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半月里

融信

<p class="ql-block">  半月里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2014年被授予“畲族历史文化名村”。有近3百年历史的龙溪宫、雷世儒大厝、雷位进故居、雷志茂故居、秀才院、雷氏宗祠(均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龙溪宫的附属保护单位)。走进半月里,第一眼便撞见那方庄严的“AAAA国家级旅游景区”标志,在晨光中熠熠生辉。金色的徽章与绿意盎然的灌木相映成趣,仿佛在低声诉说这个村落的不凡身份。信息牌上寥寥数语,却勾勒出一段厚重的历史轮廓,让人还未深入,心已悄然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  村庄有如她的名字一般美好又富有诗意,“半月里”山环水绕,钟灵毓秀,原叫“半路里”,后于清朝雍正年间半月里先祖雷志茂根据村部地形犹如半月形,改称“半月里”。穿过一座飞檐翘角的中式牌坊,红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像在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斑驳的光影里,几位游客缓步前行,仿佛走进了一幅缓缓展开的山水长卷。这里没有喧嚣,只有檐角挑起的一线蓝天,和那份藏在岁月里的从容。</p> <p class="ql-block">  一条红布装饰的阶梯蜿蜒向上,像是通往记忆深处的小径。两旁的木质指示牌上,卡通人物笑盈盈地指向不同的方向,为古朴的村落添了几分童趣。树影婆娑,风过处,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故事。一座小桥横跨溪流,石砌的护栏上留着风雨的痕迹。桥下流水清澈,映着蓝天白云,也映着两岸的绿意。远处几栋老屋错落有致,与山色融为一体,仿佛它们本就是从这片土地里生长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转角处,一个身着传统服饰的卡通立牌静静伫立,身旁的圆形装饰上绘着红花与文字,像是某种古老的图腾。树影间飘动的红布条随风轻舞,仿佛在提醒来者:这里不只是风景,更是文化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  沿着小溪缓行,水声潺潺,如琴音轻抚耳畔。石砌的河岸被岁月磨得光滑,几盏古朴的路灯静静守候,映着岸边绿树的倒影。远处山峦起伏,云朵悠然飘过,几位行人慢悠悠地走在小路上,仿佛时间也在这里放慢了脚步。村内山青水秀、林壑幽深、山石多姿、人文景观独特。一座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居,一处处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古韵尤存、气势非凡,古老的寨门、瞭望塔气势恢宏,至今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村内层层建筑依山而建,一座青砖青瓦的畲族古民居,一处处明清古建筑,雕梁画栋、古韵犹存、气势非凡至今保存完好。山上还有几棵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老榕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十分好看。2015年11月27日由福建电影制片厂开拍国内首部畲族题材院线电影《梦归山哈》,2023年4月28日在中国大陆上映,以半月里畲族村为背景的电影讲述的就是闽东特有的山海景致和畲家风情。</p> <p class="ql-block">  步入古街,两旁是深色木墙的老屋,雕花门窗诉说着往昔的精致。红灯笼高挂,招牌上“印象供销”几个字透着一股怀旧的气息。一辆蓝色三轮车静静停在屋前,像是刚从某个老电影里驶出,带着市井的烟火味,也带着生活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一座灰砖石砌的老屋前,立着一口铜制香炉,炉顶的龙形装饰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屋檐翘角,雕饰精美,仿佛在无声地讲述着曾经的香火鼎盛。