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自驾游:车轮碾过的千年风烟

逍遥猴

<p class="ql-block">九月中旬,我们一行三人在兰州会合后,租了一辆SUV越野车,便开启了沿着河西走廊的自驾之旅。河西走廊东起乌鞘岭,西至玉门关,全长1000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走廊。这条被大漠、雪山与长河切割出的狭长走廊,曾是中原王朝的臂掖,丝路商旅的咽喉,此刻正以残垣、烽燧与风声,向我们展开一卷褪色的绢帛。</p> <p class="ql-block">我们计划从兰州(金城)-凉州(武威)-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瓜州(晋昌)-沙州(敦煌)-玉门关的景点之间穿插往返而行。去眺望映入眼帘的沧桑烽燧,去凝视那一片片断壁残垣。<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路上与明长城伴行,近</span>距离去触摸千年的历史,无论是祁连山下的金戈铁马,还是春风不度的玉门关,都想体会在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节点。感受千年历史的沧桑,享受悠闲自驾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兰州附近的水墨丹霞</p><p class="ql-block">兰州水墨丹霞旅游景区距离兰州市区仅13公里,是国内距离省会城市最近的丹霞地貌群。景区以红山湾地貌为主,融合丹霞崖壁、孤峰、幽谷等地质奇观,形成于白垩纪至第三纪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距今约1.5亿年,被誉为“地质历史的天然记录本”。</p> <p class="ql-block">恢宏壮观的景区大门</p> <p class="ql-block">姐妹俩!</p> <p class="ql-block">天气不是特别好!</p> <p class="ql-block">坐一段驼拉板车!😀</p> <p class="ql-block">驼铃声声!😄</p> <p class="ql-block">与驼同行!</p> <p class="ql-block">一串馒头山!😀</p> <p class="ql-block">天色虽不明朗,层次依旧分明!</p> <p class="ql-block">背景如画!</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又叫凉州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城南50公里的张义镇灯山村。</p> <p class="ql-block">天梯山石窟创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时代都相继营建。天梯山山峰巍峨,陡峭峻拔,高入云霄,山有石阶,拾级而上,道路崎岖,形如悬梯,故称天梯山。山巅常年积雪,有凉州八景之“天梯积雪”的自然景观之名。</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虽为中国内地最早石窟艺术开创地,但正式开窟建寺的时间要从420年北凉灭西凉之时算起。而这已经是天梯山石窟开凿100年以后的事。从以上的时间点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石窟影响过程应当是:天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真正能够影响中原石窟风格的非天梯山石窟莫属。天梯山石窟不仅是我国开凿最早的石窟之一,也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被史学界誉为“石窟源头、石窟之祖”。</p><p class="ql-block">1958年,因修建黄羊河水库,经省政府报请文化部同意,将除大佛窟外的其他文物搬迁至省博物馆保存。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大佛窟面前是景色怡人的一片湖泊!</p> <p class="ql-block">侠女仗剑走天涯!😂</p> <p class="ql-block">车过乌鞘岭,祁连山的轮廓渐次清晰,凉州(今武威)的城楼已在望。这里是霍去病扬鞭处,也是鸠摩罗什译经地,更是“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凉州会盟,又称“凉州会谈”,凉州,今武威市,六朝古都、西北首府。雄踞于西北中心,西凉王府所在。为历朝历代西北之中心。公元1247年,蒙古宗王阔端代表蒙古汗廷与西藏萨迦派活佛萨迦·班智达在这块土地上成功举行了“凉州会盟”。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使西藏正式纳入祖国版图,成为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p><p class="ql-block">雷台汉墓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公元186-219年之间。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石、陶器等文物231件,古铜钱三千多枚。铜车马仪仗俑99匹。 其中以铜奔马艺术价值最高。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或称马超龙雀,呈发绿古铜色,马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17.5千克,马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矫健剽悍、无拘无束、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张口嘶鸣、右后足巧妙地轻踏在一只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飞鸟背上,既改变了传统天马的造型手法,又符合力学平衡原理,并赋予了奔马以旺盛的生命力,使其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大胆的想象和天才的雕塑手法,为世界留下了一件罕见的艺术品。