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画里乡村——安徽宏村

<p class="ql-block">2025.5.6号下午5点多,我们到了宏村,停好车就迫不及待地想一睹“画里乡村”的芳容。</p> <p class="ql-block">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镇,是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景区。宏村是皖南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融汇了程朱理学的封建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p> <p class="ql-block">哇塞,“粉墙黛瓦马头墙,阴刻雀替龙须梁,风景人物雕满堂,灰墙黛瓦牵画魂……”正所谓青山绿水引诗赋!</p> <p class="ql-block">在村中一处人家用晚餐</p> <p class="ql-block">素炒毛豆腐</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毛豆腐,它是安徽黄山地区极具特色的传统美食 。豆腐表面的白色绒毛是毛霉菌发酵形成的菌丝,经煎、烤等烹饪后,外皮酥脆、内部嫩滑,还带有独特发酵香气。哈哈如果在吃饭前看到它,估计我不太会点这个菜。</p> <p class="ql-block">火腿炒笋干</p> <p class="ql-block">这些带蹄的腿肉表皮干燥、肌肉呈暗红色,是经过晾晒风干的火腿,皖南地区传统的肉制品。</p> <p class="ql-block">圆形竹匾里,成捆的是干笋(笋干),散状的是干豆角(或干茄子),都是当地常见的干货,通过晾晒脱水后便于长期保存,烹饪时泡发即可增添鲜味。</p> <p class="ql-block">吃完饭强迫自己回到车上休息,太累了,美景留待明天吧!景区的票是三天的期限,三天时间里可以无限次地出入哦!</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一大早起床,晨曦中的古村落,静谧中尽显灵动的村落……初升的大阳洒在南湖水面上……</p> <p class="ql-block">“杨柳含颦桃带笑,一鞭吟过画桥西”描绘了画桥的美丽景色,因此得名画桥,又称南湖画桥,是宏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 。它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全长59米,宽3.5米,桥面由14块大青石板拼接而成,桥面两侧有石栏杆,整座桥造型精致优美。它也是著名的电影外景拍摄地,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中,周润发饰演的李慕白牵马过桥去镖局的镜头,就是在此拍摄。</p> <p class="ql-block">  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始祖汪彦济因火灾从黟县奇墅村迁至此地。明朝初期,汪氏一族经商从官积累财富,开始修建房屋、整治道路。清朝康熙年间,宗族精英投资建设了祠堂、南湖书院等公共设施。清乾隆年间,“弘村”更名为宏村,有月沼、南湖、南湖书院、承志堂等景点。</p> <p class="ql-block">2000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作出决定,将中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宏村的评价是:“宏村是人类古老文明的见证,传统特色建筑的典型作品,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 。</p> <p