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碑,九成宫醴泉碑记

双州

<p class="ql-block"> 国庆假期期间,我去长沙欧阳询故居参观,了解了九成宫醴泉铭碑。而它的真迹在陕西。陕西麟游县九成宫遗址的西北角,一碑巍然矗立千年。碑上字迹虽经风雨侵蚀,底部两行已近损毁,却仍难掩其庄重气象。这便是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它不仅镌刻着欧阳询的书法巅峰之作,更藏着一段交织着帝王自省、贤臣谏言与时代气象的传奇故事。</p><p class="ql-block"> 碑石的诞生,始于一眼意外涌出的清泉。贞观六年孟夏,唐太宗李世民为避酷暑,来到由隋代仁寿宫修缮而成的九成宫。这座“冠山抗殿,绝壑为池”的离宫,曾见证隋朝的奢华与覆灭,李世民接手后力主节俭,“斫雕为朴,损之又损”,将玉砌琼室改为土阶茅。彼时宫中恰逢天旱缺水,一日李世民闲步西城,见山根土壤湿润,以手杖疏导,竟有清泉喷涌而出——其水“清若镜,味甘如醴”,遂得名“醴泉”。</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醴泉被视为“王者有德”的祥瑞之兆,群臣纷纷称贺,但李世民并未沉溺于吉兆的虚荣。他深知隋亡的教训,也体谅修宫劳民的不易,这份清醒与克制,恰为碑文埋下了灵魂伏笔。于是,一道敕令传出:由当朝最敢直言的诤臣魏徵撰文,以记其事;由笔法最精严的书法家欧阳询书丹,以传其名。</p><p class="ql-block"> 魏徵的撰文,成就了碑刻的“文绝”。这位曾辅佐过李密、李建成的名臣,深知“以隋为戒”的重要性,并未将铭文写成单纯的颂歌。文中既描绘了九成宫“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的壮丽,也追溯了其从隋代仁寿宫到唐代九成宫的变迁,更借祥瑞之事暗藏劝诫:“居高思坠,持满戒溢。念兹在兹,永保贞吉”。短短十六字,道尽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智慧,让一篇记功铭文升华为警世箴言,难怪宋人曾巩感叹“魏为此铭,亦欲太宗以隋为戒”。</p><p class="ql-block"> 而欧阳询的书丹,则造就了书法史上的“字绝”。此时的欧阳询已76岁高龄,书法技艺早已炉火纯青。他将汉隶的古朴、魏碑的刚劲与晋帖的雅致熔于一炉,写出的楷书“结构严整,挺拔秀丽,于规矩中见飘逸”。碑文24行、千余字,字字“中宫收紧,四边开张”,既显庄严法度,又含险绝意趣,被后世奉为“楷书之极则”。加之刻工技艺精湛,刀法传神,将笔墨韵味完美再现于石上,使得此碑最终成就“文绝、字绝、刻绝”的三绝之名。</p><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九成宫早已在战火中荒废,唯有这通石碑坚守原地,见证着时代变迁。从唐代宫中拓片分赐王公,到宋拓本成为传世珍品(如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的宋拓明驸马李祺本便是国宝),再到1979年被定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九成宫醴泉铭》碑的价值从未褪色。它不仅是欧阳询“欧体”的巅峰范本,影响着中韩日等国的书法艺术,更以一碑之力,将贞观年间的政治清明、贤臣风骨与艺术辉煌,永远定格在了历史长河之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