铜奔马蕴含着极高的艺术、科学和历史价值并具天马文化内涵,并且铸造技巧精湛,堪称青铜艺术极品。</p><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是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的东汉青铜器,1983年10月,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定为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我们把车停在雷台汉墓前,一进大门,“马踏飞燕”的铜奔马雕像展现在我们面前,三足腾空,一足踏燕,连鬃毛的弧度都凝聚着汉代的雄风。</p> <p class="ql-block">甘肃特色美食——三炮台,与美食相伴,让味蕾与心灵同步舞动。</p><p class="ql-block">三炮台,这款独特的茶饮,配料丰富多样。甘肃临泽的小枣、福建的桂圆、新疆的葡萄干、岭南的荔枝干都是这茶饮醇香口感的来源。</p><p class="ql-block">三炮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盛唐时期,经过明清时期的传播,与西北地区的穆斯林饮茶习俗相结合,形成了这款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品。茶具制作玲珑小巧,由茶盖、茶碗、茶托三部分组成,宛如一个小小的艺术品,因此得名“三炮台”。</p> <p class="ql-block">萨尔塔大盘鸡!</p><p class="ql-block">清真餐馆不能饮酒,因此这道菜配与三炮台确为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文殊寺</p><p class="ql-block">甘肃肃南文殊寺石窟群 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藏族乡,始建于东晋明帝太宁时期,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该寺融合藏传佛教与汉传佛教,分为前山和后山两大区域,拥有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洞窟30余个,保存珍贵佛像500余身及壁画1200多平方米,素有“小西天”之称。寺内还修复了五百罗汉堂等景观,展现了多元宗教艺术。</p> <p class="ql-block">晒佛台!</p> <p class="ql-block">文殊寺庙群!</p> <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p><p class="ql-block">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一座墩台。长城第一墩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北距关城7.5公里,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p> <p class="ql-block">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关内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了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一天下第一雄关</p><p class="ql-block">嘉峪关被明政府正式称为“天下第一雄关”,这一称号在明代文献及现代权威资料中均有明确记载。其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接黑山悬壁长城,南连天下第一墩,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关隘。</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是明代长城西端起点,扼守河西走廊咽喉,是古丝绸之路重要交通要塞,历史上曾被称为“边陲锁钥”。其保存完好的关城、悬臂长城及第一墩,展现了明代军事防御体系的核心价值。</p> <p class="ql-block">站在嘉峪关城墙向西眺望,是一片苍茫的戈壁。六百年前,这里是驼队商旅的生死通道,也是将士戍边的血泪战场。</p><p class="ql-block">你可以想象:</p><p class="ql-block">一名西域商人牵着骆驼缓缓入关,筐中装满葡萄、玉石与胡琴;</p><p class="ql-block">一名年轻士兵在烽火台上点燃狼烟,身后是家乡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一场沙暴袭来,风声中混杂着箭矢的呼啸与战鼓的雷鸣。</p><p class="ql-block">今天,这些故事仍沉淀在砖石之间。用手触摸城墙的斑驳,仿佛能触到历史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嘉峪关外打坐冥想,思绪在历史长河中时空穿越!😀</p> <p class="ql-block">城门洞内斑驳的石板路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更凸显出历史年轮刻下的悲怆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令我们无比惊喜的是,在嘉峪关市内我们住宿酒店附近的一家清真餐馆可以饮酒,而且他家的手抓羊肉配泡萝卜巨好吃。泡萝卜吃完了又给上了一盘,让我们大快朵颐,吃了个大满足!