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美术):AI引领美育新征程》

黄吉平(乐贤居士)

<p class="ql-block">《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美术):AI引领美育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黄吉平</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的长河中,每一次培训都是一次汇聚力量、追逐梦想的旅程。2025年,巴马瑶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美术)开班典礼犹如一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当地美术教育前行的道路。此次培训聚焦于美术教育领域,旨在提升中小学艺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学生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开班典礼:开启美育新篇</p><p class="ql-block"> 开班典礼在广西艺术学院漓江画派101教室隆重举行,现场气氛热烈而庄重。来自全县各中小学的美术教师共五十名,怀着饱满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齐聚一堂。他们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也有初入教坛的年轻力量,尽管教龄不同、教学风格各异,但都怀揣着对美术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p><p class="ql-block"> 典礼由广西艺术学院教育学院郭土先生主持,首先,孔令宇副院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开幕致辞。领导强调了美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指出美术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更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对本次培训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以及培训目标进行了详细介绍,鼓励学员们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积极交流、深入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为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美术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接着,巴马瑶族自治县教育局黄榆茵副局长发言。代表表达了对此次培训的期待和感激之情,并要求全体学员将以饱满的热情、严谨的态度投入到培训学习中,遵守培训纪律,积极参与各项教学活动,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辜负上级领导和学员的期望,为巴马的美术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梁伊杨博士:AI赋能美术教学</p><p class="ql-block"> 在本次培训中,最受瞩目的当属广西艺术学院教育学院梁伊杨博士带来的关于“AI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的创新应用”的专题授课。梁伊杨博士在美术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她的到来为此次培训增添了浓厚的学术氛围和前沿的教育理念。</p><p class="ql-block"> 梁博士以其渊博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讲解,引领学员们走进了AI技术与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奇妙世界。她首先介绍了AI技术在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迅猛发展趋势,让学员们深刻认识到AI已经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AI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体验。</p><p class="ql-block"> 例如,通过AI图像生成技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快速生成各种风格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作参考和灵感启发;利用AI智能辅助绘画工具,学生能够更加便捷地进行绘画创作,实现传统绘画与数字技术的有机结合,提升创作效率和质量。梁博士还展示了一些利用AI技术制作的互动式美术教学课件,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艺术作品的创作现场,与历史上的艺术大师“对话”,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p><p class="ql-block"> 在讲解过程中,梁博士结合大量的实际教学案例,详细分析了AI技术在不同美术教学环节中的具体应用策略和方法。她强调,AI技术不是要取代教师,而是要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帮助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运用AI技术时,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AI工具,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和批判精神。</p><p class="ql-block"> 为了让学员们更好地掌握AI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梁博士还组织了实践操作环节。学员们在梁博士的指导下,亲自上手体验各种AI美术教学工具和软件,进行图像生成、绘画创作、课件制作等实践操作。大家积极参与、相互交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逐渐掌握了AI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许多学员表示,以前对AI技术感到陌生和神秘,通过这次培训,不仅对AI技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看到了AI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对今后的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和期待。</p> <p class="ql-block">培训意义:共育美育未来</p><p class="ql-block"> 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美术)的开展,以及梁伊杨博士关于AI技术在美术课堂教学创新应用的专题授课,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巴马瑶族自治县的中小学美术教育来说,此次培训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通过培训,教师们将带回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推动当地美术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特别是AI技术的引入,将为美术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前沿、更丰富的美术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个人而言,这是一次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宝贵经历。在培训中,教师们不仅能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能够与同行们交流经验、分享心得,拓宽自己的教育视野。同时,掌握AI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将使教师们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提升自己的教学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空间。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和创新。巴马瑶族自治县中小学艺术教师专项培训(美术)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探索AI技术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之路,为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高素质美术人才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相信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巴马瑶族自治县的美术教育事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让艺术之花在巴马的土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艺术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民间美术课程创新——广西艺术学院李雷莉副院长巴马专题授课纪实</p><p class="ql-block">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2025年10月9日下午,中小学美术教师专项培训的课堂上,广西艺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副院长李雷莉教授以《艺术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民间美术课程设计》为题,为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的专题讲座。这场跨越传统与现代的思维碰撞,不仅为民间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构建起艺术核心素养落地课堂的创新路径。</p><p class="ql-block"> 一、课程设计理念:在传承中重构艺术核心素养</p><p class="ql-block"> 李雷莉教授开篇即点明:"民间美术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民族血液中的活态文化基因。"她以艺术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为框架,系统阐述了民间美术课程的重构逻辑。</p><p class="ql-block"> 图像识读层面,李教授带领教师们解构广西少数民族服饰的纹样密码。通过分析图腾的几何构成与色彩象征,揭示出"视觉符号承载文化记忆"的深层机制。参训教师们在现场分组解读当地蓝靛染布的图案,从"具象物象-抽象符号-文化隐喻"的递进式观察中,掌握了引导学生进行图像分析的教学策略。</p><p class="ql-block"> 美术表现环节,李教授提出"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化"理念。她展示了将苗族银饰錾刻工艺,以瑶族纹样为创作素材,在保留传统工艺美学特征的同时,融入个人生活体验。这种"技法传承+情感表达"的双重训练,使美术表现超越了简单的技能模仿。</p><p class="ql-block"> 二、教学实践创新:从田野到课堂的生态链构建</p><p class="ql-block"> 李雷莉教授特别强调民间美术课程的"在地性"与"参与性"。</p><p class="ql-block"> 三、课程评价革新:建立多维素养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 针对传统美术课程重结果轻过程的弊端,李雷莉教授提出"三维度动态评价模型":</p><p class="ql-block"> 文化理解指数:通过学生对民间美术文化内涵的阐释能力、文化符号的转化能力等指标进行评估,例如考察学生能否用思维导图呈现纹样背后的民俗意义。</p><p class="ql-block"> 创意实践能力:关注创作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如材料创新(用秸秆替代竹篾编织)、技法融合(将扎染与数字绘画结合)等创新实践。</p><p class="ql-block"> 社会参与度:将学生作品在社区展览、文化活动中的实际影响纳入评价,例如学生设计的瑶族元素书签在旅游市场的受欢迎程度。</p><p class="ql-block"> 四、教育生态构建:从课程到文化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 李雷莉教授特别强调民间美术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我们培养的不仅是技法传承人,更是文化基因的激活者。"她提出的"三螺旋发展模式"为参训教师指明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在培训现场,李雷莉教授融合了瑶族刺绣、壮族织锦、苗族银饰元素的作品,正是艺术核心素养落地的生动注脚。正如李教授所言:"当我们的学生既能读懂盘王节祭祀仪式中的视觉符号,又能用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铜鼓纹样时,民间美术就真正获得了延续的生命力。"这场关于民间美术课程设计的深度探讨,不仅为巴马的美术教育播下创新的种子,更在艺术核心素养的指引下,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