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境融禅 书风证心——金熙长楷书《入楞伽经》的美学意涵

仙家书法网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i><span class="ql-cursor"></span>文/善剑 玉慈</i></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观金熙长先生所书榜书大楷《入楞伽经》尺八屏八条屏,最先触目的不是笔墨的浓淡干湿,而是一种跳脱技法之外的“浑成感”——没有刻意的刚柔对比,没有炫技的驰骋笔势,恰如谭峭《化书》所云“若黄帝之道熙之然,君子之风穆之然”,像明月漫进窗牖、清风拂过衣襟,看得见余晖脉脉,却握不住刻意的痕迹。这份“不刻意”,正是他书法美学最动人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金熙长先生的书艺,根基在“古法”却不止于“古法”。他不做古法的“搬运工”,而是把历代碑帖里的笔法、结字嚼碎了,化出自己的“笔意”——不是生硬模汉碑的浑厚、魏体的劲挺,而是从这些经典里提炼出一种“厚而不滞、劲而不燥”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由“笔意”生“笔境”:他写《入楞伽经》的大字,笔画不是孤立的线条,而是有呼吸的——横画如远山铺展,不疾不徐里藏着稳劲;竖画似古松立根,沉实中透着轻逸;就连笔画间的留白,都像禅院的庭院,空而不空,藏着经文中“真如”的意趣。</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份笔境,实则是他“出世悟理、入世证心”的心境投射。《入楞伽经》本是谈“心性修证”的经典,金熙长先生写经,不是简单的“抄经”,而是把自己对“超越”与“自在”的体悟揉进了笔墨。他从佛法里悟“挣脱羁绊”,所以笔下没有紧绷的刻意——哪怕是榜书大字,也不见蛮力,笔画的粗细变化如流水自然,该重时如石坠潭,该轻时如絮拂水;他从“心灵涅槃”里得“明了”,所以结字不求奇崛,却透着安稳——每个字都像静坐的僧人,端严却不板滞,比如“伽”“楞”等字,左右结构不挤不松,偏旁的搭配如老友对坐,温和里有默契;他最终“回到人间生活”,所以笔墨里藏着烟火气的温软——没有拒人千里的“傲气”,反而有“慈厚”的温度,看他写“如是我闻”的“闻”字,竖钩收笔不尖锐,反而带一点回锋,像与人说话时的轻声颔首,亲切又庄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妙的是他笔下“拙、慈、厚、悲、逸、欣”的多重意趣,不是割裂的五种书风,而是融在一幅作品里的“心性流露”。“拙”是不耍小聪明——笔画没有刻意的抖折、花哨的飞白,老老实实却见筋骨,像老农耕地,每一步都扎实;“慈厚”是笔墨的温度——横画起笔多圆笔,少方笔的锐利,竖画收笔不急促,透着包容,读来让人心里踏实;“悲”不是沉重,而是对世间的体恤——偶有笔画稍轻、稍缓,如轻叹般,却不颓丧,反而引出对“真如”的深思;“逸”是挣脱束缚的自在——长笔画不僵直,带一点自然的弧度,像山间的藤蔓,顺势生长却不杂乱;“欣”则是入世的欢喜——有些字的撇捺舒展,比如“佛”“僧”,像展开的笑靥,藏着对“欢乐人间”的珍视。这些意趣交织在一起,让《入楞伽经》的书写,既有经文的庄严,又有生活的鲜活;既见书法的技法,更见书写者的本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看很多书法作品,要么困在“古法”里不敢越雷池,写得像复印纸般刻板;要么为了“创新”而刻意求怪,笔墨浮躁得让人眼晕。金熙长先生的难得,正在于他把“技法”“经典”“心性”拧成了一股绳——他的笔意从古法来,却带着自己的思考;他的笔境从经文中来,却落回到人间烟火;他的书风看似“无状无容无象”,实则是“以心写形”的结果。看他的《入楞伽经》,不只是看一幅书法作品,更像听一位通透的人谈“如何在传统里找自己,在修行里爱生活”——这或许就是书法美学的终极意义:笔墨不止是笔墨,更是人心的镜子;写字不止是写字,更是对“真”的追寻。</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