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桂冠,授予了在“外周免疫耐受”领域做出奠基性贡献的三位科学家:日本的坂口志文,美国的玛丽·E·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他们的工作,如同为免疫系统这部精密的防御法典破解了“终极密码”——不仅解释了我们的身体如何在“非我”与“自我”之间做出精确区分,更揭示了一旦这种识别机制失灵,如何通过“外周免疫耐受”进行补救。这一发现,为困扰人类已久的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治疗,点燃了全新的希望之火。</p> <p class="ql-block">核心突破:从“中央集权”到“地方维稳”的免疫智慧</p><p class="ql-block">在诺奖成果揭示之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免疫系统的“自我教育”主要在胸腺这个“中央军校”完成。在那里,可能攻击自身组织的T细胞会被清除,这被称为“中枢免疫耐受”。然而,坂口志文教授等人发现,总有少数“漏网之鱼”——能攻击自身的T细胞会逃出胸腺,进入外周组织(如皮肤、肠道、器官等)。</p> <p class="ql-block">那么,身体是如何防止这些“叛逆细胞”引发自身免疫攻击的呢?</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本届诺奖的核心:外周免疫耐受。三位科学家的突破性贡献在于,他们系统性地揭示了一套存在于胸腺之外的精密“维稳机制”:</p><p class="ql-block">1. 坂口志文的开拓:调节性T细胞的“和平使者”</p><p class="ql-block"> 坂口志文是当之无愧的先驱。他首次发现并证实了调节性T细胞(Tregs) 的存在和功能。这群细胞就像免疫系统中的“警察”或“外交官”,它们不直接攻击病原体,而是通过释放抑制性信号,主动抑制那些过度活跃或可能攻击自身的效应T细胞,从而维持免疫平衡。没有Tregs,机体就会陷入严重的自身免疫风暴。</p><p class="ql-block">2. 布伦科与拉姆斯德尔的深化:分子机制的“设计蓝图”</p><p class="ql-block"> 玛丽·E·布伦科和弗雷德·拉姆斯德尔等人的后续研究,则像侦探一样,一步步揭开了Tregs如何行使功能的分子基础。他们阐明了Foxp3基因是Tregs的“主控开关”,其表达对Tregs的发育和功能至关重要。他们还发现了一系列关键的信号通路和表面分子(如CTLA-4),如同弄清了“和平使者”所使用的武器和通信密码。这些发现使得在体外操控、扩增或抑制Tregs成为可能。</p><p class="ql-block">简而言之,他们的工作共同描绘了一幅完整的图景:免疫系统不仅依靠胸腺的“中央筛查”,更依赖于外周组织中由Tregs主导的“持续监控与主动维稳”机制,共同构成了强大的免疫耐受。</p> <p class="ql-block">科学观点:为何这一发现如此重要?</p><p class="ql-block">从科学认知的角度看,这一发现是范式转移级别的。它让我们认识到免疫系统并非一个“非黑即白”的杀戮机器,而是一个充满动态平衡与精细调节的生态系统。</p><p class="ql-block"> 连接两大疾病领域:这一发现奇妙地连接了自身免疫和癌症这两个看似对立的领域。</p><p class="ql-block"> 在自身免疫疾病中(如类风湿关节炎、I型糖尿病),问题在于“维稳”失败,Tregs数量或功能不足,导致免疫系统“误攻”自身组织。</p><p class="ql-block"> 在癌症中,问题则在于“维稳”过度。肿瘤细胞非常狡猾,它们能“征召”或“激活”Tregs到肿瘤微环境中,从而抑制了本应攻击癌细胞的免疫细胞,实现了“免疫逃逸”。</p><p class="ql-block">因此,对“外周免疫耐受”的深刻理解,为我们提供了双向调控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临床展望:从实验室到病床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希望早点用于临床造福人类”,这不仅是公众的期盼,更是科学家和医生们正在努力的方向。基于此发现的疗法,已展现出巨大潜力:</p><p class="ql-block">1、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补充警察”</p><p class="ql-block"> 细胞疗法:从患者体内分离出Tregs,在体外进行扩增和“赋能”,再回输到患者体内,以增强其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的能力。在实验性治疗中,这种方法对I型糖尿病、移植物抗宿主病等显示出良好前景。</p><p class="ql-block"> 药物靶点:针对Tregs功能的信号通路(如IL-2通路)开发药物,旨在精准地“增强”Tregs的功能,而非像传统免疫抑制剂那样“全面打击”免疫系统。</p><p class="ql-block">2、癌症的免疫治疗:“解除刹车2.0”</p><p class="ql-block"> 现有的PD-1/CTLA-4抑制剂(诺贝尔奖2018)是“解除”效应T细胞的刹车,而针对Tregs的新策略,可以被视为“解除更深层次的刹车”。目前的研究正致力于:</p><p class="ql-block">选择性清除肿瘤内的Tregs:开发能特异性靶向并耗竭肿瘤微环境中Tregs的抗体,而不影响全身的免疫稳态。</p><p class="ql-block">阻断Tregs的招募:阻止Tregs被征召到肿瘤部位。</p><p class="ql-block"> 如功能重编程:将肿瘤内的抑制性Tregs“改造”成具有攻击性的效应T细胞。</p><p class="ql-block">3、器官移植与过敏性疾病</p><p class="ql-block"> 通过诱导受体对供体器官产生特异性耐受,有望减少甚至摆脱终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需求。同样,在过敏领域,通过调节Tregs来纠正对无害抗原(如花粉)的过度反应,也是重要方向。</p> <p class="ql-block">挑战与未来方向</p><p class="ql-block">尽管前景光明,但将“外周免疫耐受”完全转化为常规疗法仍面临挑战:</p><p class="ql-block">精准调控的难度:免疫系统是一个网络,如何精确地增强或削弱某一特定部位的Tregs功能,而不引起全身性的免疫失衡或自身免疫副作用,是核心挑战。</p><p class="ql-block">个体差异与生物标志物:需要找到可靠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哪些患者会对Tregs相关疗法产生最佳反应。</p><p class="ql-block">细胞疗法的复杂性与成本:Tregs的分离、扩增、质控和回输是一个高度个体化且昂贵的过程,需要技术的进一步简化和标准化。</p> <p class="ql-block">2025年的诺贝尔奖,不仅是对坂口志文、布伦科和拉姆斯德尔三位科学家卓越贡献的肯定,更是对基础科学研究价值的最高礼赞。他们从探索免疫学最根本的问题——“我是谁?”出发,最终为无数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发现,如同一张精准的免疫“导航图”。在此之前,我们治疗自身免疫病和癌症,如同在迷雾中使用“地毯式轰炸”;而如今,我们正学着使用“精确制导的智能武器”。前路依然漫长,但方向已然清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基于“外周免疫耐受”的智慧,人类将能更从容地驾驭自身的免疫力量,最终攻克自身免疫疾病和癌症这两大顽疾,将诺贝尔奖的荣光,真正化为全人类的健康福祉。</p><p class="ql-block">希望尽早应用临床造福桑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