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运城看古建(3)

紫兰

<p class="ql-block">  旅程的第二天我们计划宿在万荣,所以在普救寺游览结束后,我们就继续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雨越下越大,出行前已经查了天气,也算是意料之中,从永济开到临猗继续我们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六站:临晋县衙</p> <p class="ql-block">  导航到这里发现县衙在一个挺大的广场里,附近没有停车场,但广场旁的路边可以停车,也还方便。</p> <p class="ql-block">  这个县衙创建于元朝大德年间,历经了元、清、民国三个朝代的修缮和扩建,距今已经有700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大门,甬道西南边就是监狱了。县衙的整体布局严格按照“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堂后宅,狱居西南”的封建传统规制营建。</p> <p class="ql-block">  这个监狱从元代就存在,一直沿用至清末民初。现在的建筑为民国风格,里面还展示的有有栅栏、地牢、刑具等。</p> <p class="ql-block">  还有狱神庙,供奉司法始祖皋陶。皋陶在舜帝即位后就被任命为掌管刑狱的司法官。在任期间,他公正适用刑罚,明断是非。他开创了中国传统法律,是中国法律和司法的始祖;他建造了监狱,被后世尊为狱神。</p> <p class="ql-block">  从监狱出来不远处有两口青缸,又叫“门海”,寓意是“敞开大门,海纳百川”,也有聚财的意思,不过它真正的用处是以缸代海,蓄水防火。这个区域,在明清时期曾建有仪门,新任知县接印时,要先至仪门行一跪三叩首礼。遇到宣读诏旨、迎接上官、贵宾或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活动时,也要大开仪门,这个仪门在1930年左右拆除后没有复建。 </p> <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座三门四柱的石质牌坊——戒石坊,它是古代官府衙门的“标配”。正面镌刻着“公生明”三个大字,楹联为“公平公正古今无异,明察明鉴朝野有评”;背面镌刻着“廉生威”三个大字。明清时期,每逢新任知县上任,都要带领衙门属员到戒石坊行“拜牌”之礼,这种仪式感我觉得挺好的,让官员们手握权力的同时也要心生敬畏。戒石坊下面的甬道就是县衙的中轴线。</p> <p class="ql-block">  从戒石坊走进去,甬道的两边就是每个县衙的标配——六房”。大家知道中央行政机构有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县衙设为六房。东侧为吏、户、礼房,供文官办公;西为兵、刑、工房,供武官办公。每房的办事人员有二到三人,统称为“胥吏”,他们是没有品级和俸禄的,主要靠领取纸笔抄写费和工事银维持生活。六房公事繁简轻重不一,当时人们以“富 贵 威 武 贫 贱”六字谑指六房,意即“户富”“吏贵”“刑威”“兵武”“礼贫”“工贱”。甬道旁还立了一些“官箴”的石碑。</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是县衙的中心建筑——大堂,它是元代原构,是临晋县衙整个建筑群中最高大的一处建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三座衙署大堂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元建县级衙门大堂,被誉为元代县衙建筑的“活化石”。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大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悬山顶,正脊两端的吞脊兽是龙的第九个儿子螭吻‌,是龙与鱼结合,生性喜欢吞火,取其避火消灾之意。还有一种说法是它们张着嘴巴,可以为民请命,为民说话。垂脊上的脊兽是龙的第三个儿子嘲风‌,是龙与鸟结合,象征祥瑞,有消除灾祸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  大堂前檐的额枋用材硕大,是三根大圆木拼接而成,这样粗大的大梁据说在县衙建筑里是很少见的。</p> <p class="ql-block"> 房檐下的斗拱也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色,正中间最漂亮的这组,据介绍是琴面假昂的构造,因为弯曲的部分像琴的样子,所以叫琴面,而假昂呢,是因为昂起初主要起承重的作用,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风格不断变化,人们的审美逐渐提高,昂的装饰作用大于承重作用,所以叫假昂。</p> <p class="ql-block">  (雨天拍不清楚,这是网上查到的一张图片,此图侵删)这样的榫卯结构是不需要一颗钉子的,也能起到防震的作用,让房屋千年不松动,不变形,充分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大堂正面几根柱子十分粗大,尤其是中间两根采用“抱柱造”,两个人才能合抱。这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据说元代成宗皇帝的叔父曾被贬至临晋担任知县,期间主持修建了县衙等基础设施。