几块大石静卧门前,一株老树扭曲着枝干伸向天空,与建筑一同见证了多少春秋。</p> <p class="ql-block">  石砌的屋宇静默伫立,木门半掩,仿佛随时会走出一位穿着布衣的老者。屋前几人缓步走过,身影融入背景的绿树与蓝天,整个画面像是一帧被定格的旧时光,安静得能听见风穿过屋檐的声音。位于村口半月里龙溪宫,曾名“半路里”,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背靠弥勒山,面向玉兔山,东依燕鼎山。建筑采用硬山顶抬梁、穿斗木结构,由斗、升、翘、昂、拱组合,建筑面积50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布局自南向北依次为大门、戏台、众厅、神厅、神龛。戏台藻井以五层方斗逐级装嵌,形成远观四方、近视八角的造型,工艺达一斗三出跳,体现畲族建筑特色。宫中供奉薛元帅(薛仁贵)、陈元帅(陈九郎)、平水明王(杨从仪)、雷万春元帅及海神妈祖神像。该宫于2006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雷氏宗祠和雷氏三古宅同批列为附属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一条石阶小路通向山中,木桥横跨溪流,水声清越。电线杆斜斜地划过天空,为这幅古意盎然的画面添了一笔现代的痕迹。可这并不突兀,反倒让人觉得,半月里并非与世隔绝的遗梦,而是活在当下的古老村落。</p> <p class="ql-block">  古街深处,“举人府”的指示牌指向一扇挂着红灯笼的门。行人三三两两走过,脚步轻缓,仿佛怕惊扰了沉睡的历史。瓦片屋顶在晴空下泛着微光,每一砖一瓦,都像是从清代走来的信使。</p> <p class="ql-block">  一座敞开木门的老屋,墙上挂着畲族武术馆,是畲族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以传承畲族武术(如牛家拳)为核心。通过展示传统武术技艺吸引游客,同时保留了畲族古民居的建筑特色,如锈迹斑斑的门锁和窗框雕花等历史痕迹。武术馆由雷其松(闽东畲族婚俗代表性传承人)及其家族成员共同维护,其大女儿雷秀莲是宁德市畲族舞蹈传承人。作为市级非遗项目,该武术馆通过活态展示,让游客直观感受畲族武术的魅力。 ‌</p> <p class="ql-block">  砖木结构的外墙坚固而古朴,三楼的木质阳台雕花精美,栏杆上仿佛还留着旧时主人凭栏远眺的余温。一旁的木屋低矮安静,屋顶的瓦片层层叠叠,与远处的山丘相映成趣。这里的一切,都像是被时间精心打磨过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间老厅堂,正中“福”字牌匾高悬,红底金字,气韵庄重。两侧对联笔力苍劲,墙上挂的彩画鲜艳夺目。木结构的梁柱雕刻细腻,阳光透过窗棂洒进来,落在长桌与椅背上,仿佛能听见昔日家族聚首时的笑语。</p> <p class="ql-block">  高耸的砖墙拱出门洞,一侧是两层木屋,栏杆雕花,窗棂紧闭。门前石桌石凳静立,像是等人来下一场棋,喝一壶茶。树影斑驳,风过无声,整个院落透着一种被岁月浸透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举人府”的介绍牌前,照片里的老宅静静矗立。文字讲述着它曾是清代的文化中心,三百六十平方米的空间里,曾回荡过多少书声琅琅?如今虽已沉寂,但那份文脉,仍在这片土地上悄然流淌。</p> <p class="ql-block">  一扇老门深锁,门楣雕花繁复,红对联在风中轻颤。斑驳的砖墙像是写满了故事,却从不主动诉说。门内隐约可见陈设,静谧而庄重,仿佛只要轻轻一推,就能走进百年前的某个清晨。这座古宅举人府,清代武举人雷世儒鼎建。该建筑始建于清道光年间(1848年),占地701平方米,建筑面积546.07平方米。采用硬山顶砖木结构,拥有38个房间及飞檐翘角、卵石防盗墙等特色设计。建筑内保留"荣增五福"匾额及畲族特有的龙凤五福图案,寓意吉祥与幸福。为半月里村最能体现其建筑艺术特色的古民居。</p> <p class="ql-block">  石板小巷幽深,两旁砖墙高耸,门上的福字和红灯笼格外醒目。巷子尽头,山峦隐约可见,阳光洒在石墙上,暖意融融。走在这里,脚步不自觉地放轻,生怕惊扰了藏在墙缝里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  又是一条石板巷,屋檐下枯藤缠绕,木质结构泛着岁月的暗色。