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走进这座古意盎然的院落,门楣上“洛阳民俗博物馆”几个大字静静悬挂,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低语着千年的故事。脚下的石板路泛着岁月的光泽,行人三三两两走过,有人驻足拍照,有人默默凝望。我放慢脚步,像是怕惊扰了这方天地里沉睡的时光。这里没有喧嚣,只有砖石与木梁间流淌的静谧,让人一踏进来,心就沉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步入博物馆的第一个大厅,一块黑底金书的牌匾赫然入目:“洛阳古多士,风俗犹尔雅”,那字迹遒劲有力,一笔一划都透着文人的风骨。落款竟是我的精神导师苏轼所写。我不由停下脚步,细细品味这句诗一般的题词——洛阳的风雅,从来不只是书斋里的吟咏,它藏在市井烟火中,也在百姓的日常里。古时士人以诗礼传家,而今这气息仍在这座城市血脉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深处,一面深色展板前围了些许观众。上面写着“清代封典制度”,条分缕析地列出文官、武官的品级与爵位。我站在那儿看了一会儿,忽然觉得这些冰冷的等级背后,其实是一代代人对秩序与尊严的追求。官制如网,织就的是社会的骨架,而真正让这张网有温度的,是那些恪守家训、修身齐家的普通人。</p>  <p class="ql-block">另一面墙上,一幅科举流程图清晰地勾勒出从童试到殿试的漫长之路。箭头牵引着目光,仿佛能看见古时少年挑灯夜读的身影。他们为了一纸功名,十年寒窗,一步一叩首地走向庙堂。这不仅是考试的阶梯,更是一条精神的修行之路——由家而国,由学而仕,由己而天下。</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家风家训专题展”的木质牌匾低垂在入口上方,像一位长者温和地迎接着来客。两位参观者正站在展板前低声交谈,神情专注。我也随之静下心来,开始阅读那些泛黄家书中的箴言。原来,所谓家风,并非高悬于厅堂的训诫,而是母亲的一句叮咛,父亲的一个眼神,是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p>  <p class="ql-block">一座仿古门楼静静立着,门楣上写着“立家规 传家训 树家风”,红灯笼映着灰墙红窗,门口坐着一位老人,手里拿着扇子,目光温和。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了无数个这样的院落,在洛阳的街巷深处,家规如雨,润物无声;家训如灯,照亮前行的路。</p>  <p class="ql-block">一面展板梳理着家风文化的脉络:从先秦萌芽,到汉唐成形,明清鼎盛。我看着那些简练的文字,心中竟浮现出一幅画卷——孩童跪听父训,族长在祠堂宣读家法,女子在灯下绣着“勤俭持家”的匾额。这些习俗或许已远去,但它们沉淀下来的伦理与温情,依然在我们言语举止间悄然流露。</p>  <p class="ql-block">一块金色牌匾写着“立德修身  行而不辍”,下方引着《礼记》的句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字,是中国人心中最深的信念。一个人的品格,不只是自己的事,它牵连着家庭的兴衰,也关乎社会的清浊。站在这块匾前,我忽然明白,所谓传统,不是要我们回到过去,而是提醒我们:走得再远,也不能忘了从哪里出发。</p>  <p class="ql-block">“修齐堂”三个字挂在墙上,古朴沉静。旁边一幅插画描绘三位古人围坐论道,桌上摊着书卷。这名字取自“修身齐家”,曾是多少家族厅堂的命名来源。如今虽不见堂前子孙列坐,但那份对德行的敬重,仍在这方空间里回荡。</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画像挂在一侧,他身着官服,眉宇间透着旷达与沉静。旁边文字讲他因诗获罪,被贬黄州,却在东坡开荒种地,自号“东坡居士”。他爱竹,因竹有节;他写诗,因心不屈。这样的人,正是家风最好的注脚——无论境遇如何,不失本心。我再一次在这里见证了苏轼的灵魂不朽,无处不在。</p>  <p class="ql-block">“慈爱”二字刻在黑底牌匾上,红字如血,厚重而温暖。下面写着孟子的话:“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这不只是哲理,更是无数母亲在灶台前、父亲在田埂上用一生践行的准则。慈,是柔软的力量;爱,是无声的守护。</p>  <p class="ql-block">“身正”二字立于山水背景之中,配着《论语》那句:“其身正,不令而行。”画中人或立或坐,皆姿态端方。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祖母总说:“人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原来,那不是拘束,而是一种对自我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信义可风”四字悬于深木之上,金光熠熠。旁边写着:“有所诺,纤毫必偿;有所期,时刻不易。”如今我们常谈诚信,可在这几个字面前,才知它曾是多么庄重的承诺。它不是契约上的条款,而是邻里间的一句“你放心”,是朋友间的一声“我答应你”。</p>  <p class="ql-block">“敦睦齐家 细雨润物”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下面的文字讲家庭和睦、尊师重教。我想起小时候,逢年过节,全族人聚在老屋祭祖,长辈讲家史,孩子听训诫。那种凝聚力,不是靠命令,而是靠一点一滴的情感积累。</p>  <p class="ql-block">吕氏家族的展板前,我驻足良久。明初科举成名,世代以孝悌传家。画像上的族人面容庄重,仿佛仍在守护着那份家风。一个家族能绵延数百年,靠的不是财富,而是代代相传的价值观。</p>  <p class="ql-block">“画荻杼楼”四字牌匾下,讲述的是孟母的故事。她以荻草为笔,教子读书,那份坚韧与远见,至今令人动容。母亲的教育,往往不在学堂,而在日常的一言一行中。</p>  <p class="ql-block">“睦邻友善”四字厚重沉稳,下面的文字说:“亲仁之次在睦邻。”邻里之间,低头不见抬头见,一句问候,一次援手,都是家风的延伸。一个家的温度,也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门外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块展板写着“家国天下 笃行为公”,金黑相衬,庄重肃穆。我站在那儿,久久未动。从一家一户的规矩,到一城一国的担当,这条线从未断裂。我们今天走进博物馆,不只是为了怀旧,更是为了找回那些不该丢失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出口处一幅宣传画静静悬挂,“家风家训”四字居中,“爱国奉献”“爱岗敬业”等词以延伸其内涵。画中一家人在田间劳作,背景是青山绿水。我忽然觉得,所谓传统,从来不是尘封的古物,它是活在我们日常里的呼吸与心跳。走出大门,阳光正好,我仿佛带着一份沉静的力量,重新走向生活。</p>  <p class="ql-block">以党风带家风,红色家风从领袖到先驱无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优良家风是文明传承之命脉,从我做起,从我们家做起,一定能托举起国家美好之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