class="ql-block">宏村的民居建筑群是其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核心依据和关键支撑,正是这一建筑群所具备的独特价值,直接决定了宏村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宏村现存140余幢明清民居(如承志堂、桃园居等),以粉墙黛瓦、马头墙为典型特征,建筑布局严谨,内部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是皖南徽派建筑的集大成者,展现了极高的艺术和技术水平,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对“人类创造性天才的杰作”的要求;宏村民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牛形”村落布局、人工水系(水圳、月沼、南湖)深度结合,形成“引水入村、家家通水”的生活格局,实现了建筑功能、人居需求与自然环境的完美统一,印证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宏村“人与自然结合的光辉典范”的评价,这也是其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核心亮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宏村水系由南湖、月沼、水圳等构成,其中村中水圳全长1268米,大圳716米,小圳552米,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3年)汪氏七十六世祖思齐公筹办挖掘;月沼水面1206.5平方米,周长137米,思齐公筹办,与水圳同时挖掘:南湖面积20247平方米,湖沿周长833米,明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公元1607年-1610年)汪氏八十一世祖,八十二世祖奎元公等十七人筹办挖掘。宏村人工水系被誉为“研究中国古代水利史的活教材” 。</p> <p class="ql-block">宏村背靠群山,地势较高,东边是东山、东边溪,西接羊栈河,南边是奇墅湖,北边临黄山的雪冈山。其地理布局似“牛形”,雷岗山像“牛头”,古树似“头角”,村内古建筑呈“牛身”,月沼似“牛胃”,南湖是“牛肚”,人工水系像“牛肠”,四座木桥为“牛脚”。</p> <p class="ql-block">绕着南湖向西走,从这个门儿就可以进村子了。</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商铺还没有营业,整个村子特别安静。</p> <p class="ql-block">村口大树——银杏树,别名公孙树、鸭脚树、蒲扇,属裸子植物落叶乔木,寿命极长,是现存种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子遗植物,被称为“活化石”,“植物界的熊猫”、系宏村的风水树和牛形村的“牛角”之一,树龄500岁。村中老人辞世,寿棺要绕树三周,寓意高福高寿、子孙满堂。</p> <p class="ql-block">村口大树——红杨树,学名“枫杨”,胡桃科枫杨属,别名枰柳、麻柳等,落叶大乔木,小坚果,两端具翅,花期5月,果熟9月,高19米,围6米,树龄500岁,为宏村的风水树,系牛形村“牛角”之一。古时,村中老百姓办喜事,新娘的花轿先绕树一周然后出村,预示着新人百年好合、洪福齐天。</p> <p class="ql-block">徽商为了光宗耀祖,在家乡大兴土木。徽派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结构为主,基本构件包括:马头墙、门楼、隔扇、美人靠背、梁架、天井、砖雕、木雕、石雕等。</p> <p class="ql-block">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重要标志,具有防火、防风和防盗等功能,其形状主要是阶梯山墙,常见为二、三档,称“三山屏”“五岳朝天”,有坐吻式、印斗式和鹊尾式等形式。普通人家的马头墙通常是三叠或四叠,大户人家的马头墙可以多到五叠,被称作“五岳朝天”。</p> <p class="ql-block">漂亮的马头墙高高扬起,像出征前的骏马,整齐排列。</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的窗楣是窗户上方的装饰构件,形似人的眉毛,具有遮阳、避雨的功能,可以有效保护窗户,防止雨水侵蚀窗户上方的墙体,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徽派建筑注重“无宅不雕花”,窗楣常采用砖雕、木雕或石雕工艺进行装饰 ,图案丰富多样,大多寓意吉祥,体现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的窗楣会做成类似马头墙的样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美感。此外,窗楣的顶部有的会采用三线或五线设计,简洁而富有层次感。窗楣的精美雕刻展示了主人的财富和品味,也体现了徽派文化中对传统礼教、吉祥如意等观念的追求 。