😂😂</p> <p class="ql-block">驾车行驶在这一望无际的荒野上,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这里的时间走得很慢,又似乎从未停止——几百年前商队的驼印早已被风抚平,今天的沙暴却还在重复同样的轨迹;戈壁滩上的红柳枯死了,根须却依然抓着地下的水分,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悬泉置!</p><p class="ql-block">悬泉置是汉代丝绸之路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官方邮驿与接待机构遗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与瓜州县交界处的戈壁滩上,背靠三危山,因附近山崖悬空流出的泉水得名。</p> <p class="ql-block">作为邮驿机构,负责传递政令、军情及外交文书,同时是官方“招待所”,接待西域使团、官吏(如长罗侯常惠、乌孙公主等),并提供食宿补给。</p> <p class="ql-block">悬泉置始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年间(约前111年),延续使用至东汉安帝时期(约107年),后废弃于魏晋,唐代复称“悬泉驿”,宋代彻底荒废,历时约400年。</p> <p class="ql-block">相传汉武帝时,李广利将军西征返程途经此地,以剑劈石引泉解三军之渴,泉名“贰师泉”,后因泉水悬空而流改称“悬泉”,驿站由此得名。 悬泉置的发掘不仅揭示了汉代邮驿体系的严密性,更成为丝路文明交流的实证,被誉为“丝绸之路考古的伟大发现”。</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古称沙角山、神沙山,位于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城南5千米处,占地面积为76.82平方千米。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p> <p class="ql-block">排队半小时以上才能骑上骆驼!😅</p> <p class="ql-block">鸣沙山上现在铺有钢索木梯,让“进三步退两步”的上沙山过程不再那么艰难。但仍需要人们付出不小的体力!</p> <p class="ql-block">这亮丽的风景线只有在大西北辽阔的沙洲中,才显得是那么和谐和自然!😀😀</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沙漠中的一抹绿色,仿佛是上天赐给人间的一块瑰宝。那么独特,那么神奇!</p> <p class="ql-block">夜晚降临,灯光亮起,鸣沙山上莹光棒亮成一片,人们随着歌星一起哼唱,演唱会进入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因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其水质甘洌,清澄如镜,宛如沙海中一颗晶莹闪光的翡翠,镶嵌在沙山群峰之中,波微沙荡,水色悠悠,“月泉晓澈”也被誉为敦煌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月牙泉四周都是高耸的沙山,从而形成了环形山洼,当风进入泉区后会行成上升旋风,把泉四周大量流沙带上山顶,或抛向山峰的另一侧。因而,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月牙泉“绵历千古,沙不填之”的神奇。</p><p class="ql-block">鸣沙山和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当你身临其境,确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受。</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p><p class="ql-block">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p> <p class="ql-block">石窟壁画富丽多彩,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雄伟瑰丽。</p> <p class="ql-block">三层楼</p><p class="ql-block">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p> <p class="ql-block">九层楼</p><p class="ql-block">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35.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p><p class="ql-block">根据敦煌遗书《莫高窟记》记载,这尊大佛为唐代武周证圣元年(695年)由禅师灵隐和居士阴祖所建。是佛国三世中的“未来佛”弥勒佛,即释迦牟尼的“接班人”。大佛的制作方法为石胎泥塑,即在崖壁的石沙岩体上凿出佛像的大体形状,再用草泥垒塑、用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这尊大佛因多次重修,已非唐塑原貌,但仍不失雄伟壮观的气势。</p><p class="ql-block">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p> <p class="ql-block">车过敦煌,戈壁愈发辽阔,雅丹地貌在阳光下泛着青铜色。远远望见一座四方形土城,矗立在盐碱滩上,那就是小方盘城,传说中的玉门关。</p><p class="ql-block">从敦煌市开往玉门关只有95公里,开车却需要一个半小时,大部分路段限速60/小时公里!平坦的柏油路,路两侧是一望无际的荒野,连一棵小树都见不到,踩油门的脚脖子都酸了,真是无比郁闷!😒</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又称小方盘城,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重地,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之时,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祁连山西端疏勒河南岸戈壁。