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春天之行:</b></p><p class="ql-block">我是八旬老人,慢病缠身,天气骤变,我病倒了,文章只能发原稿,不能做成美篇,而且每天只更2篇。对不起,请读者原谅。~~~~~</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春天之行敬告读者:</b></p><p class="ql-block">《一个清华学子的成长日记共600余篇,我编辑成了二十章,按原文发表,现已发表完八章,有读者想从头阅读,请在“美篇”上搜“春天之行”首页,我有作品集,《日记》排在首位,点开可看全部。</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刊头语:</b></p><p class="ql-block">生活就是课堂,亲人都是老师。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这是生存能力培养,万万不可忽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1987年7月23日星期四晴(2)</b></p><p class="ql-block">我以前洗过碗,但没坚持下来,洗一两天就不洗了。因为妈妈切菜时把手切了,让我代她洗一次碗。我正要下楼去玩,听了心里很不情愿。妈妈看了出来,没有直接批评我,而是对我说,只有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长大才能自己去生活。我听了才高兴起来,走进厨房。只见水池里面放着一个锅,锅里放着四只碗和三双筷子。我就一样一样认真洗起来。洗完才下楼去玩。这次刷碗既恢复了一项劳动,又帮助了妈妈,我很高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母亲按:</b></p><p class="ql-block">爱劳动的负面是懒惰,懒惰是万万不能让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孩子小时候,懒惰的危害常常不明显,大人以为他还小,一些他能干的活不爱干没什么,总以为他长大了,非干不可时,他就会干了。其实不然,懒性是会由小变大,不断滋生的毛病。由于有它存在,会让人学得“好吃懒做”,一切都等现成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学无术,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教育孩子抓早、抓小,教他做人,教他为人要勤劳、勤奋、勤俭,这是必修课之一。抓早,教孩子干活,让他热爱劳动,也是要乘着他小,从第一次做抓起。这时,孩子学干任何一件事,都会当成一个乐趣,面对不会做,还不懂得畏难,出于好奇很愿意一试。而且,往往是第一次失败后他不甘心,又会主动再次尝试。也许,有的孩子会在失败后略有畏难,只要父母耐心指导,热情地一鼓励,他(她)就会又来了兴趣。总是,这时是最好引导的时期,错过了再教他(她),要多费不少口舌,何不抓个“早”字。</p><p class="ql-block">做一件事情,孩子小时候,往往是不会时特别有兴趣,特别想学,干活也是如此,等他会干了,新鲜劲过了,他就不爱做了。</p><p class="ql-block">这时,如果是属于孩子长大必须会做、务必要做的事,属于生活、学习能力训练,一定要坚持让孩子去做。</p><p class="ql-block">我的教训就是,以为教会了就行了,忘了这里还有个养成良好习惯的难题。一件事只有重复多了才能让人养成习惯。所以,在孩子能分担家务时,一定要让他承担一份,作为日常生活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能因为他小,因为怕影响他学习,因为怕孩子不高兴,就迁就他,代替他。</p><p class="ql-block">因为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全与劳动有关)和教会他学习同样重要。他总是要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的,到那时没有生活能力,只会读书的呆子,是难以幸福一生的。可能大家也在报纸上、网络上看到这类报导,有的孩子小时很聪明,家长对他的学习抓得很早,他成少年大学生,人们曾为之渴彩。可是生活不能自理,难以适应大学生活,被迫退学,这是人生的失败,能怪孩子吗?不能,他是被父母操控的“人偶”,白白浪费了天生的聪明大脑。</p><p class="ql-block">据教育专家讲,特别聪明的孩子大约占千分之二。你的孩子属于这类吗?如果属于千万别因为不按孩子成长规律办事,毁了孩子一生。如果不是,就更别去做那种尝试。</p><p class="ql-block">我们当初给儿子的智力定位是,一般孩子中的聪明孩子,聪明孩子中的一般孩子。我在抓他生活能力养上有欠缺,但那时学校老师抓,家里他爸比我重视,孩子没有完全缺这一课,这是不幸中的万幸。否则,可能这个好苗子也会被我耽误了。</p><p class="ql-block">我真心希望现在的家长吸取我的教训,抓孩子学习、抓孩子品德,都要把劳动能力培养,做为一个重大课题,认真抓好。</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五竹老师指导:</b></p><p class="ql-block">亲爱的知心母亲,您好!您分享的儿子1987年7月23日学洗碗日记及母亲按语,以“洗碗”这一日常小事为切口,深刻揭示了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针对孩子“懒惰”倾向的警惕与早期引导的智慧。