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的行程为明长城外长城“助马堡-保安堡”段,9点多点就到了起点的助马堡村,先是看到一匹冲天的不锈钢骏马,后见村口有三五警察。原来是“2025年第六届大同古长城公路自行车公开赛第三赛段”要在助马堡鸣枪开赛。车不让进,大家只好下车徒步进村,街口那花花绿绿的人群看来是当地的秧歌队,正在做准备活动,对我们这些外地人相当友好,还与队友拍照。山西农村的老乡,总是淳朴、厚道而不失热忱,让我有了回到老家的感想,“老哥好!”“大姐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助马堡的“马”</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队友与助马堡秧歌演员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队友与助马堡村民聊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看热闹的助马堡村民</h3> <b>1 路城助马堡</b><br> 我们不是看比赛来了,而是走读长城访古堡的。告别老乡,来到助马堡东门,眼前只剩一孔砖券及斑驳的土墙。这砖券很怪,只有四层券砖而没有一层伏砖,要知道券伏相间更有利于多层券砖的稳定组合及受力承接,所以堡(城)门的券脸由券砖、伏砖分层相间而砌为常规,比如单券单伏、双券双伏、三券三伏、五券五伏等。而“四券零伏”的制式,老夫是首次所见。再看券脸下的压肩石,左一块整的、右一块拼的,下面的立柱石干脆省了,基座的条石也只门洞里有,外面的以毛石替,都是尽可能节省的做法。要知道,这是“九边重镇”之大同镇之左卫道之北西路的路城呢。有说这叫“阳和门”,与大同古城东门同名呢;门前原有大照壁、太公庙什么的,现已不见,这也正常。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助马堡东门</h3> 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可知,本路参将原驻应州,“嘉靖二十六年因虏警改移助马,分辖助马、拒门、灭虏、威虏、宁虏、保安、破虏、云西、云冈。”“分边自北东路之拒墙堡至中路之破胡堡,沿长七十七里零,边墩一百三座,火路墩七十座。”“总领见在官军五千九百六十九员,马骡一千二百八十五匹头,内援兵官军二千三百八十六员,马一千九十一匹。”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助马堡)</h3> 《三云筹俎考》载,“助马堡为嘉靖二十四年土筑,万历元年砖包。堡城周二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内驻参将守御,分守长城二十里三分,边墩二十五座。今堡城南墙、东墙有多处残圮,北墙高大坚固,保存较好。”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助马堡东墙上的花儿</h3> 与得胜堡一样,助马堡这个曾经的路城现在也沦落为一个“村”的地步,还属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但归郭家窑乡行政。即使大清后的官堡改为民堡,助马堡还先后做过建国前的县政府和建国后的乡政府呢。老夫想说,“你合乡并镇怎么就不考虑点儿历史、文化与旅游因素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助马堡民居老房</h3> 作为堂堂的路城和大同镇“外五堡”双核之一,助马堡曾有着参将署、守备署、巡检司、千总署、把总署、粮仓署、练兵场、马厩等完整的军政体系,如今大部分已湮没于历史的时光尘埃里。顺街里走,漫步古堡,还能感受到当年的街巷布局与建筑细节,以及古代边塞军事防御体系的力量与智慧。古堡以东西主街为轴,两侧延伸出几十条小巷,街巷两旁的民居还有些明清时期或明清风格的砖瓦房乃至土坯房,留存着清晰的岁月痕迹。您看,那民居的山墙虽“软心”却脊壁坚挺且很高级,垂脊下还铃铛排山呢,但缺檐少瓦、椽露墙裂,想必也曾经有过高光时刻吧,岁月谁也不饶的。另外,任何一座古堡,寺庙与戏台都是标配,往往庙是旧的但戏台是新的,因为戏台的实用性与时代适应性不差,但庙宇就因人们的信仰会有所选择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助马堡五道庙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助马堡的戏台</h3> 据说,当年的守备署座落于关城十字牌坊街西道北,不知是否眼前的这座。反正这是整条街上遗存最好的一座门楼了,门洞廊心墙都有影壁一样的砖雕。此非真正的影壁,但有影壁的展示功能,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包括门口的抱鼓石,也弥漫着高贵的光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助马堡民居门洞廊心墙砖雕</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助马堡民居大门抱鼓石</h3> 整个助马堡,保存最好的遗存也是最大的亮点就在南门楼了,可惜匾额已漶漫不清。有说南门为“广仁门”,那石匾上当年该刻“广仁”二字,但又有说是“永安关”,不知孰是孰非。不过,石匾四周的砖雕磅礴而精湛,完全可与得胜堡南门比肩,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比如,券脸不再是三券三伏的素面,而有“二龙戏珠”贯穿整个弧面,并辅以三层伏砖作枋,两层花卉的外层为宝相花连排、内层则不同花样繁多。