因为他是皇叔有特权,所以在建筑大堂的时候,这两根柱子使用的是龙柱,到了下一个县令时,不敢再用龙柱,就用方木包裹龙柱,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抱柱造。</p> <p class="ql-block">  大堂的梁架是“彻上露明造”,意思是梁架外露,没有天花吊顶,这种建筑风格对建筑用料要求是很高的。</p> <p class="ql-block"> 大堂内采用“移柱造”,打破了传统建筑的轴线对称,增强了空间流动性,是元代匠人创新结构应用的典型案例。 ‌这样可以使堂内空间更加宽阔明亮,值得一提的是大堂所用柱子均由原始树干放置而成,不刨不旋,顺其自然,这也体现了蒙古族人的豪爽,元代建筑的粗放不羁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大堂是知县发布命令,举行重大典礼活动,公开审理大案、要案的地方。这里有两把椅子是不是有点奇怪啊,其实这是因为元代在行政管理上实行蒙汉并行的“双轨制”,县级政府设达鲁花赤、县尹两名主官。达鲁花赤是蒙语,一般由蒙古人担任,而县尹一般由汉人担任,他们一起问事理政,并连署文案。</p> <p class="ql-block">  大堂后面,有一个大大的“廉”字,意在告诫官员,每次升堂都要记得公正廉明。</p> <p class="ql-block">  大堂后面就是二堂——“退思堂”,取“退而思过”之意,表示事后省察自己的言行,有没有错误需要补正的地方。它是清代建筑,这里是知县调解处理不需要升堂的一般案件的地方,有时一些涉及机密或隐私的案件也在这里审理。</p> <p class="ql-block">  二堂门口左右两边是临晋县衙历代县令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  每一位后面都注明了任职年限,籍贯,取得的科举功名等信息。</p> <p class="ql-block">  从隋朝到中华民国。</p> <p class="ql-block">  据统计,在从元到民国的600余年时间里,有186位县令(一说有206位从581年—1949年)在此代表国家行使职权。难怪人们说临晋县衙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官僚体系、中原文化区县级衙署的典型代表,它对研究封建王朝官吏制度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  二堂内展示了一些临晋县令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二堂的后面就是三堂,面宽三间,进深两间,东西两侧各附建有耳房,是清代建筑。三堂名曰“三省堂”,有“三省吾省”之意,两侧的楹联“事当疑惑行三鉴,身负衙堂记四知”。三鉴的意思是,鉴于古可以知兴替,鉴于人可以明得失,鉴于镜可以整衣冠。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意思是官员办事要光明磊落。</p> <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知县日常办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卷宗室。</p> <p class="ql-block">  这是休息室。</p> <p class="ql-block">  三堂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地暖工程,这在县衙里尚属首例。2010年在对三堂进行修缮时,工作人员发现三堂室内的地面下有被烟熏黑的大型方砖,方砖下面是一条一条的火道,布满整个三堂和东西耳房,形成纵横交叉网络式的火道群。如今“地炕”整体被掩埋于三堂地下,仅对部分进行了复原。</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三堂室外的烧火坑,坑内砌灶,灶里有内口直通室内地下火道。这样灶内烧起火,烟火便可顺着地下火道温暖整个三堂。 这个地暖建于明清时期,供知县冬季室内取暖所用,设计精巧,十分罕见。</p> <p class="ql-block">  再往后走就是内宅,是县令生活起居的地方。门上有“六合同春”,六合指天地和四方,六合同春,意思是天下同春,万物欣欣向荣。明清两代的朝廷是不许县官携带家眷的,所以内宅多为县令一人居住。但设有客房,供亲属探望或同窗朋友来访时留宿。 </p> <p class="ql-block">  旁边还有小花园。</p> <p class="ql-block">  再往后走可以登上城墙。</p> <p class="ql-block">  站在城墙上可以俯瞰县城。</p> <p class="ql-block">  从城墙上下来,我们又转回门口。</p> <p class="ql-block">  随手拍拍拍。</p> <p class="ql-block">  找一些好看的角度。</p> <p class="ql-block">  这个佛龛感觉也是个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旁边这个也挺漂亮的。</p> <p class="ql-block">  临晋县衙旁边就是文庙,我们来的时候就看到了,可是在县衙里一直没找到。</p> <p class="ql-block">  在景区门口询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从这里向东走就能看到。</p> <p class="ql-block">  果然没有多远就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覆黄、绿、蓝琉璃筒板瓦,正脊中央为三层楼阁式脊刹,两侧置琉璃象、狮驮宝塔。</p> <p class="ql-block">  这棵柏树已经有1300多年了。