</p> <p class="ql-block">窄巷是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之一 ,由于古徽州地区多山少地,且要容纳更多的族人居住,古人只能向外挤压空间,形成窄巷 。此外,窄巷的设计还具有防御性和私密性强等优点 。</p> <p class="ql-block">宏村是典型的风水村,月沼是风水最好的地方,月沼位于村落中央,牛形水系“牛胃” 的地方,是作为消防和村民饮用、洗涤用水的所在。月沼呈半月形,按照“花开则落,月满则亏”之说开挖,诠释了“花未开、月未圆”的禅意。四周徽派古建筑的粉墙黛瓦马头墙倒映水中,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好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是电影《卧虎藏龙》的取景地,80分邮票的取景地,更是每年中秋节CCTV直播月亮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中国邮政于2004年6月25日发行的《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特种邮票中,面值80分的“月沼”邮票画面以宏村月沼为原型取景并艺术化呈现 。“月沼”邮票以夜景构图,凸显西北侧局部与水中月影,与常见的日间全景视角不同 。</p> <p class="ql-block">南湖开始热闹了,画桥上也人来人往……</p> <p class="ql-block">半个多小时的活动让自己身体微微出汗,坐下来休息、喝茶,停车场也渐渐开始活跃了,宏村的一天就此打开。</p> <p class="ql-block">为了躲避人流,更是因为热浪,我们下午3点多才第三次进村。</p> <p class="ql-block">“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徽派建筑之精华——汪氏宗祠,是宏村最大家族汪氏(宏村现有400多户人家,70%以上的居民都姓汪)的祠堂 ,位于月沼北畔,背山面水,风水绝佳地。宗祠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由宏村76世祖汪思齐建造,600多年历史,是宏村最古老的建筑,也是现存唯一的明代建筑。“唐封越国三千户,宋赐江南第一家”,汪氏祠堂的这幅对联,是赞誉汪家子孙的。唐宋年间的汪家是显赫的家族,不仅有被唐王封为“食邑三千户的越国王”,还有被宋王赐“江南第一家的汪公。</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是明清时期汪氏祭祀祖先、商议族事、举办婚丧礼仪的“精神圣地”,故又称乐叙堂。在中国古代儒家伦理中,家族观念相当深刻,往往一个村落,就生活着同姓的一个家族或者几个家族,大多建有自己的家庙“祭祀祖先”。一般把“家庙”称作“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之分。祠堂起源于周,自西晋司马家族因永嘉之祸八王之乱后,以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袁氏、兰陵萧氏等世家大族南迁,把中原文化、建筑、绘画、人文、信仰等带之吴越,此后祠堂文化也相继传播开来。祠堂是中国传统社会宗法制度的典型建筑符号、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传统社会乡村管理的制度象征。</p> <p class="ql-block">祠堂作为徽州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享有宗族的至高地位。汪氏宗祠的“五凤楼”,门楼造型华美,檐角形如五只凤凰展翅欲飞,故被称为“五凤楼”。门楼正中写有“恩荣”二字,代表皇恩浩荡,是皇家特许印刻的,显示家族的地位与荣耀。</p> <p class="ql-block">汪氏宗祠的“五凤楼”门楼为三层四柱五分贴墙式结构,具备徽派门楼的典型特征:白墙黛瓦的底色;三层叠翘起的飞檐(即三组向外翘起的屋檐),形似五凤展翅,既增加建筑的层次感,又通过檐口的深远出挑遮挡雨水,保护门框与墙面;四根垂花柱(或砖雕方柱)为主要骨架,支撑檐楼并形成对称布局,强化稳重感,同时四根柱子将空间划分为三个门洞,体现了家族礼仪规范和等级观念;“五分贴墙”描述墙面砖雕的装饰布局,以大门为中心,中轴位置嵌1块主砖雕(多为匾额,如“世德发祥”),左右两侧各嵌2块辅砖雕(题材多为山水、人物、吉祥纹样),共5块砖雕面板“贴”于墙面,形成对称且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这种布局既突出核心匾额的地位,又通过两侧雕饰烘托整体奢华感。