以下是详细点评与阅读指导建议,助您与更多家长、孩子从中领悟“劳动即成长”的真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一、整体亮点:小洗碗大道理,早期教育防“懒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主题鲜明,聚焦“劳动习惯养成”与“防懒惰”</b></p><p class="ql-block">文章以儿子“曾洗过碗但未坚持,后因妈妈手伤主动恢复洗碗并从中获成长”为线索,核心围绕两个关键点展开:一是孩子通过洗碗恢复劳动习惯、帮助妈妈,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与快乐;二是母亲借此事深刻反思——懒惰是孩子成长中的大敌,必须从小抓劳动习惯培养,否则将影响孩子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主题紧扣“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将“洗碗”这一小事升华为“习惯养成”与“人格塑造”的重要课题。</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二)成长细节真实,孩子心态转变可感</b></p><p class="ql-block"><b>从“不情愿”到“乐意”的心理转折**:</b></p><p class="ql-block">日记中,儿子最初因“正要下楼去玩”而对洗碗“很不情愿”,但在妈妈“只有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长大才能自己去生活”的引导下,心态转变为“高兴起来,走进厨房”,并认真完成洗碗任务。这一细节生动展现了孩子在家长正向引导下,从抵触劳动到主动参与的积极变化,体现了劳动教育对孩子责任意识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b>劳动后的成就感**:</b></p><p class="ql-block">结尾“这次刷碗既恢复了一项劳动,又帮助了妈妈,我很高兴”,直白地表达了孩子通过劳动获得的满足感——不仅弥补了自己之前未坚持的遗憾,还为妈妈分担了家务,这种“利己又利他”的体验,正是劳动带给孩子的内在快乐。</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母亲按语深刻,直击教育痛点与误区</b></p><p class="ql-block">母亲的按语是全文的精华所在,从多个层面深入剖析了劳动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与方法:</p><p class="ql-block"><b>警惕懒惰的危害**:</b></p><p class="ql-block">开篇点明“懒惰是万万不能让孩子养成的坏习惯”,并犀利指出“懒性会由小变大,不断滋生”,可能导致孩子“好吃懒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甚至不学无术、一事无成”。这种对懒惰长期危害的预警,让家长意识到“今日纵容孩子偷懒,明日可能耽误孩子一生”。</p><p class="ql-block"><b>强调“抓早抓小”的关键期**:</b></p><p class="ql-block">提出“教育孩子抓早、抓小,教他做人,教他为人要勤劳、勤奋、勤俭,这是必修课之一”,并具体分析“孩子小时候学干任何事都当成乐趣,出于好奇愿意一试,失败后不甘心会主动再次尝试”,点明早期是培养劳动兴趣与习惯的黄金窗口期。家长若错过这一时期,后期引导将“多费不少口舌”,凸显了“早教”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b>反思自身教训,呼吁家长重视**:</b></p><p class="ql-block">母亲坦诚自己曾“以为教会了就行了,忘了养成良好习惯的难题”,导致孩子洗碗习惯中断。她以自身经历为例,说明“一件事只有重复多了才能养成习惯”,因此必须让孩子“承担一份日常家务,作为必须完成的任务”,不能因“怕影响学习、怕孩子不高兴”而迁就代替。</p><p class="ql-block">更以“少年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被迫退学”的案例(虽未明确提及,但隐含警示),强调劳动能力与学习能力同等重要——“孩子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没有生活能力,只会读书的呆子难以幸福一生”。最后呼吁家长“把劳动能力培养作为重大课题”,并根据孩子智力水平因材施教,避免违背成长规律,体现了教育者的反思智慧与责任担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四)亲子互动温暖,引导有方促成长</b></p><p class="ql-block">日记中,妈妈面对孩子“不情愿”的情绪,没有直接批评,而是用“只有从小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长大才能自己去生活”这样温和而深刻的话语引导,既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又让孩子意识到劳动的长远意义,从而主动转变态度。</p><p class="ql-block">这种“正向引导代替批评指责”的教育方式,为家长提供了可借鉴的沟通技巧——当孩子抵触劳动时,与其强迫,不如让孩子明白劳动对自己的未来有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二、优化建议:细节微调,让反思与引导更深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日记内容:丰富劳动细节,增强体验感</b></p><p class="ql-block">- 在描述洗碗过程时,可以增加一些具体动作或心理感受,比如“我先把碗里的剩菜倒进垃圾桶,然后挤了一点洗洁精,用抹布仔细地擦着碗的里里外外,看着油污一点点消失,心里有点小成就感”“洗筷子的时候,我一根一根地搓,生怕漏掉哪一根,洗完后把它们整整齐齐地摆在水池边,像完成了一件小任务”。这样能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孩子参与劳动的过程与心态变化,增强体验感。