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76届知青中秋返乡记

笑口常开

<p class="ql-block">时光,是感情的记载。相识,是缘分的安排。珍惜,是因为人生不会重来。公元1976年8月31日,我们一群热血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来到了桂林最偏远的郊区大埠公社腊山大队塘梨村插队落户。那时的我们,肩扛行李,脚踩泥泞,心中却燃着理想的火光。我们是76年下放的,恰逢今年是国庆76周年,真是好巧啊。<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晃眼49年过去了,2025</span>年10月5日,国庆中秋期间,我们相约一起再次踏上这块曾挥洒过汗水与青春的热土,脚步轻了,心却沉了。</p> <p class="ql-block">远远地,那块蓝底白字的“塘梨村”路牌就立在村口,像一位老友静静等候。青山依旧,田野如画,水泥路笔直地伸进村子,电线轻巧地架在杆头,仿佛在低语着岁月的变迁。抬头望去,天蓝得清澈,风也温柔,仿佛这片土地从未改变,又仿佛一切都已不同。</p> <p class="ql-block">悠悠岁月,青山依然在,旧貌换新颜。我们走在这条熟悉又陌生的小路上,脚步慢了下来。路边的老屋还在,墙皮斑驳,曾经的贫瘠与闭塞,早已被一种踏实的安宁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我们当年住的土屋,墙是泥砖垒的,顶是破瓦盖的,冬天漏风,雨天滴水。如今那屋子空置在角落,门板半塌,杂草丛生,像一位被遗忘的老兵,默默守着往昔的时光。可就在这旧屋不远处,一排排新砖房拔地而起,白墙黑瓦,阳台宽敞,有的还贴着瓷砖,装着太阳能热水器——这是当年想都不敢想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村里人早已告别了茅草屋和煤油灯。如今家家通电,户户有水,不少人家还盖起了小洋楼,门前停着小轿车。最让我感慨的是那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地立在村道两旁。记得当年夜里出行,只能靠一盏昏黄的煤油马灯照亮脚下的路,如今这清亮的灯光,像是把月亮请到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正在新修的洋房,背景就是马鞍山。</p> <p class="ql-block">当年整个生产队唯一的“机动车”,就是一台手扶拖拉机,突突地响着,震得人耳朵发麻。如今,皮卡车、SUV、小轿车停在各家门前,车棚下还晾着洗好的衣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们站在村口,看着这些车,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哪还是当年那个闭塞的小山村?</p> <p class="ql-block">我们这群老知青,曾经以为自己是来“改变农村”的,可最终,是这片土地改变了我们。它教会我们吃苦,教会我们坚韧,也教会我们什么叫真情。如今再回来,不是为了怀旧,而是为了见证——见证一个村庄的蜕变,见证一个时代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塘梨村”的路牌前合影,背景青山如黛,蓝天如洗。知青爷爷奶奶们,调皮的争抢着扶着路牌,嘻笑的摆出各种pose留影。笑声在山间回荡,像极了当年我们在田埂上唱的歌。</p> <p class="ql-block">近50年来,农村真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不得不让我们这些当年的知青感慨万千。我们曾把青春留在这里,而今天,这片土地用它的繁荣与希望,给了我们最温暖的回应。山河无恙,岁月如歌,我们为这片土地骄傲,更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自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