还有,券脸与额枋夹角有人物雕像,既抱鱼又踩鱼的,不知是否为应汉代“神人抱鱼”与“琴高乘鲤”之说,反正都是“富贵有余”、“吉庆有余”的吉愿或超脱世俗、得道成仙的意境。再者,此门砖雕也以垂花门为主架构,虽无门簪,但有三铺作,尤其是柱间斗栱层层叠叠,斗、栱、昂、升、翘各就其位,画面生动而立体,远胜得胜门一重。除了门额,此门城台两侧上角也有砖雕,真个“祥云挂鬓角”呢,大概是“通天神”、“迎祥瑞”之意吧,这又胜那得胜门一筹。只是局部砖雕有所脱落,该适时修缮一下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助马堡简介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助马堡南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助马堡南门门额</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助马堡南门门额砖雕人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助马堡南门城台西南上角雕花</h3> 此城门还有两绝,也非得胜门所比。一是门洞也有两排六个门栓孔石,关键靠外的四块全是雕花的。一整圈的宝相花,四岔角还配云纹,“高级!”二是门洞里有壁龛,现有一尺之深,疑曾遭后堵,“少见!”三是门洞也有两方嵌壁石碑,但都没涂红漆,其中东侧一方很清晰,“易读!”只是没时间细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8 助马堡南门门洞门栓孔石及壁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助马堡南门门洞门栓孔石雕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助马堡南门门洞壁嵌石碑</h3> 回到主街继续往西,前面又一高大券门相迎。想当然地想,“西门到了!”但又一看,“怎么瓮城跑门里来了?”没错,瓮城城门依存,还五券五伏呢。上到城台察看,北墙基本连成线,西面则有城墙断续。老夫豁然明白,“这背靠背的两堡呀,蔚县浮图村就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助马堡鼓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助马堡西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助马堡西墙下</h3> 见一老乡就问,他说“先这个,后那个!”他先指西后指东。想起南门的“助马堡简介碑”所说,“经万历元年扩建、包砖和万历三十八年的完善配套,形成现有‘日’字形规模。”是否可以认为,一开始建的西侧土堡,自然东门瓮城在外;后来参将前来驻跸,扩建城池,背靠旧堡建新堡,形成所谓的“日”字格局,原旧堡东门就成了鼓楼。现今鼓楼不见,瓮城尚存。大概是为交通起见,瓮城迎主街扒开了口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队友与助马堡老乡合影</h3> 继续西行,忽见街北一高一矮的石旗杆。注意,是石头做的旗杆,而非多见的“旗杆石”。高的那根与蔚县单堠、大同关帝庙的相像,也是青石雕琢,多节以榫卯连接,上雕猛兽及云纹,此刻铭文“显忠遂良”。矮的显然断了,上半截不知去向,中间这截铭文只剩“彰善”,估计由于断杆再插使另二字深藏不露了,有文称所缺二字为“贤孝”。按位置,此处应为城隍庙或土地庙旧址。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助马堡石旗杆</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助马堡石旗杆(西)铭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助马堡石旗杆(东)铭文</h3> 再往西,迎面是玄天庙旧址,现已改建不明工程设施。我怀疑,图中所标的玄天庙就是西北一带古堡标配的“真武庙”。居高远望,古堡南墙、北墙尽收眼底。另,北墙的石碑处疑为当年的玉皇庙。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助马堡玄天庙旧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助马堡西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助马堡北墙上的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助马堡奶奶庙外的石狮</h3> <b>2 六沟十五台</b><br> 已近十点,抓紧上山。过长城一号公路,顺水泥小路蜿蜒。一到田间,大家就像鸟儿一般快乐,连过溪水都架着翅膀飞;见了莜麦,更像蝴蝶一样,心花怒放。我们开始奔的那座墩台是助马堡3号敌台,但半途发现北侧还有个更壮观且带墩院的。此时,还不知那就是“金得胜,银助马”的助马堡马市遗址。卷柏说,“咱们前队,去看看吧!”于是,撇开水泥小路,在荆棘和杂草中直插过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助马堡西的莜麦</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回望助马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助马堡马市楼</h3> 奔赴途中,我发现荆棘和杂草最少的那条直径竟然有碎砖、渣石,后来才知道这是曾经占地10余亩的“致远店”遗址。来到马市楼前,果然有上楼蹬道,想必当年楼上铺房起码有亭吧。