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脉忠魂承先祖,浙东烽火铸丰碑——记枫桥全堂杨文修后裔、浙江省原副省长杨思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浙江诸暨枫桥全堂这片浸润着忠孝仁义文化的土地上,杨氏家族世代以家国为重、气节立身。南宋先贤杨文修的忠孝精神,跨越时空,深深烙印在家族血脉之中。数百年后,这片土地孕育了一位风骨卓绝的子孙——杨思一。他承袭先祖忠义基因,在近代中国的动荡岁月里,以坚定信仰和无畏担当,从爱国学生成长为革命战士,最终成为人民公仆,用一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少年立志与思想启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1年,杨思一(原名杨云亭)出生于诸暨暨阳街道上杨村一个普通家庭。彼时中国正值清末民初的剧变,内忧外患,民生凋敝。受家族忠义文化熏陶,少年杨思一早早立下“读书救国”之志。19岁时,他考入湖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这所浙北新思想传播阵地,让他接触到进步理念,开始深入思考国家前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学期间,杨思一不仅学业优异,更积极投身学生运动。1924年,因出色的组织能力和爱国热情,他被推选为湖州学生联合会总理事,成为学生运动骨干,常带领同学街头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1925年师范毕业后,他怀揣“教育救国”理想,先后在诸暨草塔智胜小学、镇海崇正小学任教。期间接触马列主义著作后,他意识到单纯教育难以救中国,必须推翻旧制度,从此人生转向革命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投身革命与狱中淬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0年7月,杨思一在湖州县立一小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中共湖州县委宣传部长。然而革命道路充满荆棘,因国民党镇压,湖州县委遭破坏,他与党组织失联。但他信念不移,辗转上海继续在工人中秘密开展革命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杨思一在中共浦东区委恢复党籍,但同年因叛徒出卖被捕,囚禁于苏州陆军监狱长达五年。狱中,他受尽酷刑却坚贞不屈,以先祖气节自勉,秘密组织难友学习马列、坚持斗争,守护党的秘密。五年牢狱非但未摧毁其意志,反而让信仰愈发坚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抗日烽火中的砥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7年七七事变后,全民抗战爆发。杨思一经保释出狱,立即返回家乡诸暨投身救亡运动。他深入乡间宣传抗日,组织自卫队,号召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凝聚力量,他冒险赴沪寻找党组织,最终恢复党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38年2月,杨思一任中共诸暨县工委书记,5月升任县委书记,兼宁绍特委宣传部长。凭借对家乡的熟悉,他深入农村发动群众、发展党员,在恶劣环境中坚持“积极慎重”方针,稳步壮大党组织。至1940年,宁绍地区党员达2000人,党支部200余个,为抗日游击战争奠定组织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年,浙东粮荒严重,地主趁机囤粮抬价。杨思一领导嵊县“六·三”饥民斗争,组织数千饥民请愿,最终迫使当局开仓平粜。这场胜利既解民困,更彰显党的力量,群众纷纷向党靠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掀起反共高潮,宁绍形势恶化。杨思一临危受命改任绍属特派员,迅速制定应急方案,转移暴露干部,调整领导架构,保全了党组织力量。同年宁绍地区沦陷后,他立即召集党员群众组建抗日武装,在浙东敌后树起抗日旗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金萧铁血与根据地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2年6月,浙东军分会组建南进支队开辟会稽山根据地。7月中共浙东区委成立,杨思一任区党委委员、组织部长兼会稽工委(后地委)书记。他与支队长蔡群帆协同作战,采取游击战术,粉碎日伪多次“扫荡”,巩固了会稽山根据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3年11月,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争爆发。为牵制顽军,杨思一主动请缨,率百余人的中队进入日伪据点密布的金萧地区。行前,他在枫桥石峡口大庵机智脱险,指挥与会人员安全转移,展现了危急关头的沉着勇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入金萧,他化装侦察,发动群众,整合地方武装,组建金萧支队,任地委书记兼支队政委。面对装备简陋(仅3挺机枪、百余旧枪),他以先祖“宁死不降”气节激励战士:“我们守的是家国、护的是乡亲,这就是最硬的武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4年春,金萧支队首战突袭诸暨牌头日伪据点。杨思一亲定战术,利用夜雾分兵潜入,一小时歼敌40余人,缴获颇丰。此战令支队声名鹊起,群众争相传颂。此后,他率支队转战山林,以野果充饥、单衣御寒,在义乌山区被围时巧布疑阵成功突围。至抗战胜利,金萧支队发展至300余人,作战50余次,歼敌1200余人,巩固扩大了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根据地,创建路西根据地,成为浙东抗日“铁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5年2月,杨思一任浙东行署会稽地区特派员,推行减租减息、发展生产,贯彻“军民一体”理念,使根据地呈现勃勃生机,为抗战提供坚实支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五、解放征程与建设耕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发动内战。1945年9月,杨思一率浙东部队北撤,历任新四军一纵三旅政治部主任、华东野战军三师政委、先遣纵队一支队政委等职,参与指挥泰安、宿北、鲁南、莱芜等战役。在孟良崮战役期间(1947年5月),他任鲁中区党委副书记、军区副政委,主要负责地方支前和军区工作,为战役胜利提供重要后勤保障。1949年初,作为先遣纵队一支队政委,他与战友协同完成侦察、动员、策应渡江等任务,为解放合肥及安徽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49年5月杭州解放后,杨思一转任地方,先后担任杭州市委副书记、浙江省委组织部长兼省纪检委书记、省编制委员会主任、省政协副主席、省委常委、副省长等职。他坚持任人唯贤,夯实干部队伍;分管农业民政时,深入基层推动合作社建设,改善农村设施,始终廉洁奉公,深受爱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蒙冤昭雪与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7年12月,杨思一被错划为“右派”,蒙受不白之冤。同月20日,因积劳成疾与精神打击逝世,终年56岁。尽管遭遇不公,他至死未改对党的忠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终还清白。1979年6月9日,中共中央批准为其平反,恢复党籍与政治名誉;1983年11月,浙江省第七次党代会预备会议再次明确昭雪,全面肯定其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战友们追忆:金萧支队时期他是“定海神针”,解放后他淡泊名利,一心建设,“心里装的永远是老百姓的收成、干部队伍的风气”。他未获军衔、未赴朝鲜战场,却以另一种方式奉献终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杨思一的一生,如浙东群山般厚重——从青年学子到革命战士,从抗日将领到地方公仆,始终以“忠”立心、以“仁”待人、以“廉”修身。先祖杨文修的忠孝气节,在他身上化为对信仰的至死不渝;浙东烽火的淬炼,让他将“为人民服务”刻入生命历程。如今,枫桥全堂杨氏家谱中,他的事迹与先祖并列;浙江大地上,他推动的农业合作社、修缮的水利设施仍在默默诉说一位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赤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未留豪言壮语,却用56年人生书写了最动人的革命答卷——硝烟中的无畏、基层的耕耘、蒙冤时的坚守,诠释了真正的英雄活在人民记忆与精神火炬中。这火炬,将永远照亮诸暨枫桥的土地,指引后来者追寻“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初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