其随丝绸之路的兴盛而繁盛起来,曾经是西域商贾和中原人士络绎往来的必经之地。因为和田美玉自古从这里输入中原,所以被人称为玉门关!</p><p class="ql-block">望着玉门关,王之涣《凉洲词》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千古名句,霎间涌上心头!这两句写尽了戍边将士对故乡的眷恋——不是春风不肯度,是边地的苦寒与孤独,早已刻进戍卒的血脉筋骨中。</p> <p class="ql-block">“二女侠当关,凡夫莫开”!这就是当年入关的隘口!😀</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遗址是汉王朝设立在河西走廊地区西端最重要的关隘遗存,在地理区域上具有东西交通分界的标志地位。</p><p class="ql-block">玉门关的设立,始自西汉武帝时,距今已有2千多年的历史。秦汉以来,好战的匈奴对汉民族威胁很大。汉初,匈奴东败东胡,西逐大月氏,占据河西,并以河西为基地,屡犯汉境。汉王朝开始曾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希图换取暂时的安宁。汉武帝时,放弃了和亲政策,对匈奴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反击。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兵西征,沉重打击了匈奴右部。同年,汉设河西为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又增设张掖、敦煌两郡,同时建玉门关和阳关。从此,玉门关和阳关就成为西汉王朝设在河西走廊西部的重要关隘。</p> <p class="ql-block">汉长城是汉代河西地区军事防御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西汉王朝构建整个北方防御工程的历史缩影。虽经千百年来的风雨剥蚀,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敦煌境内的汉长城是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整的汉长城,极具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p> <p class="ql-block">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为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只存断垣残壁,但犹可见当年之气势。</p> <p class="ql-block">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河仓城坐北向南,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外城城墙已坍塌,残存仓城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9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面积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东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这不由得让人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叹服。</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是河西走廊的终点,至此,我们也该往回返了!</p><p class="ql-block">晚上从玉门关回到敦煌市,事先已提前联系好了一家能吃驼掌的饭店,于是直奔而去!</p><p class="ql-block">看!这道名菜就叫“雪山驼掌”!雪山是由鸡蛋清做成的,驼掌软糯可口非常好吃😋</p> <p class="ql-block">这道名菜叫“大漠雄鸡”!外焦里嫩,香酥四溢!好吃!好吃!😂😂</p> <p class="ql-block">沿着若隐若现的祁连山脉,脑海闪现的是岑参《碛中作》</p><p class="ql-block">“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p><p class="ql-block">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p><p class="ql-block">岑参此诗是赴安西(今新疆库车)途中,途经祁连山脉,写尽了河西走廊的荒漠景象。</p> <p class="ql-block">跨越祁连雕塑</p><p class="ql-block">位于酒泉瓜州红山坡戈壁滩,地处公路东侧,面向祁连山脉方向。呼应张骞出使西域、汉武帝开辟丝绸之路等历史,展现中华民族跨越祁连、开拓进取的精神。传递了不畏艰难、勇于探索未知的进取态度,同时体现人类对自然的超越与对未来的向往。</p><p class="ql-block">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董书兵设计创作,采用现代艺术手法与历史文化内涵相结合的方式完成。</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在跨越!😀</p> <p class="ql-block">《汉武雄风》是青年雕塑家张万兴以丝绸之路文明为背景创作的大型户外雕塑作品,属于“荒野艺术计划”系列之一。雕塑以西汉武帝刘彻为原型,通过艺术手法展现其开拓疆土、开辟丝绸之路的历史功绩,可以说,没有汉武帝就没有现在的西北三省。汉武雄风展现出了汉代强盛国力与民族自信力的象征。