据史料可知,隆庆六年,助马堡西的马头山下设马市;清雍正七年,又设置巡检司,并在清末增设关税局,促进了贸易繁荣。其遗址以长城为轴,分内外两个方形小堡;内堡、外堡规模大体相当,周长都在46丈左右,且均设角墩;据说“外堡开南门,原为五尺多宽的一扇石门;内堡开东门,原为两扇红漆大门,门前有一照壁。”地处马市中心的马市楼,在官网上称“助马堡2号敌台”,是一座南北2.5丈、东西2丈、高3.5丈的实心夯土墩台。这是此行第1台,海拔1385米。墙外原有官道,直通山冈,翻过马头山往蒙古腹心地带,当地老百姓叫“运粮道”,但现不清楚。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助马堡原致远店基址</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西望助马堡马市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助马堡马市内堡东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助马堡马市外堡西南角</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航拍助马堡马市,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回望助马堡马市楼</h3> 丢下助马堡曾经辉煌的历史,我们正式开启助马堡至保安堡段的长城走读之旅。作为助马堡段起点的1号敌台,就在目力范围,资料海拔1430米。队友已南向出发,老夫随大溜,不去北向拉抽屉了。南向过“明长城遗址助马堡段”文保碑后,墙体为溪水所断,外侧绕行,旋即攀升。前面是此行第2台的助马堡3号敌台,海拔1401米。其平面方形、剖面梯形。顶部较小、长满杂草。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明长城遗址助马堡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助马堡3号敌台</h3> 又一下一上,约500米,却用了近20分钟,才到了第3台。一个台子一道沟,这可费时间。助马堡4号敌台海拔1398米,四立面明显,但顶部较尖。过此台,前面的墙体又被冲沟拦截,不得不右侧绕行,再爬大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助马堡4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助马堡4号敌台南侧绕沟</h3> 爬上台地,是大面积的黍子地,为不碰穗子,只好在田埂上侧歪侧歪地跋涉,也费时间。又是500米,约半小时,才抵达此行第4台的助马堡5号敌台,海拔1408米。此台与前两台模样相似,只是身上长草多些。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田间秋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助马堡5号敌台在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助马堡5号敌台</h3> 至助马堡6号敌台较近,200米余,不过五六分钟。此为第5台,海拔1392米,立面草少、顶部更尖。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助马堡6号敌台</h3> 前方又是大沟横阻,远望可见溪水反光,这肯定要绕,而且要早绕。我瞄着峨嵋山的过溪地点,发现偏离主线较远,但也直插过去。不料,草棵子里有水,赶紧喊身后的卷柏往坡上切。老夫不明白,这类黄土地形哪来的这么多水,谷道里漫地浸洇,再加上水草,真像沼泽地了。总算过了溪水,再度开启大坡。估计助马堡段已经结束,我们进入了二十五村段。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回望助马堡6号、5号敌台</h3> 不足500米的距离,又用了20分钟,来到此行第6台的二十五敌台前。此台海拔1411米,平面方形、剖面梯形、四立面明显。驻足敌台回望,才走了四座墩台,竟过了三条沟,这每台必沟的节奏太折磨人了。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二十五敌台在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二十五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回望助马堡段</h3> 下一座敌台远,800米呢,专心走路吧!一番比较,老夫选了墙外。景致可观,起码还有纵向的田埂。待到墙体的大豁口处,拐进去发现了墙内的“明长城遗址二十五村段”文保碑,遂转回喊后面的队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二十五村段墙体</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4 二十五村的谷子</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明长城遗址二十五村段文保碑</h3> 由此,往南地势平坦,且有明显的田间小路,此行第7台的砖楼沟1号敌台到了,海拔1413米。此台骑墙,体量较大,立面明显,但有缺损。其北侧近台处,墙体风化出“凤回头”的肖像,令人心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砖楼沟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砖楼沟1号敌台北侧肖像</h3> 再往南不远,墙体再次出现豁口,而且更宽。其中有小溪东流,只是较浅。