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之行 特里尔 访马克思故居

谭玄

<p class="ql-block">走在特里尔的石板路上,秋日的风稍带着些许凉意,我顺着人流来到布吕肯街10号。这座白色古典建筑静静伫立在街角,深色窗框与灰瓦屋顶透出岁月沉淀的庄重。门前聚集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访客,有人仰头细看门楣上的铭牌,有人正专注聆听导览讲解。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我们站在思想诞生的原点,而这座房子,曾见证过一个改变世界的思想如何在少年心中悄然萌芽。</p> <p class="ql-block">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布吕肯街10号(原布吕肯巷664号),该建筑现为马克思故居博物馆。特里尔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位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毗邻卢森堡和法国。马克思在此生活至17岁,当地多元历史背景为其成长提供了重要环境。</p> <p class="ql-block">正中央那块黑色纪念牌格外醒目,马克思的浮雕头像沉静地凝视着前方,德文铭文清晰刻着:“IN DIESEM HAUSE WURDE AM 5.MAI 1818 KARL MARX GEBOREN”——“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诞生于此”。窗内透出暖黄的灯光,仿佛仍保留着百年前的温度。我站在牌前,仿佛看见那个留着卷发、眼神锐利的少年,在这栋房子里翻阅父亲的藏书,思索着社会与人类命运的命题。特里尔虽小,却因它的历史纵深与文化交融,为年轻的马克思提供了丰沃的思想土壤。</p> <p class="ql-block">门牌“10”清晰地钉在墙上,游客们陆续走进这座承载记忆的故居。墙上的浮雕画像与“马克思故居”的红字标识,无声诉说着它的身份。铁栅栏后的窗户仿佛一双双历史的眼睛,静静注视着来往的行人。我轻轻推门而入,仿佛踏入一段被封存的时光。这里没有喧嚣的展览特效,只有朴素的房间布局与原木家具,却让人格外肃然——正是在这看似平凡的空间里,一个不平凡的思想旅程悄然启程。</p> <p class="ql-block">转过街角,一面墙上赫然展开一幅巨大的黑白壁画。马克思的肖像由粗犷而有力的笔触勾勒而出,周围环绕着“VON TRIER IN DIE WELT”(从特里尔走向世界)、“REVOLUTIONÄR”、“IDEEN GEBOREN”等字样,像是一场思想的宣言。灯光从上方洒下,照亮了壁画中那双深邃的眼睛。下方“karlmarxhaus”与“EXILANT”并列,提醒着人们:这位从特里尔走出的思想者,一生漂泊,却以文字为武器,在全球点燃了变革的火种。这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座城市的骄傲与回响。</p> <p class="ql-block">在故居附近的广场上,两尊并立的雕像静静伫立。他们身着长外套,姿态从容,左手抚胸,右手微抬,仿佛正进行一场深沉的对话。雕像表面光滑而内敛,没有夸张的动作,却透出思想者的沉静力量。我驻足良久,想象这两位是否正是青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特里尔的街头讨论着哲学与未来。他们的存在,让这座城市的思想脉络变得具体而可感。</p> <p class="ql-block">馆内陈列着一幅马克思的肖像画,他身着深色西装,内搭浅色衬衫与背心,胸前别着一枚徽章。浓密卷曲的胡须下,是紧抿的嘴唇与深邃的目光。背景幽暗,仿佛整个时代都压在他的肩上。他不笑,也不怒,只是凝视——那是一种穿透历史的眼神。我忽然明白,他所思考的,从来不是个人命运,而是整个人类社会的结构与出路。这幅画不美,却极具力量,像一记无声的叩问,直击观者内心。</p> <p class="ql-block">另一幅作品更令人震撼:整幅马克思的肖像,竟由密密麻麻的德文文字拼成。那些字句来自他的著作、书信与手稿,层层叠叠,构成他面部的轮廓与神情。每一个字母都像是一颗思想的种子,汇聚成这张充满智慧与抗争的脸。我凑近细看,隐约辨出《共产党宣言》的句子,还有“异化”、“阶级”、“历史唯物主义”等术语。这不仅是艺术,更是一种隐喻——马克思的思想,本就是由无数文字与思考编织而成的精神宇宙。</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一把老旧的扶手椅静置于圆形展台中央。木质框架雕刻着简单的花纹,却已布满裂痕与磨损。坐垫凹陷,仿佛还留存着某位思想者久坐的体温。窗外微光洒入,室内光线柔和,时间在这里慢了下来。我不知这是否真是马克思用过的椅子,但它的存在,让人忍不住想象:那个在灯下奋笔疾书的青年,是否也曾这样坐着,一页页写下改变世界的文字?</p> <p class="ql-block">展柜中一本泛黄的旧书吸引了我的目光。封面写着《LUDWIG UND DER AUSGANG DER KLASSISCHEN PHILOSOPHIE VON FRIEDRICH ENGELS》,副标题注明是马克思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手稿。出版于1888年,斯图加特的Dietz出版社。书角磨损,纸页微卷,却依然挺括。它静静地躺在玻璃下,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护着那段思想交锋的岁月。恩格斯整理、出版、传播——这些动作本身,就是一场思想的接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离开故居时,夕阳正斜照在特里尔的红瓦屋顶上。这座两千年的古城,曾见证罗马帝国的辉煌,也孕育了一位颠覆现代世界的思想巨人。马克思从这里出发,走向柏林、巴黎、伦敦,最终走向全世界。而特里尔,始终以一种低调而坚定的方式,铭记着它的儿子。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巷,我感受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是一种思想的延续——它不在高墙之内,而在每一块石板、每一面墙、每一个驻足凝望的身影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