</p><p class="ql-block">雕塑坐落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的红山坡戈壁滩,地处河西走廊,周边还有《大地之子》《无界》等雕塑作品,共同构成戈壁艺术长廊。其选址呼应汉武帝设立“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的历史,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地标。</p> <p class="ql-block">与汉武大帝隔时空呼应!😀</p> <p class="ql-block">汉武大帝前姐妹连手!😂</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p><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是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戈壁滩上的大型户外雕塑,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董书兵于2016年创作完成。雕塑长15米、高4.3米、宽9米,采用红砂岩材质,通过三维扫描建模与分块3D雕刻技术制作,最终拼接成俯卧酣睡的婴孩形象,象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婴儿俯卧的姿态传递出宁静与脆弱感,粗犷的砂岩肌理与戈壁环境形成视觉呼应!婴儿蜷缩着,仿佛在倾听大地的心跳。旁边是汉长城遗址,断壁间长着骆驼刺,开着淡紫色的小花。</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子的设计灵感源自叙利亚战争中母亲保护孩子的故事,呼吁人们对和平、母爱及生态保护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遗址</p><p class="ql-block">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南的戈壁荒漠中,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中心,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代,历经魏晋、隋唐、西夏、元明等朝代,相沿历史达1700余年。</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是“瓜州古城”,之所以叫锁阳城是因为清代以后,废弃的城周围长满了锁阳,这种神奇的植物可是当地一宝,药用价值极高,不仅味美甘甜,还让这座古城有了如此独特而接地气的称呼。</p> <p class="ql-block">历经1700多年的锁阳城经历了西晋、隋、唐、西夏、元等朝代,每个时期都在此留下了独特的印记。它是丝绸之路咽喉要道的关键古城,地位极其重要。曾经这里车水马龙,商旅不绝,是河西走廊西端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军事战略要地。各国的商队带着奇珍异宝、丝绸茶叶从这里经过,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那是多么繁华热闹的景象啊!虽然历经了无数的战乱,在明王朝闭关后逐渐被废弃,但它留下的遗迹依然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内的塔尔寺遗址,出土了大量西夏时期的琉璃建筑构件、瓦当、陶质兽角等器物残件,显示了塔尔寺在古代是一座等级较高的寺院,也更加印证了西夏时期锁阳城作为河西走廊最西段的军事政治中心——西平监军司时期的繁荣。寺内的大塔以及多座小塔、塔群前方,曾经矗立着大型的殿堂遗址。每一件都仿若一个蕴含着历史奥秘的小小密码,正等待着人们去悉心解读、探索发现。</p> <p class="ql-block">站在此处,耳畔仿佛回荡起金戈铁马的激昂声响,那种历史的沧桑厚重感与大自然的雄浑壮美之感会同时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让你深刻体悟到人类在浩瀚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伟大。穿越历史长河,心中无限感慨,朝代更迭宛如沧海桑田;伫立在塔尔寺遗址前、思绪悠远,遥想玄奘西行途经此处,为当地官员和百姓讲经说法以及当年收徒石磐陀的动人场景。</p> <p class="ql-block">倘若你对历史文化满怀热忱,憧憬一场古丝绸之路探秘之旅,那么锁阳城遗址定是不二之选。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厚重的往昔,诉说着历史的风云变幻,它们静默无言,却又似在殷切召唤,期待着与你相逢,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你尽情领略河西走廊那雄浑独特、壮阔辽远的边塞风光,沉浸于一场永不落幕的历史文化盛宴。</p> <p class="ql-block">锁阳城遗址的价值绝非仅仅局限于其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考古发现。对于游客而言,这里虽不繁华,但却是一处能够让心灵深受震撼、得到洗礼净化的旅游胜地。当你伫立在这片一眼千里的土地上,眺望大漠孤烟之中傲然屹立、不倒的古城残垣断壁,远方是巍峨耸立的祁连雪山,而山的那一边则是古代吐蕃人生活的青海。一眼千年,刹那间,你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那脍炙人口的边塞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p> <p class="ql-block">返回途中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p> <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的滩羊肉,与内蒙、新疆的羊肉各有不同。途中饭馆吃到的手抓羊肉,太好吃了😋。从来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羊肉!