过溪便有“明长城遗址砖楼沟段”文保碑,然后就是官网“长城分布”图上的“砖楼沟关”,海拔1398米。关口何在?莫非就是文保碑北侧的那个大豁口吗?没注意到什么关城遗迹,想在官网里查看位置,一打开“砖楼沟关”,就跑到了得胜堡里,应该是制图时标注错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向砖楼沟关前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明长城遗址砖楼沟段文保碑</h3> 过文保碑不远,有此行第8台的砖楼沟2号敌台,海拔1391米。这是个带方形墩院的墩台,东侧竖着“明长城遗址砖楼沟大边长城”的牌子。其南侧也有墙体的风化肖像,是否两只亲吻的羊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砖楼沟2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砖楼沟2号敌台南侧肖像</h3> 再往南约450米,不过五六分钟,就是第9台的砖楼沟3号敌台,海拔1388米,有着更加方正、俊朗的模样。其东侧约百米,为“砖楼沟烽火台”,记此行第10台。其南侧坡陡、北面坡缓,像个“蛤蟆墩”;也有墩院,大致方形,高约半米。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砖楼沟3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砖楼沟烽火台</h3> 继续南下,豁口更大、流水哗哗,过这条溪左拐右绕,还是踩着几块石头才能跨越。河的南岸,竟然有个规整的玛尼堆,也为一景。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队友过河</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河南岸的玛尼堆</h3> 过此河,大概脱离了砖楼沟段而进入了保安堡段,此行第11台为左云县的保安堡1号敌台,海拔1367米。此台更加方正、高大,且东立面有券门。据说门洞里有“通顶的圆孔形踏道,踏道稍倾斜,内壁沿圆周设脚窝。”不过,黑黢黢的,老夫没敢往里钻。台体两侧都有风化的肖像,南侧骆驼侧卧,北侧如人仰面朝天,有嘴有眼。还有墩院,遗存明显而残缺严重,但也说明其身份不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保安堡1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保安堡1号敌台台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保安堡1号敌台南侧肖像</h3> 前面地形平坦,700米的距离十来分钟,第12台的保安堡2号敌台到了,海拔1360米,立面明显,但有点往北歪。其南侧有“鱼吻”肖像,一副怪模样。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展望保安堡2号敌台与1号烽火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保安堡2号敌台</h3> 此台东南向约250米,是保安堡1号烽火台,记此行第13台。队友说是“汉亭障”,推荐我去看看,还是算了。已是下午一点半,老夫饿了,便坐下掏些吃食。我知道,这东西近看不如远观,凑到跟前不过是看个牌子罢了。前些年就听说了“汉亭障”这个名字,也知道存在学术争议。一是“汉亭障”还是“汉障亭”,都有史书记载;二是这类中央圆锥体墩台、周边圆形墩院的“火锅墩”在大同镇已见过多例,便不觉稀罕;三是眼前的这个“火锅墩”是否汉代要有考古证明,是否“世界上仅存的汉代烽隧亭障”更需官方声明。对长城沿线这牌子那碑上的字,老夫已不敢轻易相信,因为……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保安堡1号烽火台</h3> 不过,这的确是座颇具规模且保存较好的“火锅墩”,墩院墙高是否6米、周长是否160米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功能,据说承担烽燧警戒、行政管理、驿站接待,还要处理边民事务等职责,“这墩长管的可够宽的!”老夫最感兴趣的是行政管理与边民事务,是专断还是协商?还有,“汉亭障”北侧延伸30公里的配套“天田”,说是“汉时北疆边塞用来侦察草原骑兵出入长城内外踪迹的沙田,根据骑兵在沙田上留下的马蹄印数来推测骑兵数量。”理论上没问题,但北侧几里地长城就拐向东甚至往南了,真想看看这“天田”是怎样观壮的分布。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保安堡1号烽火台,队友航拍</h3> 稍事休息,老头笨鸟先飞。此行第14台是保安堡3号敌台,海拔1354米。又是一座方正、壮观但墙面斑驳的墩台,东立面下部中间似为券门坍塌之痕。资料说有墩院,但为一人高的玉米遮掩,不暇其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老头先飞</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保安堡3号敌台</h3> 顺玉米地间的乡间道右转,墙体又开豁口。其内侧路北有“明长城遗址保安堡段”文保碑,外侧有山西与内蒙两省区的界碑,是那种常见的“一对一”、“哥俩好”的关系与距离。稍远还有长城标桩,另有“山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界桩”,这一路遇见不少,唯此清晰可辨。