“千金门楼四两屋”的装饰理念在砖雕的奢华程度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既彰显主人的财力与地位,又借砖雕的吉祥题材(如“百子图”“双狮戏球”)传递宗族兴旺的祈愿,其工艺融合砖雕、石雕、木雕“三雕”之美,是徽派建筑“无宅不雕花”的典型缩影。既体现了徽派建筑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同时又承载着汪氏家族的宗法观念和文化传承,是徽州建筑和宗祠文化共同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徽州宗族社会“严宗法、尚宗义、重祖祭”蔚成时尚。徽州各宗族聚全族的财力,精心建造起气势恢宏的各种宗祠、支祠、家祠。汪家宗祠整体为砖木结构,格局为典型的三进两天井七开间,由门楼、厅前院、天井、议事厅、享堂等组成,构成严谨的空间序列。全祠布柱70根,属“满堂柱”建造。</p> <p class="ql-block">宗祠正厅七开间,中有天井,前有围廊,门旁有抱鼓石。正面悬挂祖宗画像,祭祀祖先;周围悬挂的匾额、楹联、族规家训等,起教育感化族人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安放祖宗牌位。我国古代由种植文明所形成的家庭宗族结构,酝酿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孝为核心的宗法思想,经儒家的宣扬和主张,横向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纵向延续几千年,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封建统治者看到了乡村政治文化的这种特点,充分利用宗法意识与宗族结构,建构出官民共治的乡村管理制度,充分利用宗族巨大的内聚力,将国家权力渗透到乡村社会,由此形成“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的地方宗族自治和管理机制。它填补了县衙官府机构和乡村民众之间的政治空白。徽州宗法制度治理结构,即全族设一族长,族长下按血缘亲疏分为若干分房,设房长;“族长之下,设有若干名目不同的助手,分管礼仪、财务、教化等方面的事务。“族长”在祭祀祖先时担当主祭人、代表全族管理族产、表彰善行和纠正过失、调解族内纠纷等,形成以族长为中心把全族人紧密团结起来服从宗族管理。宗法制度治理以族产作为雄厚的经济基础,以修族谱、订族规等手段来规范引导族人的言行,实现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忠孝仁爱、崇文重教的家族理念与精神追求,也维护了乡村社会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宗法社会中,祠堂是女性的禁地。汪氏祠堂中受供奉的女性是胡重,胡重也是古徽州唯一被供入祠堂的女性,遗像旁高悬“巾帼丈夫”红底金字匾额(由丈夫汪辛亲题),彰显其在宗族中堪比男性的地位。她是南宋宏村始祖汪彦济后人汪辛的妻子,西递人,出身堪舆世家,丈夫汪辛赴山西任运粟主簿后,25岁的她代行族务,带领族人施工,化解宗族矛盾……胡重以“巾帼不让须眉”的智慧与魄力,既是宏村水利的奠基者,也是徽商妇“守望、坚韧、聪慧”的代表!南宋绍兴年间,胡重说服汪氏宗族并请来风水先生,规划宏村“牛肠”水圳与“牛胃”月沼,最终建成穿堂绕舍的水圳系统,使宏村形成“宅前清泉绕户”的独特生态;她临终前(明景泰五年,享年75岁)留下“村南山赭,不利,当凿池储水制之”的遗嘱,200年后,汪氏后人依此挖掘“牛肚”南湖,彻底改善宏村生态与农田灌溉。</p> <p class="ql-block">敬修堂位于月沼的西北角,与祠堂为邻。</p> <p class="ql-block">敬修堂建于清代道光年间,距今已有180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86m²,正厅为后二单元,三间二楼结构,木雕造型独特,线面严谨,庭院内石砌花坛,置石鱼池,是保存完好的典型徽派建筑,院内两侧还有二株百年牡丹,实属民间罕见。</p> <p class="ql-block">从敬修堂出来沿着水圳,向村子的西北方向走,去寻找承志堂。</p> <p class="ql-block">图片上的水渠中碧绿清澈的河水就是宏村水圳的一部分,渠上的石板是供人踩踏的,或为避让车马的行人或浣洗的村民。宏村水圳建于明永乐年间,至今约有600年历史,总长度有1200多米。