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p><p class="ql-block"> “活人感”是2025年流行的网络词语,指个人展现出真实、自然、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活状态。有人认为,追求“活人感”,能突破刻意修饰,回归人性本真状态;也有人认为,刻意追求“活人感”,可能带来过度的松弛和负面情绪的发酵。</p><p class="ql-block">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p><p class="ql-block">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2025年的网络浪潮中,“活人感”一词如一颗璀璨的新星,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它代表着真实、自然、鲜活且富有生命力的生活状态,宛如一股清泉,流淌在人们渴望本真的心田。然而,对于追求“活人感”,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视其为突破刻意修饰、回归人性本真的通途;也有人担忧它会引发过度的松弛和负面情绪的发酵。在我看来,我们应理性追寻“活人感”,把握其精髓,让生命绽放本真光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追寻“活人感”,回归人性本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人们常常陷入刻意修饰的漩涡。朋友圈里的照片经过精心滤镜处理,生活中的点滴被粉饰成完美的模样。我们在虚拟的世界中塑造着一个又一个“理想自我”,却渐渐迷失了真实的自己。而“活人感”的出现,犹如一道划破夜空的闪电,为我们指明了回归本真的方向。陶渊明便是拥有“活人感”的典范。他身处东晋那个黑暗、腐朽的官场,却没有被功名利禄所迷惑,没有刻意去迎合世俗的眼光。他毅然决然地辞去官职,回归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在他的诗作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真实、自然、鲜活的灵魂,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活人感”的真谛,那就是遵循内心的声音,做真实的自己。这种本真的生活状态,让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后人感受到了生命的纯粹与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理性看待,避免过度松弛与负面情绪发酵。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地追求“活人感”。刻意去追求一种所谓的“真实”,可能会陷入过度松弛的泥沼。有些人认为,展现“活人感”就是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不管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人空间,都随心所欲地发泄。这种行为看似真实,实则是一种缺乏修养和自律的表现。它不仅会影响到他人,也会让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同时,过度追求“活人感”还可能导致负面情绪的发酵。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如果总是毫无保留地将这些负面情绪展现出来,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让自己陷入更深的痛苦之中。比如,一些人在网络上肆意宣泄自己的不满和愤怒,传播负面信息,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也会让自己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消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把握平衡,让“活人感”绽放光彩。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追求“活人感”呢?关键在于把握平衡。我们要在真实与修养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支点,既不刻意掩饰自己的情感,也不毫无节制地发泄。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绪时,我们要考虑到场合和对象,做到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与家人坦诚相待,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在工作中,我们则需要保持一定的专业和自律,以积极的态度面对挑战,用理性的思维解决问题。在社会交往中,我们要尊重他人,传递正能量,让“活人感”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而不是阻碍。“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们以理性的态度追寻“活人感”,在真实与修养的平衡中,回归人性本真,让生命之水清澈流淌,绽放出最本真、最绚烂的光彩。如此,我们方能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与美好。</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