</p> <p class="ql-block">到达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啦!</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景区以其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的特点,被称为天下奇观。红色、黄色、白色、绿色的条纹在这里交织融合,形成了壮观的波浪状山丘。阳光照射下,山丘仿佛披上了一层红色的轻纱,散发着迷人的光彩,色彩斑斓,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张掖七彩丹霞景区在众多景点中独树一帜。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之一、全球最美外景地之一,足以彰显其独特之处。</p> <p class="ql-block">七彩丹霞地貌发育于侏罗纪至第三纪的红色地层中,每一次的落笔都是大自然神奇画师心血的结晶,每一次的描绘都是描绘者灵感的闪现,阳光和山峰交织而成的光影则是艺术家点睛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看!这一片丹霞多漂亮!😀</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充满了张扬和奔放的阳刚之美,将西北旷野上最美丽的色彩渲染到了极致。正如当地人常说的“色若渥丹,灿如明霞”,在这里,万紫千红裹彩裙,层峦绽新颜,山水如画,令人心魄荡漾。</p> <p class="ql-block">我这条裤子与丹霞景色还挺相衬的!😄</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地形非常丰富多样。高高低低的山体因长期经受风和水的侵蚀而呈现出绵延起伏或险峰峭壁的景观。层理交错、岩壁陡峭、气势磅礴的景象,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奇异造型,如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色彩与造型的巧妙组合,展现了大自然无限的创造力。</p> <p class="ql-block">网红打卡地千万不要错过哟!😂</p> <p class="ql-block">张掖大佛寺是甘肃省张掖市的历史文化地标,集建筑、雕塑、壁画、文物于一体,被誉为“塞上名刹,佛国胜境”。</p><p class="ql-block">初名“迦叶如来寺”,明代敕名“宝觉寺”“弘仁寺”,因寺内巨型卧佛俗称“大佛寺”或“卧佛寺”。</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的大佛是亚洲最大室内卧佛:木胎泥塑释迦牟尼涅槃像,长34.5米,肩宽7.5米,中空结构,内含历代珍宝。</p><p class="ql-block">《永乐北藏》保存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佛经,含明英宗颁赐的6000余卷经书,部分为泥金书写。</p><p class="ql-block">壁画与砖雕:大佛殿内绘有《西游记》《山海经》题材壁画530平方米,殿门两侧嵌明代砖雕“祇园演法”与“西方圣境”。</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除了大雄宝殿外,寺庙内还有许多其他建筑,如藏经阁、土塔等。这些建筑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佛教建筑群。藏经阁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经典,是研究佛教文化的重要资料;土塔则是寺庙的标志性建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p> <p class="ql-block">前往著名的马蹄寺!</p> <p class="ql-block">秋日的河西走廊,风沙轻拂,山崖静默。行走于祁连山北麓,探访千年石窟群落——马蹄寺,恍若穿越时空,步入一段镌刻在岩壁上的佛教史诗。这里不仅有堪比悬空寺的惊险建筑奇观,更有天马踏石、三十三重天的神秘传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我们沿陡峭石阶缓步而上,只见红褐色岩壁间凿出层层洞窟,木构廊道凌空飞架,依势盘旋,如藤附岩。远望似楼阁悬空,近观则见梁柱嵌石,巧夺天工。这些建筑始于北凉,兴于明清,融合汉地佛寺与藏传佛教元素,见证了丝路文明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相传天马曾在此留迹,故名“马蹄寺”,而“三十三天”石窟更以七层九窟的垂直结构,象征佛教须弥山顶的忉利天界,其名出自《阿含经》:“三十三天住须弥巅”。</p> <p class="ql-block">马蹄殿!</p> <p class="ql-block">天马蹄印处!</p> <p class="ql-block">三十三天石窟入口处!</p> <p class="ql-block">洞内狭窄陡峭,仅容一人通过,而且上下只有这一条路,遇上游客多的时候,要拥堵半天。</p> <p class="ql-block">看!多么难爬!😂</p> <p class="ql-block">点上一盏佛灯,以示对佛的尊敬!</p> <p class="ql-block">看!这条早已废弃的路,当初是如何的险峻难攀!</p> <p class="ql-block">哇!土拨鼠!我们赶紧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馒头喂它。看它那憨态可掬的样子,真是太好玩啦!我们太幸运了!😂😂</p> <p class="ql-block">祁连山下好风光。</p> <p class="ql-block">风吹草低现牛羊!</p> <p class="ql-block">格萨尔王殿</p> <p class="ql-block">进入殿内两侧都是将军和王爷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通向剑劈石</p> <p class="ql-block">要不要试试?