</p> <p class="ql-block">  这里好像还在维修,雨下的不小,我们就没有多停留。</p> <p class="ql-block">  文庙这边出不去,我们仍从县衙那里出来,经过广场去开车。</p> <p class="ql-block">  去万荣酒店的路上有一个名气挺大的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我们购买的年卡里也有这个景区,那就顺道去转转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第七站:李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是清朝到民国时期晋南首富李子用的家宅。它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坐落在万荣县闫景村。</p> <p class="ql-block">  它与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并称为“晋商三蒂莲”,素有“乔家看名,王家看院,李家看善”之说。</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原有院落20组,房屋280间,现存院落11组,房屋146间。今天下雨,这会天色就挺暗了,我们没有仔细欣赏只是粗粗浏览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  这些小石柱看起来挺漂亮的吧,柱头大多是小狮子的形状。</p> <p class="ql-block">  看了旁边的介绍才晓得是“拴马桩”,看着一排排,一列列,堪比今天的停车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子用年表”。李家先祖在明朝永乐年间因灾荒从陕西省韩城县(今韩城市)逃荒至山西省万泉县(今万荣县),辛勤劳作,耕读传家,后由农入商,创办企业,成为当地巨富。李氏家族以农为本,以商贾兴,以诚信立,以慈善而名扬天下,演绎出了一个白手起家、诚信经商、富甲一方、善行天下的晋商故事。</p> <p class="ql-block">  院主李道行(字子用)是李氏家族的核心人物,他曾留学英国,1914年携英国夫人麦氏回国后创办实业,参与政事,秉承先辈遗风,推仁行善,人称“李善人”。</p> <p class="ql-block">  这是李子用和英国夫人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的整体建筑为竖井式聚财型山西四合院,同时吸纳了徽式建筑风格,因李子用曾留学英国,部分院落为“哥特式”建筑,是南北融汇、中西合璧、三晋无匹的晋商大院。</p> <p class="ql-block">  此个院子凭崖而建,由上下院组成。</p> <p class="ql-block">  上院门楼为欧洲“哥特式”风格,整体轮廓高、直、尖,线条轻快,造型挺秀。</p> <p class="ql-block">  下院为砖券窑洞。</p> <p class="ql-block">  窑洞顶上的一圈花墙,它虽然只是用普通的砖瓦拼成的,但每组图案都自成一体,没有重复,朴素典雅、美观大方。据说,李道行建房时,特别聘请了两个建筑工队,要求建房工人是方圆十里家里揭不开锅的饥困者。还要求建房时活泥的土要用罗网过,房屋基础要用红黏土夯实,标准是第天用夯打成圆窝,放上水,第二天早上水不下渗方可验收。有好多人都不理解,说他这样干既耗费银子,又延误工期。李道行却说:“不就多吃咱几顿饭,多给点银子?人家又不白吃,也不白拿工钱!”这实际上是李道行在暗中施舍贫困者。所以这两个队的匠工们都非常感激他,便暗中较劲,在修建时使出浑身解数,极用心力。</p> <p class="ql-block">  李家大院里面的砖雕、石雕、木雕及铁艺等都很好看。</p> <p class="ql-block">  这是鹿纹图案。浮雕的工艺通过立体造型展现鹿的优雅体态,线条流畅自然。 ‌梅花鹿在传统风水学中被视为祥瑞之兽,又与"禄"谐音,寄托着对富贵吉祥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  看这个照壁,也是非常精巧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全国独一无二的百善影壁。影壁上面有从商、周、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到现代100多种不同的写法的“善”字,各具特色。<span style="font-size:18px;">365个善字,是为了告诫后人要一年365天天天行善。这也是</span>李氏家族世代传承着“善无大小、善无多少、善无止境、善不等待、善不图报”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  雨下的还挺大,我们浅浅逛了逛大院。</p> <p class="ql-block">  所到之处的见闻已我们咋舌。</p> <p class="ql-block">  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家族当时富庶一方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  当然也有他们善行善举的名望。</p> <p class="ql-block">  倘若时间充足,在这里玩上一天也是很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以后有机会还要再来这里逛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