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十月四日,我和同事一家早早就开车出发,目的地是雁门关。一路上高速,经朔州,到忻州,将近十点,来到了雁门关脚下。因为里边停车场车没地方停车,堵车了,没办法,我们下来步行,看着一路的风景。四面环山,路一边的山崖一层层的,陡峭直立,另一边悬崖边用水泥打的厚厚高高的护栏墙,只有上山的这一条路,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后来车子慢慢向前,只好把车子停在了下边的小停车场,我们步行向雁门关走上去。走了大约两公里吧,终于看到了矗立在前面的写着“雁门关"的高高的标志,我跑着上了平台,仔细地看着“雁门关”三个大字,心里喊着:雁门关,我们来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了接送车,我们终于站在了雁门关的城楼下。抬头望去,青灰色的城墙像一条沉默的巨龙,盘踞在两山之间的隘口,雄伟壮观,内心深处被震撼了。我不禁感慨着,砖缝里嵌着的是数不清的日月风霜啊。城门对面最高处是雄浑有力的“雁门关”三个大字,有AAAAA景区的标志。下面高大的红褐色石墙上雕刻着雁门关的历史和有关的历史人物,配有简单的介绍。城门一边是杨家以杨业为首众多儿郎和杨门女将的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进了城门拾级而上,中秋时登雁门关,风里总像裹着什么。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脚下的石阶特别是石板都被磨得水溜光滑,却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搏上,多少故事都被这风揉进城墙的砖缝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着胆子上了明月楼,再不敢上上边了。手扒着厚厚的城墙垛口极目四望,远处重峦叠嶂,树木由下到上,一层层的绿,辽阔苍茫。想起了毛主席的一句词: 雄关漫道真如铁!在游客们敲得震天的战鼓声中,手摸在光滑的石砖上,指尖触到的冰凉里,思绪飞到了怀仁市金沙滩那里最惨烈的古战场,血战金沙滩杨家儿郎抛头颅洒热血的铁骨铮铮血洒疆场,有着杨家将“七子去六子还”的悲壮!那时候,雁门关的烽火台上,该夜夜燃着狼烟吧?再后,杨六郎镇守以雁门关为首的三关(雁门关,偏头关,宁武关,)佘太君带着杨门女将在此戍边的故事,有 晋剧《辕门斩子》《四郎探母》《穆桂英挂帅》等等,杨家将满门忠烈保家卫国英勇壮举的故事,至今还在生生不息地传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了明月楼,到处上上下下的,走着看着。古代的兵器,厚厚的城砖……,无不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这关隘自战国时便立于此,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抵御匈奴,卫青、霍去病出塞远征,王昭君怀抱琵琶从此北去……,那些在书本里的名字,忽然都化作了城墙上猎猎作响的旌旗,在风中诉说着历史的篇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山时,西斜的太阳照进城门洞,照在了游客身上。孩子们的笑闹声和游客们的议论感慨声,与古关的苍凉形成奇妙的呼应。风还在呜呜地吹,像是在重复那些久远的故事。忽然明白,雁门关的雄奇,不仅在它的高墙厚垒,高墙厚垒见证了历史的刀光剑影。更在这些故事里——有将军的热血,有使者的坚韧,有女子金戈铁马的英姿飒爽,更有每个平凡士兵对家园的守护。这些故事,才是雁门关真正的筋骨,让它在岁月里站成了永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道雄关,早已不再是军事要塞,却以它独有的方式,把千年的故事刻进每一块砖石,是一部被时光浸透的史诗,每一道裂痕里都藏着比故事更沉的重量。如今,烽火台不再燃起狼烟,箭楼里也再无戍卒的守望。但当风穿过城墙,我们仍能听见一种声音,那是为家国倾尽心力的人共同写下的誓言。让每个踏足此地的人,都能读懂什么是“家国”,什么是“苍桑”。给每个到访者启示:真正的坚固,从不在砖石,而在人心深处那份对美好的坚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