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的,报刋信件的收发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指尖在手机屏幕上轻轻滑动,当天的头条新闻、千里之外的亲友视频便即刻呈现——这是如今网络时代里,人们习以为常的信息获取方式。可回溯五十多年前的无网络岁月,信息的传递远没有这般便捷。以笔者曾生活的云南昭通为例,那时的报刊信件收发,每一分等待都刻着时代的印记,每一次接收都藏着跨越山海的期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依赖纸质媒介传递信息的年代,报刊是人们了解外界的主要窗口,但其送达速度却受限于交通与地域。国家级报纸从印刷发行到抵达昭通,需辗转多程运输,最快也要四天以上;省级报纸因距离稍近,能缩短至两到三天,却仍需等上小半周才能读到“新鲜”新闻;若是更厚重的杂志,从编辑部寄出到读者手中,往往要十天以上。而对于地处偏远的边防哨所,信息传递的难度更是成倍增加——报刊信件需先到县城,再由专人徒步或骑马送进山区,全程耗时半个月以上是常事。更不用说遇上暴雨冲毁山路、大雪阻断交通的天气,原本就漫长的等待还会无限延长,有时收到的报纸早已过期,新闻变成了“旧闻”,却依旧被战士们传阅得卷了边。那时,我们最快四天以后才能看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国家级(首都出版)报纸,两天以后看到本省的《云南日报》,一周以后才能收到中部地区的《河南日报》、《湖北日报》等报纸,半个月以后才能收《黑龙江日报》等报纸,这些外省的报纸在团部阅览室才能“随时”看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信件的收发,同样是一场与时间的拉锯战。那时亲友间的通信,全靠邮政系统的绿皮邮车与邮递员的自行车。同城信件尚能在三两天内抵达,若是跨地区,比如从昭通寄往北京,信件需先到昆明中转,再搭乘火车北上,全程要五到七天;若寄往更偏远的乡村,时间还会再添两三日。笔者至今记得,当年寄回一封家信,一个星期后家人才会收到,收到家人的回信最快还需一周时间。那些延迟的文字,没有即时回复的便捷,却因这份无奈的“慢”,多了几分等待与牵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所有信息传递方式里,电报是当时唯一能称得上“快”的选择,却带着鲜明的时代局限。那时若遇急事——比如家人重病、重要事务告知,人们大多会奔向邮局发电报。加急电报若是上午发送,运气好的话下午能收到,普通电报则要等到第二天。可电报的“快”是用“贵”换来的,按字计费的标准让多数人望而却步,因此大家发电报时都字斟句酌,力求用最少的字说清事,一般不会超过十个字。笔者曾见过邻居家为给远方的儿子报平安,发的电报只有“母安,勿念”四字,简短的文字里,藏着那时人们对“快捷”的无奈妥协。假如用“父病危速回”五个字发加急电报,则要付双倍的电报费用。在没有网络的年代里,获取新闻的最好方式是收听广播(收音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间新闻联播节目则成为了必听的新闻广播;打长途电话,因等待时间长(落后的人工连接)、费用昂贵等因素而被大多数人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网络时代的信息传递早已颠覆了过去的模式——手机刷新一下,全球各地的新闻即刻可知;视频通话接通,千里之外的亲人仿佛近在咫尺;微信消息发送,几秒内便能收到回复。我们不必再为一份报纸等上四天,不必为一封家书盼上一周,更不必为一句急事斟酌十个字的电报。可那些在无网络时代里,等待报刊信件的日子,却成了珍贵的记忆——它让我们懂得,如今的便捷并非与生俱来,每一次即时的信息传递,都是时代进步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无网络时代的报刊信件收发,那些漫长的等待与简短的电报,不仅是一段历史的印记,更是一面镜子,照见如今网络时代的珍贵。我们享受着随时随地获取信息的便利,更应学会充分利用这份便捷——用网络传递温暖,用信息创造价值,让这份“快”不仅成为生活的便利,更成为推动生活向前的力量。毕竟,了解过去的“慢”,才能更懂珍惜当下的“快”,也才能更好地握住时代赋予我们的便捷与机遇。</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报纸大多为黑白铅印,照片清晰度较低↓</p> <p class="ql-block">杂志多为彩色封面(封面照片为黑白),而刋内均为黑白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1970年底(邮戳可见)的老信件↓</p> <p class="ql-block">这些标有邮政编码的信件,表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后的信件↓</p> <p class="ql-block"><b>注:以上照片均为网络下载↑</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