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及人文底蕴闻名于世。9月,随团匆匆一日游,15000余步上上下下的山路,在云雾聚散间,遥望“莲花”“天都”二峰,欣赏奇松、石刻与“飞来石”“仙人指路”等怪石,最终登上“光明顶”。虽只是浮光掠影,却已足够印证徐霞客那句“唯有身临其境界,方知自然造化绝”。 </p><p class="ql-block"> 除了险峻秀丽的峰林地貌、侧立千仞的巨石以及仙袂飘舞的云雾,还有仿佛是造物主随意捏出、随手放置的各种极富想象力的石块,带给我最深感动与震撼的,就是那些从花岗岩缝隙中挣扎而出的强悍生命——黄山松。</p><p class="ql-block"> 最高寿的千年“迎客松”俨然黄山松的代言,它破石而生,树冠平整如削,横枝如臂,欢迎着每一位客人。其实,游走于黄山,不论行至何处,抬眼皆可见松,或年迈或年少,或虬曲盘踞于绝壁,或亭亭玉立于幽谷,遍布峰林沟壑的它们,一年四季,以其独有的青翠点缀着苍石,为山峦注入呼吸。黄山因为它景更美、山更活,风因它有了灵魂,云因它有了姿态,而雨则因之有了音律,石因之顿生灵气。凝视它们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的身姿,耳听得导游的解说——黄山松因为特殊的生长环境,根系无法深扎,为生存,它们只能“以石为母”横向穿缝,根系与真菌共生形成菌根,吸收岩石中稀缺的养分。树干则在风雨的历练中变得虬劲和富于弹性,而枝叶出于对阳光的渴求,尽量向远方伸展——我想象着它们在悠长岁月里根脉紧咬岩隙,抵抗风霜雪雨的撕扯与摧折的景象,不禁感动与敬佩它们根植于内心的刚强、坚韧、进取、自强、自信、豁达以及不断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智慧,感慨生命与光阴的磅礴力量。忆及那些一路行来所见的或大或小的青松,或许,正是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化作了一种基因,潜入骨髓,形成了非凡的性格与精神,方不断繁衍、壮大了黄山松这一族群。</p><p class="ql-block"> 黄山松,不禁让我想到了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也想到了自己。此次是我二上黄山,时隔九年,山还是那座山,松也还是那松,然而看在我眼里、映在我心里已有了不一样的况味。或因年岁与见识的见长,更或因这九年的经历。</p><p class="ql-block"> 九年光阴,于人生不过一瞬,却足以让平坦处生波澜,又将惊涛抚作浅滩。回首过往,好似此次登山,拄着登山杖努力攀登于山道,心身随着对山道攀登的适应,步伐渐稳、喘息渐匀、意志更坚。站在每个驿站回望,崎岖的来路已不过是一段时隐时现的石径,当初心生惧意、令人踌躇的征程,已在瞄定下一个目标的一往直前中不知不觉成为了过去,成了被甩在身后的风景,再回首,已云淡风轻。待到登顶“光明顶”,感叹着天地的浩荡与博大,内心不由升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蓦然醒悟:人生诸事,大抵如此。</p><p class="ql-block"> 走笔至此,音响里飘来王菲轻吟浅唱的《世界赠予我的》,不禁莞尔,世间总有些不可思议的巧合,或许这便是世界予我的馈赠。赠我明眸以观天地,赠我敏心以感山水,赠我平凡日子里的跌撞与绽放,亦赠我人生路途的美好与苦难。它们交织着、汇聚着,成全我丰盈的生命体验,淬炼我的筋骨心魂,缓缓地沉淀为生命的厚度,深深镌刻进每一寸光阴。</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静一静,问自己;莫打听,踏歌行,苦乐由心,结果随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