这景区大概指的“摩天岭景区”吧,所涵盖的教堂楼、月华池、镇宁楼及马市、汉亭障咱都走了,原来今天是沿着景区的边缘在走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明长城遗址保安堡段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两省(区)界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长城标桩</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山西省省级风景名胜区界桩</h3> 继续南向下行,前面是更加宽大的谷道水溪,几位队友左绕右跳,才得以通过。然后沿公路上坡,上到台地再逐坎攀爬,终于来到保安堡4号敌台脚下,海拔1358米,记此行第15台。此台平面方形,但剖面未必梯形,其侧面像只四棱黄铜罐,刚从地下出土一般,最具质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保安堡4号敌台</h3> 几位队友遇水阻踌躇,小憩片刻便左转进村去了。原来,大部队已从汉亭障就停止了前进,进保安堡逛街去也。前面的保安堡5号敌台在望,资料海拔1365米,据说体内也有踏道呢。这才下午2点,还有5座敌台就可抵达六年前的“黑土口4号”,那是大边与二边的交叉点,也是那个端午节第二天穿越的起点。就差5座台子便可无缝接龙,无奈也得下山。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队友下撤保安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1 保安堡5号敌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回望来路</h3> <b>3 “外五”保安堡</b><br> 保安堡乃左云县管家堡乡行政村,当年作为大同镇“外五堡”的组成部分应运而生,已有480年的历史,据说是县域第二大行政村,至今仍有诸多古迹遗存。拍羊时望见了古塔,这要抓紧过去近观。先遇了村口的影壁,真大!真新!真气派!壁心是电脑行书的“保安人民幸福安康”八个大字,四岔角同为福、财、仙的混搭,相当精致。问题是这座一字影壁的撞头与壁心垫砖均为贴片,已掉了三块。真想问,“您不知道‘冻胀’现象吗?”我敢说,五年之内就该“花”了,这形象工程还有形象吗?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保安堡的羊和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保安堡的影壁</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保安堡的影壁岔角</h3> 算了,还是看古塔吧!此塔位于村南白羊河畔,为八角三层砖砌实心塔,资料说“高5.5米,周6米,塔上龛内石刻‘号封宝光如来真人’”,故称“宝光如来真人塔”。但眼前的文保碑上却是“保安堡和尚塔”,为县级文物。相传,“清代的保安堡有位刘姓善人,一生笃信佛教并善行乡野、扶危济困,后来坐化于白羊河畔。”于是,民间集资筑塔纪念,所以这塔还叫“刘祖爷塔”。据说,“白羊河历史上曾多次泛滥伤及百姓,但自从建塔之后,河水就再没成灾。”所以,又被当地百姓视为“避水神塔”。此塔已经修缮,最出彩的古韵之处在于塔基的须弥座,每面均有人物雕花,角柱则是力士造型。常年风化的缘故,导致雕花漶漫,但这正是文物价值的重要所在。面南的塔身上有石碑内嵌,字迹不清。塔刹为三层莲花座,上为砖砌的宝葫芦,但刹杆无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保安堡和尚塔</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保安堡和尚塔”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保安堡和尚塔须弥座雕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保安堡和尚塔内嵌石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保安堡和尚塔塔刹</h3> 下面逛堡,先看堡墙。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可知,“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万历元年砖包,周一里五分,高三丈八尺。原设操守官一员,所领见在旗军三百八十二名,马一十二匹。分边沿长一十四里零,边墩一十五座,火路墩四座。”此堡较小,属大同镇左卫道辖北西路,与助马堡同期建筑。现西墙部分高挺,其他所见无多。有趣的是西北角墩,面南开一门洞,且见深邃,疑为后期民用。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 航拍保安堡,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2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保安堡)</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3 保安堡西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4 保安堡东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5 保安堡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6 保安堡西北角墩</h3> 逛至保安堡南寺,文保碑旁的石狮保留着应有的古拙与底色,令人眼前一亮,但此非山门那“躯体斑驳、外形古拙、相貌奇特”的原彩绘石狮。眼前的山门石狮已然崭新,原彩绘石狮不知去向。