😀</p> <p class="ql-block">还真钻过去了!😂😂</p> <p class="ql-block">千佛洞,</p> <p class="ql-block">比三十三天石窟好爬多了。😄😄</p> <p class="ql-block">到扁都口啦!😀</p> <p class="ql-block">扁都口海拔3500多米,南通祁连县峨堡镇,北达甘肃民乐炒面庄,地势险要,山势峻峨,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商旅通行的重要通道之一。.</p> <p class="ql-block">好长时间没开车了,我也享受享受开车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这里海拔有点高,耳朵👂嗡嗡的!</p> <p class="ql-block">到门源啦!</p> <p class="ql-block">门源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在海北藏族自治州东部,东北与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肃省肃南、山丹县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县,西与本州祁连、海晏县毗邻。</p> <p class="ql-block">照壁山顶上一棵通红的大树,喜庆祥和,美轮美奂!😂</p> <p class="ql-block">远处的雪山清晰可见!</p> <p class="ql-block">到达平安驿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平安驿隶属于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平</span>安驿自古为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驿站,历史可追溯至汉朝,曾名安夷县、宗哥城、平戎驿等,清代改称平安驿。这里曾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军事与商贸地位显著,承载了2000多年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一看就是典型的藏羌式建筑,风格独特!</p> <p class="ql-block">此塔名为“诚信塔”,人无诚信不立,事无诚信不成!</p><p class="ql-block">可巧的是,中国这一流传几千年下来的传统美德竟然在一小时后在我们面前得到了完美的验证!😅</p> <p class="ql-block">又与骆驼🐫合了一张影!😀</p> <p class="ql-block">发生了一件意外又惊喜的事</p><p class="ql-block">平安驿门前有一口平安钟,离开前我们也去撞了几下钟,祈求平安!拍完照片就进了停车场,上车里休息去了。休息了三十分钟,准备要开车上路了,夫人找她的手机,怎么也找不到。于是赶紧用我的手机拔打,手机接通了“我捡到了你的手机,你在哪里?”。急忙下车,不远处两个小伙子向我们招手。原来这两个小伙子在平安钟下拣到了手机,想交给管理处的人,因为是中午休息时间,没人接待。结果这两小伙子硬是在停车场没走,想着等丢手机的人打电话过来。唉呀!真是太让人感动了,还是好心人多呀!</p><p class="ql-block">这两个小伙子一个姓赵,一个姓强,都是海东市本地人。本来我想拿点钱感谢人家,又怕人家不要,反而不好。于是千恩万谢地说了好多话,又互相加了微信,才算罢了!</p><p class="ql-block">在车上,夫人心有余悸地反复说着“大西北民风纯朴,人真是太善良,太好了!我们今天遇到有诚信的人啦!真是太幸运啦”!</p><p class="ql-block">后来回到酒店查看照片,清晰地看到平安钟旁边地上的手机,还是我们太粗心了,看也没看就走了!还是得谢谢好心人!感恩!感恩!😄😄</p> <p class="ql-block">到瞿昙寺啦!</p><p class="ql-block">瞿昙寺是位于中国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由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创建,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瞿昙寺”,寺院背靠罗汉山,面朝瞿昙河,是中国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宏大的明代官式建筑群,素有“高原小故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的壁画、砖石雕刻、木作艺术堪称艺术三绝,其中尤以几座主殿内的沥粉贴金壁画为最,规模之宏大在国内同类壁画中较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瞿昙寺自建成以来,历经明代七位皇帝敕赐,曾是明代西宁地区政教合一行政权力机构,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建国后的特殊年代曾被军队征用为屯粮仓库才免于毁坏,是青藏高原上名副其实的国家级艺术宝库,其承载的建筑、雕塑、绘画艺术和珍贵文物,是青藏高原佛教中国化、汉藏友好关系最鲜活的历史实证。</p> <p class="ql-block">瞿昙殿悬挂着朱元璋敕赐的“瞿昙寺”三个字的匾额,字体端正霸气,三个大字全部以黄金金片一片片堆贴而成,是镇寺之宝。</p> <p class="ql-block">隆国殿上方高悬的“隆国殿”牌匾,为宣德皇帝御笔亲赐。殿内除国内最大的沥粉贴金壁画外,还有永乐皇帝御前太监孟继、陈亨、尚义、袁琦4人立的“皇帝万万岁”牌匾,字体为鎏金,牌匾材质为明代金丝楠木,其历史和文物价值无可估量。此外,隆国殿内还保存着明代珍贵文物——象背云鼓,也是石雕的代表作,目前是海东市文化旅游标志。</p> <p class="ql-block">壁画廊:72间回廊内绘有400平方米明代佛教壁画,内容为佛本生故事,色彩鲜艳,融合汉藏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前往炳灵寺途中的雪山!