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乙巳仲秋,天宇澄霁,余重临桂林逍遥楼。凭栏抚槛,微凉触感一如九载之前 —— 昔年尝与佳人登楼览胜,晨见渔舟泛漓、尧山含雾,合范成大 “漓江晓渔” 之趣;暮闻桂香漫巷、橹声轻渡,应徐霞客 “桂州秋晚,满城桂香” 之述,彼时未及缀文,今追记旧游,亦欲以文字存此楼之胜概、此域之文脉。</p><p class="ql-block">忽忆昔滕子京谪守巴陵,重修岳阳楼,致书范仲淹求记,言 “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斯言洞彻古今,恰如为眼前此楼、此方水土作注。何为 “山水环异者为胜”?观桂林之地便知:其不似北国峰峦雄浑,亦非江南水乡平阔,而是群峰如簪笋拔地,漓江似青罗绕城,山与水相拥相抱,城与景相融相生,自汉武置始安县以来,历经隋代建制稳固,终成 “南疆形胜”—— 这份 “胜”,是独秀峰孤峙城中而不孤,因漓水环绕更显灵秀;是尧山含黛映于江波,随朝暮云雾变幻而愈见清幽;是渔舟往来于浅滩深湾,将自然山水点化为可游可居的人间画卷。这份独绝气象,终在南宋嘉泰元年(公元 1201 年)被一语道破:时任广南西路提点刑狱兼静江知府的王正功,于独秀峰下读书岩前的鹿鸣宴上为劝勉新科举人,挥笔写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这两句诗被其学生张次良刻于崖壁,历经八百余年风雨,直到 1983 年文物工作者清理石刻时方被重新发现,自此印证了这一千古赞誉的原创归属。若无水之柔、山之奇、城之古的环异相契,桂林何以获此 “甲天下” 的盛誉,又何以在千百年间始终为南疆瞩目之地?滕子京此论,正是点出 “胜境” 的核心:非独山水奇绝,更在山水与地域肌理的浑然一体,方能成其独一无二的气象。</p><p class="ql-block">而 “山水非楼观登览者不为显”,于逍遥楼而言更见真切。此楼自唐武德间李靖筑桂州城时构于漓江西岸,便成了俯瞰这份 “环异山水” 的最佳凭依 —— 登楼而望,漓江如练穿城过,两岸青山列画屏,城郭屋舍隐于桂荫间,渔舟帆影往来于碧波上,若无此楼,游人或仅能临岸观水、登山望城,却难有 “一眼收尽山水城” 的开阔;若无此楼,千年文人亦少了一处寄情抒怀的枢纽。宋崇宁年程节复建易名 “湘南”,李彦弼为文记其事;抗战烽火中楼毁,赖文人力倡而复建,今时迁址解放桥头,飞檐接云,旧脉新姿,更让这份 “显” 有了新的承载:登楼者既能见现代桂林的繁华街市与漓江的千年碧波相映,亦能感 “楼在景中、景在楼中” 的交融之妙,恰是 “山水因楼观愈显” 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再溯此域之源,更见 “山水环异” 与文脉绵延的共生。秦代始皇并岭南,凿灵渠以通漓、湘二水,畅南疆舟楫之利 —— 灵渠的开凿,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让桂林的 “环异山水” 有了与中原连通的脉络;彼时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此 “桂林” 虽非今桂林地域专称,今域却已在其辖下,初承 “山水形胜” 的基因。及汉武拓土置始安县,隶属零陵郡,此为今桂林地域最早之县级建制,自此,行政建制与山水胜景相伴相生,文脉渐兴;隋代虽建制微调,然 “南疆形胜” 的定位未改;唐以 “桂州” 名之,李靖筑城构楼,让山水有了人文地标;宋称 “静江府”,为广南西路治所,黄庭坚醉书《范滂传》于楼壁,伯笃鲁丁题诗咏胜,人文鼎盛,也正是在此时期,王正功的 “桂林山水甲天下” 成为点睛之笔,为这片山水定格了千古声誉;明易 “桂林府”,为广西布政使司治所,解缙登临挥毫 “逍遥自在”,文脉更盛。共和盛世,道闲居士一记一赋承前启后,既书今楼新姿,亦织入秦汉以来地域根脉,为文脉再添新章。从 “始安” 到 “桂林”,从 “桂州” 到 “静江”,地域名称更迭间,那份 “山水环异” 的底色始终未变,反因历代文人的题咏、建制的稳固,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嗟乎!子京公 “文字待雄才” 之论,诚哉斯言。滕王阁因王勃《滕王阁序》而名传千古,岳阳楼因范仲淹《岳阳楼记》而光耀后世,二者皆先有 “山水环异” 之基、“楼观登览” 之具,终得 “雄才巨卿” 之文而不朽。今逍遥楼承八桂形胜,续千年文脉:有宋之问 “绿水泓澄云雾间” 的诗咏,有颜真卿 “逍遥楼” 三字的墨宝,更有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绝唱为其背书,却仍待一篇雄文,俾其名与滕王、岳阳二楼并峙,庶不负 “文字出于雄才巨卿者成著” 之旨,更不负这片土地从 “始安” 到 “桂林”、从 “山水环异” 到 “甲天下” 胜景的千年积淀。</p><p class="ql-block">昔人云 “大隐于市,真乐于山水”,今登楼方悟逍遥真意:非遁世之闲,乃心纳丘壑之从容。这份从容,藏于漓波桂香的 “环异” 山水中,藏于 “始安”“桂州”“静江”“桂林” 的名称记忆里,更藏于 “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千年赞誉中,是岁月沉淀的地域风骨,亦是文脉绵延的平和底气。感天地之悠悠,念前贤之高情,遂拙笔记之;子京公 “山水 - 楼观 - 文字 - 雄才” 四论,将与此楼、此山、此水,及这片土地 “终成甲天下形胜” 的千年故事共传,待后来者续其文脉。</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作此文者,桂林滕氏末学新星也。虽无才思,然重登此楼追记旧游时,念及曾诵《滕王阁序》《岳阳楼记》,深钦滕氏先贤子京公求记存楼之心。对望王子安天才绝唱之健笔,仰止范希文改革济世之胸怀,自感余如沧海一粟、微若尘埃。幸假电脑之助效颦成篇,赋七律寄怀:</p><p class="ql-block">《重登逍遥楼》</p><p class="ql-block">两楼承滕文脉深,三滕相逢意自钦。</p><p class="ql-block">援笔追怀存胜景,寸心承志契初心。</p><p class="ql-block">雄文待著凭谁继,风月牵情待客吟。</p><p class="ql-block">我本凡夫一俗子,效颦戏笔以自娱。</p><p class="ql-block">2025-10-05 桂林滕新星 谨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