它是宏村“牛形”水系中的“牛肠”,河水自“牛头”处流入村内,通过穿家引户的水渠,入村穿街过巷,有明有暗,有分有合,行至村中心汪氏宗祠乐叙堂前,约1/6的水注入月沼,大部分水最终汇入南湖。水圳为村民提供了生活用水,早上8点之前是全村的饮用水时间,8点之后才可用于浣洗等。同时,它还具有消防功能,徽派古民居多为木质结构,水圳可让村民在发生火灾时就地取水救火。此外,水圳还能调节局部气温,改善湿度,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兼具实用与美观。</p> <p class="ql-block">宏村承志堂为清末盐商汪定贵(汪家一定富贵)于1855年前后建造的私家住宅。全屋为砖木结构,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正厅、后厅均属回廊二楼三间结构,由厅堂、书房、经堂、池塘、花园、厨房、水井组成,有木柱136根,大小天井九个,七处楼层,大小60间,门60个。屋内布局精巧,有排山阁、吞云轩等设施,砖、木、石雕精美绝伦,整幢建筑精雕细刻,朱柱金梁,金碧辉煌,其中木雕“渔樵耕读”“百子闹元宵”等图案艺术价值极高,据传建造时花白银60万两,木雕上镀黄金100两,造价相当于现在人民币8000万元,被专家誉为“民间故宫”。</p> <p class="ql-block">主人汪定贵经商致富后给自己捐了一个五品官,门楼为“八字门楼”,彰显主人的显赫地位。俗语讲“衙门八字开,有理无财莫进来”。</p> <p class="ql-block">徽派建筑门开得小,核心原因是防御需求与风水理念的双重影响,同时兼顾当地气候与家族文化。徽商在明清时期积累了大量财富,而古徽州地区山多地少、匪患较多。较小的门户能有效抵御盗贼入侵,降低防守压力,配合高墙、窄巷形成天然的防御体系,保护家族生命与财产安全;徽州人认为,窄小的门户能让“气”在宅内停留更久,避免福气外泄,同时阻挡外部的“煞气”进入,保佑家族兴旺;徽州地区多雨、潮湿,且冬季多西北风,小门配合高墙能减少雨水溅入宅内,也能阻挡寒风直灌,保持室内干燥温暖;小门搭配高大的马头墙,形成“藏富”的视觉效果,体现徽商“财不外露”的处世哲学。</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家前厅共有三个门,中间是福门,两头是商字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来客中五品及五品以上官员走福门。位于“福”字正上方的长方形镂空花板处是“百子闹元宵”,雕刻展现了众多孩童嬉戏闹元宵的场景,是徽派木雕中的经典题材。</p> <p class="ql-block">商字门。承志堂主人是盐商,当时的价值观以“士农工商”为序,商人处于最底层。五品以下的来客都得从商字门进来,当人从下穿过时就组成了完整的“商”字,寓含着“人人皆经商”之意,体现了主人提高社会地位的愿望 。</p> <p class="ql-block">从门上进来正对的冬瓜梁上的木雕是《唐肃宗宴官图》,长约2米,高约0.3米,厚度50多厘米,有8个层次、四方小桌,36位宾朋,描绘了官员们参加唐肃宗宴请前娱乐的场景;琴棋书画与烧水、采耳等生活细节并置,雅俗共赏,既显高雅又具生活气息。题材契合徽商“仕而优则商”的价值取向,借“盛世宴集”抬高身价、装点门面。木雕构图精巧,造型优美,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p> <p class="ql-block">承志堂天井上的装饰“镂空牛腿浮雕廊”,当时请了20个工匠,足足雕了4年。徽派建筑的天井核心作用是解决采光、通风与排水问题,同时承载宗族礼仪与生活实用功能,是建筑的“核心呼吸空间”。天井能将自然光引入室内(尤其照亮一层厅堂),同时形成“穿堂风”,空气在天井与室内间循环,排出潮湿浊气,改善两层建筑的居住环境;天井地面通常低于室内,且设计“四水归堂”的排水系统(屋顶雨水沿坡面汇入天井),雨水可通过地下暗沟排出,避免积水;同时“四水归堂”在文化上象征“聚财”,寓意家族财富汇聚不外流,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p> <p class="ql-block">镏了黄金的木雕。这扇镏了黄金的木门后是主人的卧房,“大厅堂小厢房”是徽派建筑的布局特点。“一步到房,三步到床,四步撞墙”这是人们形容徽州人房子面积小的顺口溜,当然徽州人认为“小房间聚人气添财气”,不过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皖南平坦土地的稀有。</p> <p class="ql-block">墙边的这个桌子为什么是半圆的?作为商人的男主人公经常外出,当陌生人拜访时,看到墙边的半圆桌子,就明白男主人不在家,说明此地不可久留;如果男主人回来,就把墙边的两个半圆并到中间,寓意家人团圆。