这山门门扉包了铁皮、鸱吻已换新品,但门楼正脊、垂脊的脊壁雕花尤其是正脊居中的宝镜及门楼彩绘彰显古韵,且独具特色。这寺匾额上是蓝底金字的“南禅寺”,据说是地藏禅院,大殿面阔三间,两侧配殿,始建于明代。“大殿脊顶镶有‘干戈永安’牌匾,殿檐悬‘九华朝宗’匾”,殿内“有临摹《水陆镇》壁画,东西配殿绘有十殿阎罗画像。”不过,现山门不开,我们遂去龙王庙乐楼看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7 保安堡南寺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8 保安堡南寺文保碑旁石狮</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9 保安堡南寺原山门石狮,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0 保安堡南禅寺山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1 保安堡南禅寺山门匾额</h3> 龙王庙乐楼,该是龙王庙对面的戏台。这戏台不大,非常见的“勾连搭”格局,而只是单纯的硬山卷棚顶,前露明柱四根,柱与额枋俱以红漆刷过,前后挑檐部分也修缮补齐,最具古韵的要说山墙里面的壁画了,主要是些人物山水,上有纪年题记,其画面古旧、线条灵动、题字俊朗。那对联该是“道在圣传修在已”、“德由人积命由天”,颇具教化意味。戏台面对的龙王庙,据说原位于广场之中,现为晒粮场院,队友稀罕,便纷纷体验扬场动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2 保安堡乐楼</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3 保安堡乐楼文保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4 保安堡乐楼山墙内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5 保安堡乐楼象眼壁画</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6 保安堡乐楼龙王庙简介</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7 保安堡学农</h3> 据说乐楼东侧有一口井,“不见井栏,只留石头砌成的井台,就是那口被称为‘马眼泉’的古井。”走来匆匆,没有注意,是谓遗憾。领队见时间尚早,免费送道加餐,就是大同镇“内五堡”之一的镇河堡。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8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大同镇北东路西部)</h3> <b>4 “内五”镇河堡</b><br> 镇河堡原名“沙河堡”,始建于嘉靖十八年,现为大同市新荣区西村乡所辖。据《宣大山西三镇图说》,“本堡设自嘉靖二十四年,万历二年砖包,周一里八分有奇,高三丈六尺。”“万历十四年始设守备,所领见在旗军四百二十员,马骡三十匹头。分边沿长一十三里九分,边墩一十七座,火路墩三座。”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9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镇河堡)</h3> 堡墙平面大致呈方形,每间隔几米设垛,以助其固,乃其特色。但墙体现多有坍塌,形成大小不一的缺口或缝隙。另,四角设有角墩,东墙正中设堡门,门外还有瓮城。时间所限,我们主要参观堡门,这也是整座古堡的亮点所在。与得胜堡、助马堡两堡堡门相比,此门特点有三:一是堡门更显高耸,券脸厚重,多达五券五伏,而那二门为三券三伏;二是门额砖雕五朵斗栱,而助马堡南门三朵、得胜堡南门没有;三是作为整面雕花的主导,此门下垂4根花柱,且极尽雕琢,不仅有云翅,柱间通雀替改配火焰纹。最令老夫心喜的不是清晰而细腻的柱头莲花瓣,而是莲花顶飘逸的花丝。这砖雕,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0 镇河堡东墙</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1 镇河堡东门</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2 镇河堡东门雕花</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3 镇河堡东门垂花柱</h3> 还有看点在门洞,一是那刺眼又扎心的“大日本军警备队”手刻字,疑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就作日本侵华的罪证留着吧,以警示后人。门洞还有伟人语录,不仅是那个时代的历史遗存,至今也仍有教育意义。只不过,前者的反面,后者的正面。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4 镇河堡东门刻字</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5 镇河堡东门洞标语</h3> <p class="ql-block"> “只要不麻木,民族自振兴。”就用这句结尾吧,镇河堡再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glv0e86" target="_blank">得胜堡-镇羌堡-得胜口-拒墙堡(长城文化体验236)</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