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贾谊与汉文帝 </p><p class="ql-block"> 贾谊是西汉文帝时期一位卓越的的青年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少年时期的贾谊才思敏捷,他精妙的文章赢得了世人的赞赏。十八岁的他便已声名远扬,他在被破格征召进京被任命为博士后,向汉文帝提出了许多治国理政的建议。这些建议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意义深远。汉文帝对贾谊的评价极为高,几乎每次都会多次召见他,与其展开长谈。</p> <p></p> <p class="ql-block"> 贾谊的才华过于耀眼,很快便引来了朝中老臣的嫉恨。文帝多次公开夸奖贾谊之后,朝中一些势力便联合起来,设法打压他,他们联名上书,指责贾谊年少无知,"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这些人的反对,让汉文帝陷入了两难的境地。最终汉文帝选择了一种折中的方式:将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p><p class="ql-block"> 几年后,因汉文帝想念贾谊的才华,所以他就将贾谊召回了京城在未央宫与其秉烛夜谈。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一首题目为“贾生”的诗让后人脍炙人口:“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心意思是;汉文帝在未央宫之中召见被他贬谪到地方上的贾谊,可见他有着举世无双的才华,所以才会再次得到汉文帝的召见。然而对于贾谊的这次回宫,文帝虽然与他相谈甚欢到深夜,可是这个时候讨论的却不是关于如何治理国家,而是询问起了鬼神之说。虽然看上去这首诗歌是在描写贾谊的故事,可李商隐的目的还是希望能够借古讽今,通过贾谊的遭遇,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无奈。 </p><p class="ql-block"> 实际上在汉文帝心中,贾谊无疑是“前无古人”的政治奇才。无论是谋略还是眼光,他都远超当时的大汉王朝的其他人物。当这场交谈结束之时,汉文帝不仅感叹,他还是需要贾谊在身边,毕竟他的才华与见解是举世无双的。在与贾谊夜谈过程中,也主要谈论了国家治理,外交,经济,军事等重要的事项,由于交谈兴浓,文帝多次移膝,最后坐到贾谊身旁。文帝与贾谊只是谈兴浓厚而顺便谈到鬼神之事。但后来由于朝廷中一些权臣的阻挠,贾谊的一些治国理念未能马上实现。汉文帝也未再重用贾谊,只任命他担梁怀王的太傅。后来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而逝。死时三十三岁。 贾谊博学多才且英年早逝,令后人叹息! </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高度推崇贾谊,尤其赞赏他在《过秦论》中的深刻见解。贾谊对秦朝兴衰的总结,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也为现代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治国启示。他高度认同贾谊提出的“顺应民意”思想,强调以民为本,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同时,贾谊在《论积贮疏》中提到的积蓄资源、避免奢靡等思想,也成为毛主席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重要借鉴。 </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近期在翻阅留存书籍再次读到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做“贾生”诗句时,偶发灵感,特创作白描作品《贾谊文帝夜谈图》,刻画了汉文帝移膝坐在贾谊桌旁与其交谈的场景;并作七言诗一首,现借美篇平台刊出,供各位读者朋友欣赏增趣:</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少年倜傥入廊台,才调无双济世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献策朝堂惊重老,直言国政展雄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遭谗远谪长沙去,奉诏回京心语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壮志未酬身早逝,英名不朽后人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