</p> <p class="ql-block">家中长辈的经堂</p> <p class="ql-block">主人打麻将的房子,被称作“排山阁”,旁边的小门是留给小妾躲避正妻用的。因为打麻将时主人常带小妾在身边,如果正妻来“查岗”,小妾应避证以示尊重。</p> <p class="ql-block">徽派两层房屋的布局特点是“下堂上寝、前堂后室”,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兼顾功能分区、家族礼仪与实用需求,同时适合山地环境。</p> <p class="ql-block">树人堂建于同治元年(1862年),占地面积为266m²,系二楼三间结构,花园水池,独具匠心,全屋宅基呈六边形,取“六合大顺”之意,正厅、偏厅背靠水圳,座北朝南,天花彩绘飞金走彩,厅堂东侧利用有限空地建一小鱼塘,活水长流,院里共有两个小书房,外门为八字门楼,内置悬枋栏板,树人堂为“百业须精,儿孙当教”之意,寓意深远。</p> <p class="ql-block">晾晒风干火腿</p> <p class="ql-block">门上的木雕“花瓶”,出门平平安安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木雕中瓶、鼎、花的组合,核心寓意是平安富贵、吉祥鼎盛,是传统吉祥文化中对美好生活的经典寄托。哈哈,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老祖宗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房子的一角辟给商业。宏村基本上每户都有这样的一角,为游客的伴手礼做准备。有的是这家的后人在经营,他们甚至在这里居住生活,生为北方人,感觉又潮又暗,不太适合久居。</p> <p class="ql-block">桃源居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占地面积270m,系前后三间结构,室内木雕花样繁多,技法多变,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尤其是四扇雕花门,是全村最为精美的雕花门。</p> <p class="ql-block">乐彼园是一座园林式宅院,内部由宽和堂(正堂)、凝雪斋、片玉一支廊、椿和堂等建筑组成。</p> <p class="ql-block">凝雪斋最早是文人墨客吟诗作对的场所,其天花板彩绘为运用古法手绘而成,带有浓烈的书卷气息,讲述的是一个人自幼及老的学习过程,有活到老学到老,学无止境之意。现在对外不开放。</p> <p class="ql-block">片玉一支廊,典型的徽派园林回廊设计,两侧设有美人靠,闲暇时依栏而靠,听着虫鸣鸟叫声,夜晚望着院中月光如水,享受着园中的美景,你会感到非常惬意,仿佛时间停留在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宏村南湖的北边靠西是南湖书院,坐北向南,视野开阔,严格按照“天人合一”的徽派建筑设计理念,“马头墙”高大奇伟,是当今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宗族学校” 。</p> <p class="ql-block">明朝末年,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了六所私塾,称“依湖六院”。清嘉庆年间(1814年),宏村人汪以文出面集资将六所私塾合并重建为一所规模极大的私塾,取名“以文家塾”,又名“南湖书院”。占地面积为6660m,是典型的徽州书院结构,书院由志道堂、文昌阁、启蒙阁、会文阁、望湖楼和祗园组成,院内宽敞明亮,精雕细刻。</p> <p class="ql-block">志道堂</p> <p class="ql-block">启蒙堂</p> <p class="ql-block">望湖楼</p> <p class="ql-block">文昌阁</p> <p class="ql-block">南湖书院明清时已承担“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教育职责,是徽商注重家乡教育的体现。徽商巨富汪定贵,清末内阁中书汪康年,民国时期驻英、日公使、代理国务大臣汪大燮,当代著名科学家、澳星发射研制专家之一李小娟等均启蒙于此。</p> <p class="ql-block">南湖已开始隐入夜幕中,带着满满地收获,我们同宏村一起入梦……2025.5.8天下着雨,时大时小,我们从宏村出发,目的地西递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