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网络<div>文:庄生迷蝶</div>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何为大宗师?即以道为宗为师。庄子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先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这个观点与老子“道万物之始也,名万物之母也”一脉相承,他们都认为都认为道是万物的根源,是万物的主宰,是宇宙的本原,要以它为宗为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篇从“知”字起笔,“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也就是说知道天道自然运化之理、人为刑法礼义之迹就算达到最高境界了。那么如何达到这个境界呢?于是他就提出了“且有真人而后有真知”,依靠真人才能达到真知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怎么才算真人呢?具体可以分为这几种境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即不因为少而拒绝,不夸耀成功,不谋虑世事,这样才能忘怀生死安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其寝不梦,其觉不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可以理解为物质方面没有过高的要求,没有更深的欲望,否则就会让自己天然的灵性迟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訢,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役人之役,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者也。这种境界已经可以忘怀生死,不为虚名而损害自己天然的本性。什么才算虚名呢?伯夷、叔齐、箕子之流,也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忠”“勇”“仁”“义”。由此不难看出,庄子的思想与儒家提倡的“五常”是相悖的。这种处世原则与现在很多人的观点相符,不会为一点名利而去争得头破血流。至此,便是达到了“真人”的境界。“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真人浑同万物,泯灭了好恶之分,把生死看作一致,与自然混同,其实也就是《齐物论》中的“齐生死””齐是非”“齐物我”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自然赋予我们形体,就是要我们生时勤劳,老时安逸,死后休息,因此人的生命过程就是与自然“天人合一”的过程,这才是遵循“道”。伏羲氏得道而调和元气,日月得道而运行不息,黄帝得道而登云天,彭祖得道而可长寿,傅说得道而相武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此,可以算作此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便是以寓言的形式来证明自己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则便是借南伯子葵与女偊的对话,引出需用“圣人之道”成“圣人之才”,三日便能外(忘掉)天下;七日外物;九日外生;之后才能朝彻,见独,进而进入无古今、不死不生的境界。如何可以达到如此境界呢?副墨、洛诵、瞻明、聂许、需役、於、玄冥、参寥、疑始,从字面来看,这是女偊得道的师承关系,但其实也是得道的过程,即始疑、参寥、玄冥、於、需役、聂许、瞻明、洛诵、副墨,也就是告诉我们得道从质疑开始,需要诵读,需要文字,更需要自己反复冥想参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则是借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莫逆之交的寓言,告诉人们“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不必因为形体状态的变化而或喜或悲,人形体的变化与冶金时金属形态的变化是一样的道理,只不过一个是自然之道,一个是遵循人的要求罢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则是借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友,而说明“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的道理。他们彼此心意相通,淡漠相交,看淡生死,不拘于礼法,最终“相忘乎道术”。第四则寓言仍是以颜回与仲尼就孟孙才母死不哭、居丧不哀而论证“人相忘乎道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五则借意而子与许由的寓言,而证明“齑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宗师之道,即忘记美貌、力气、智慧,调和万物,恩泽于世的“仁义”之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六则紧接着第五则,以颜回忘记仁义、忘记礼乐,从而达到坐忘境界的寓言,告诉人们“同则无好也,化则无常也”,即混同为一,没有好恶,与变化同游而不滞执守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后以子舆与子桑相友而探索致子桑贫困的原因,即天命,进而证明“大宗师”当遵循天道,乐天安命,安时而处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