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北京国子监街,似一卷用时光装订的古籍,页脚处晕着岁月的暖黄,静卧在京城熙攘与静谧的交界地。因国子监得名的它,承载千年文脉:巍峨牌楼如旧时仪仗,矗立街口迎送往来;孔庙红墙似凝固的火焰,琉璃瓦在树影间如碎玉般绰约隐现;四合院门扉镌刻的时光纹路,与老字号幌子在微风里轻晃的姿态,让老北京烟火与历史厚重,在此交融成一坛愈久愈醇的佳酿。</b></p>  <p class="ql-block"><b>  这古街的妙处,须放慢脚步,才能品出真味。脚下是饱经风霜的条石,被无数步履打磨得温润如玉,缝隙里探出茸茸青苔,像时光绣上去的细密针脚。阳光透过国槐的树冠筛落下来,在地上投下流动的光斑,恍若碎金。那槐树怕是有了年岁,虬枝苍劲,绿叶婆娑,风过时飒飒作响,像是为这静谧的时光低声伴奏。</b></p>  <p class="ql-block"><b>  最动人的,是那无处不在的“文气”。 这气韵是流动的,无处不在的。它凝在“国子监”匾额那沉穆的墨色里,也散作孔庙大成殿前袅袅的香烟;它刻在“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的肃穆里,也融在辟雍殿那“辟雍泮水”的粼粼波光中。你仿佛能看见,昔日的帝王在此临雍讲学,天下的英才负笈而来,青衫磊落,书声琅琅。那“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精髓,似乎并未随岁月远去,而是化入了街巷的肌理,随着微风,在每一片颤动的树叶间无声地传诵。</b></p>  <p class="ql-block"><b>  然而,这街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它的深厚,恰恰在于历史与烟火的交融无间。那巍峨的牌楼下,有骑着单车的老北京“叮铃”一声掠过;那朱红的庙墙边,倚着闲聊的街坊,话里带着浓浓的京片子韵味。老字号的门前飘着豆汁儿、焦圈儿的香气,与书香、墨香奇妙地混合在一起。紧闭的四合院门扉后,藏着寻常人家的日子,门墩上的石兽被岁月抚摸得光滑温润,守着里头的悲欢离合。这便让历史的宏大叙事,稳稳地落在了柴米油盐的实处,成了一坛可以品味的生活佳酿。</b></p>  <p class="ql-block"><b>  若说白日的古街是一幅笔法工细的国画,那么黄昏时分的古街,则是一首韵味悠长的诗。当夕阳的余晖为琉璃瓦披上最后一道金光,游客渐渐散去,街灯次第亮起,那光不是刺眼的雪亮,而是暖融融的昏黄,像旧书页的颜色。这时,街愈发静了,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心跳与历史的回声合拍。牌楼的影子被拉得长长的,印在石板路上,仿佛时光在此流连不去。你独行其间,便觉自己也成了这长卷中的一个墨点,虽微小,却真切地融入了这千年文脉的呼吸里。</b></p>  <p class="ql-block"><b>  这国子监街不炫耀,不言语,只安然卧于红尘一隅。它像一位渊博的隐士,腹有诗书,却甘于平淡。他将千年的故事,都酿在了这静谧的街巷里,只待有缘的过客,用一颗闲适的心,前来细细品味,那弥漫在风里的、清冽而绵长的书香与古意。</b></p>  <p class="ql-block"><b>撰   稿:    行者老夏</b></p><p class="ql-block"><b>时   间: 乙巳年八月十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