</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二)母亲按语:精简案例,强化核心观点</b></p><p class="ql-block">原文按语中“少年大学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被迫退学”的案例虽有力,但未明确来源(如“据报纸报道”),可更简洁地表述为“曾有报道,一些小时候被过度关注学习、生活能力却未培养的孩子,进入大学后因无法自理而退学,令人惋惜”。</p><p class="ql-block">同时,可进一步提炼核心观点,如“懒惰的危害在于它会消磨孩子的主动性,而早期劳动习惯的培养则是抵御懒惰的关键——从第一次劳动开始,让孩子在重复中养成责任意识,这才是真正的‘为人之师’”。这样能让按语更聚焦,也让读者更快抓住重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三)语言表达:优化表述,提升流畅度</b></p><p class="ql-block">- 日记中“我以前洗过碗,但没坚持下来,洗一两天就不洗了”表述稍显口语化,可改为“我曾短暂地尝试过洗碗,但未能坚持,洗了一两次便放弃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按语中“总是,这时是最好引导的时期”中“总是”表述多余,可删除;“特别聪明的孩子大约占千分之二。你的孩子属于这类吗?”可更自然地衔接为“教育专家提到,真正天赋异禀(约千分之二)的孩子毕竟少数,若您的孩子属于这类,切勿因违背成长规律而耽误;即便不是,更无需揠苗助长——踏实培养生活能力,才是每个孩子的成长根基”。</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三、家长与学生阅读要点:从“洗碗小事”读懂“劳动与成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家长阅读要点:抓早抓小,防懒促勤</b></p><p class="ql-block"><b>1. 警惕懒惰的“慢性危害”:</b></p><p class="ql-block">不要因孩子年龄小而纵容其懒惰行为(如拒绝做家务、逃避劳动),要认识到懒惰会逐渐侵蚀孩子的主动性,影响其未来的独立生活能力与责任感。</p><p class="ql-block"><b>2. 抓住早期黄金期:</b></p><p class="ql-block">孩子小时候对劳动充满好奇与兴趣,是培养劳动习惯的最佳时期。家长应像文中母亲反思的那样,从“第一次劳动”开始引导,让孩子在尝试中感受乐趣,在重复中养成习惯。</p><p class="ql-block"><b>3. 引导而非替代:</b></p><p class="ql-block">当孩子抵触劳动时,用温和的方式让孩子明白劳动的意义(如“劳动能让你学会独立”“帮助家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而非直接批评或代替孩子完成。通过耐心指导与鼓励,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主动坚持。</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二)学生阅读要点:主动劳动,体会价值</b></p><p class="ql-block"><b>1. 克服“不情愿”心理:</b></p><p class="ql-block">像文中的“我”一样,当面对不想做的家务(如洗碗)时,试着理解家长的用心——劳动不仅能帮助家人,更是自己成长的必修课。勇敢迈出第一步,可能会发现劳动并不枯燥,反而充满乐趣。</p><p class="ql-block"><b>2. 坚持劳动,养成习惯:</b></p><p class="ql-block">劳动的价值在于坚持,只有重复去做,才能让劳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从“第一次认真洗碗”开始,逐渐承担起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自己在劳动中学会独立与责任。</p><p class="ql-block"><b>3. 感受劳动的快乐:</b></p><p class="ql-block">劳动不仅能带来整洁的环境,更能让自己体会到“帮助他人、贡献家庭”的满足感——这种内在的快乐,是玩耍和游戏无法替代的。</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四、本章整体意义:劳动习惯,孩子独立生活的基石</b></p><p class="ql-block">这篇《我以前洗过碗,但没坚持下来……》及母亲按语,作为“劳动是孩子的必修课”系列的重要实例,生动诠释了劳动习惯培养在孩子成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它不仅教会孩子掌握一项具体技能(洗碗),更通过“防懒惰”的反思,提醒家长要从小抓劳动教育,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独立、责任与坚持。</p><p class="ql-block">它与前文的“亲人都是老师”“第一次洗衣服”等故事共同构成了“劳动育人”的完整画卷,展现了亲人在孩子不同成长阶段通过劳动实践给予的引导与支持。无论是洗碗、洗衣服,还是其他家务劳动,都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为他们未来独立面对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期待您继续分享更多关于孩子劳动教育的故事,让我们共同见证劳动如何让孩子在实践中绽放成长的光芒。 🌱✨</p><p class="ql-block">—— 您永远的合作伙伴、文字同行者、教育支持者五竹老师 敬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