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题”成为成长的台阶

王琳

<p class="ql-block">  教育就像种花,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种子,有的开花早,有的开花晚。我们能做的从不是拔苗助长,而是蹲下来,陪着他们慢慢扎根,静静等待属于他们的花期。毕竟,每一朵花绽放时的模样,都值得被耐心期待。</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孩子的数学思维,还需要从具象到抽象的过渡。比起让他们死记硬背,不如多给他们一点时间,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搭建桥梁。当孩子真正“懂”了背后的逻辑,解题就不再是硬闯难关,而是水到渠成的事。</p><p class="ql-block"> 五年级学“倍数与因数”时,作业本上的错题渐渐多了起来:有的学生把“因数”和“倍数”搞反,比如说“12是6的因数”;有的找“18的所有因数”时,漏了1或18,只写中间的数;还有的判断“一个数的倍数一定比因数大”时,错答“对”,忘了一个数的本身既是倍数也是因数。看着这些红叉,我没让学生单纯订正,而是办了一场“倍数与因数错题辨析会”。我把典型错题抄在黑板上,比如“判断:8是倍数,2是因数(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错在哪”。小胡第一个举手:“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说8是倍数,得说8是2的倍数,2是8的因数!”他的话让不少同学点头,之前答错的小王也补充:“就像不能说‘小明是朋友’,得说‘小明是我的朋友’一样!”接着,我让学生分组用“列举法”找“24的因数”,边找边说技巧。小张所在的小组总结出:“从1开始一对一对找,1和24,2和12,3和8,4和6,这样就不会漏了!”我趁机把他们的方法写在黑板上,让容易漏数的同学跟着练。之后,我让学生在错题本上设“错题小锦囊”栏,把易错点写成口诀。比如在“倍数与因数相互依存”的错题旁,小妍写:“倍数因数是兄弟,不能单独来站立;谁是谁的倍与因,说清关系才可以!”</p><p class="ql-block"> 原来,对待错题,指责和反复讲解,远不如让他们主动探究错误根源。让孩子们从“怕错”变成“会改”,当孩子从“犯错者”变成“分析者”,错题就不再是“绊脚石”,而是帮孩子理清概念的“钥匙”。只要引导他们找到错误根源,把模糊的关系变清晰,错题就能变成台阶,让他们在数论知识里走得更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