</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石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始建于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炳灵寺山门!</p> <p class="ql-block">好漂亮的一幅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夫妻石!</p> <p class="ql-block">此地是“丝绸之路”陇西段的交通要道,它是取道青海到达流沙,中亚西域通往西亚的必经之地。故有“丝绸之路”右南线“临津古渡”之称。</p> <p class="ql-block">大佛为弥勒佛,高28米,石胎泥塑,建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原有七层楼阁覆护,后坍毁于兵火。</p> <p class="ql-block">从桥上走到河对岸,再看对面的大佛更加安稳祥和,不愧为炳灵寺瑰宝!</p> <p class="ql-block">这个好像雕刻的是一对男女,栩栩如生,精美无比!</p> <p class="ql-block">这个好像是四面佛,五层八臂,没有搞清楚讲的是什么意思!😅</p> <p class="ql-block">换个角度来看夫妻石,竟然另有一番意境!</p> <p class="ql-block">点赞👍石!</p> <p class="ql-block">坐在游艇观看,朦朦胧胧中的山水更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卷,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像是弥勒佛坐在山头!😀</p> <p class="ql-block">据说这叫九龙和谐,我怎么也看不出来!😅</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山!😃</p> <p class="ql-block">从炳灵寺出来,驱车三个半小时抵达了拥堵无比的兰州!</p><p class="ql-block">这个是当晚我们在一家饭馆吃的一品什锦锅,猜猜多少钱?78元!😄😄</p><p class="ql-block">第二天两个目标,一是还车,二是去省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兰州省博物馆镇馆三宝第一名,“马踏飞燕”!</p><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马踏飞燕”的真品啦!😄</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第二名,彩陶女神!</p><p class="ql-block">专家们给它起的学名有点拗口“人头形器口彩陶瓶”,而百姓们习惯称它为大地湾彩陶女神。彩陶瓶的造型太独特了,主体部分像个瓶子,可又没有盖子,四周也没有提耳,只是在顶部有一个人头像,前额整齐下垂的短发像极了啤酒瓶盖子上的一圈小皱褶,眼睛、嘴巴被雕刻成空洞,两个鼻孔与两耳各有一小孔。</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第三名,“驿使图”砖画!</p><p class="ql-block">这幅绘制在墓砖上的驿使图,出土于嘉峪关市魏晋5号墓,长35厘米,宽17厘米,属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驿使图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河西走廊地区,驿使驰送文书的情景,画面中的信使,头戴黑帻,着皂缘领袖中衣,左手持棨传文书,跃马疾驰,驿马四蹄腾空,马身施以朱红色圆点,奔驰在道路上。</p> <p class="ql-block">省博物馆收藏的几乎都是精品!这个也比较罕见,太精美了!</p> <p class="ql-block">这个精美的头像,像是少数民族的,特征比较明显!</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兰州省博物馆,又美美地吃了一顿正宗三细的兰州牛肉面!就准备上火车返京啦!😀</p><p class="ql-block">兰州、凉州、甘州、肃州、瓜州、沙州,州州相连。</p><p class="ql-block">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晋昌、敦煌,城城相守。</p><p class="ql-block">当我们站在玉门关遗址上向西眺望,想像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那西北大漠的雄浑与孤寂。</p><p class="ql-block">“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一千古名句,把大西北的辽阔与荒寒,戍边者的满腔思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止。</p><p class="ql-block">沿着河西走廊和丝绸之路的自驾往返之行,让我们亲眼看到了明长城乃至汉长城的残垣断壁,仿佛向我们诉说着当年将士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壮与苍凉!</p><p class="ql-block">这一路,我们追着霍去病的马蹄,听着玄奘的梵音,摸过明长城的砖。</p><p class="ql-block">河西走廊从不是冰冷的遗迹,它是活着的。那些烽燧、城墙、雕塑,都在等后人来读;而我们,何其有幸,能在车轮上与千年相遇,又能在笑声里,把当下酿成最浓的酒。</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摇下车窗,让风灌进来,吹乱了头发,也吹走了千年的沧桑…</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