箕形端砚</p><p class="ql-block">唐代1965年广州动物园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石质细腻,紫蓝色,造型古朴,简练流畅,属唐代端现精品。端州(今肇庆)从唐初开始生产端砚。据《石隐砚谈》记载:"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唐代诗人李贺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诗句。该箕形现为现存出土时间最早的一方唐代端现。</p> <p class="ql-block">青花船型水注</p><p class="ql-block">元代</p><p class="ql-block">水注所使用的是元代时期国产青花料,图案也是元代较常见之纹样。六朝已烧制瓷质水注,以动物造型较为常见。此件水注是十分罕见的元青花之作,器型设计巧妙,造型灵秀,为元代青花瓷的稀有珍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青花瓷只有400件 非常少</p><p class="ql-block">水注是我们用来倒水到砚上研墨的工具</p><p class="ql-block">普通水注都是小动物、水果形状</p><p class="ql-block">这件非常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