远处古建筑层层叠叠,绿树掩映,晴空如洗。每一步都像踩在历史的脉络上,走得越深,越觉得这村子像一本未读完的书。</p> <p class="ql-block">  窄巷尽头,一座石亭静静伫立,红灯笼高挂,像是为归人引路。石墙斑驳,红灯笼在风中轻晃,映着远处的山与树。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历史的回响,在每一块石头、每一片瓦上轻轻回荡。</p> <p class="ql-block">  1730年,为抵御强盗入侵,加强了安全防犯措施,雷志茂公筑此城墙与寨门,寨门依势而筑,通高4、1米,内高2、15米,宽1、65米,厚3.1米,下镶青石门坝,平时大门敞开,往来自如,如有紧急情况,大门紧闭,以防止外贼侵入。原城墙上方筑有城厝,日夜皆有哨兵值守。还在左右城墙种植龙骨刺和城曲竹,易于防卫。</p> <p class="ql-block">  此外,在房屋建筑上,四方空斗墙体将鹅卵石装入空斗墙体,一旦被盗挖,鹅卵石受震动将发出连续声响,并顺势倾泄流滚而出,令盗贼无所适从,尤其是在夜间更具防盗作用。在清代,入口不足百人的小畲村,能建有如此高筑城墙,在八闽大地唯一得见,反映了当时畲族群众高度戒备、严于防范的自我保护意识。</p> <p class="ql-block">  入口处,哨岗亭悬挂红灯,绿植环绕。石墙与砖墙并立,古朴中透着庄严。这里像是村子的门户,既迎接四方来客,也守护着内部的宁静与尊严。</p> <p class="ql-block">  石阶蜿蜒向上,两侧石墙爬满岁月的痕迹。绿树成荫,蓝天如洗,每一步都像是在攀登一段被遗忘的时光。通往的不只是建筑群,更是半月里深藏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一名游客站在石墙间,背影沉静。他望着远处的建筑与绿树,仿佛在与历史对话。石墙斑驳,却坚固如初,像极了这个村子——历经沧桑,却依然挺立。</p> <p class="ql-block">  石砌建筑厚重坚实,瓦顶翘角,门楼挂灯。青山为背景,绿树为陪衬,整个画面宁静悠远。站在这里,仿佛能听见风穿过屋檐时,带起的那一声声历史的低语。</p> <p class="ql-block">  石板小路通向远方,两旁绿树成行,山峦起伏。古朴的建筑静静伫立,像从土地里长出的一般自然。晴空下,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仿佛时间从不曾催促这里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依山而建的建筑群错落有致,石墙瓦顶,与绿树青山融为一体。树下草地青翠,远处山峰壮丽。这里没有刻意的规划,却处处是天人合一的和谐。</p> <p class="ql-block">  石阶蜿蜒,墙角生绿,每一块石头都刻着岁月的印记。通向的不只是高处的建筑,而是通向博物馆。石阶旁几盆绿植生机盎然,为斑驳的石墙添了一抹亮色。湛蓝的天空下,这座老屋像一位沉默的长者,守着自己的故事,也守着整个村子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村民雷其松自费办起“畲族民俗博物馆”,收集了涉及畲族人民生产、生活、风土人情的历史文物2603件文物,涵盖生产工具、服饰歌本等,完整保存小说歌、婚俗等国家级非遗。‌‌通过文旅融合,村内还传承畲绣、武术等8项省市级非遗。‌‌</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藏品中有部分来自雷世儒家传,包括清雍正、乾隆年间古籍、秀才帽、龙头杖等。图中文物上图龙头权杖。左图竹篓、竹篮。右图上织布机。右中衣饰。右下日用品等。</p> <p class="ql-block">  雷志茂故居位于福建省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始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畲族先祖雷志茂主持修建,体现了畲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价值。故居为清代畲族传统建筑风格,采用砖木结构,占地规模较大,内部保留了雕梁画栋、石木雕刻等传统工艺元素。作为雷氏家族的代表性建筑,它见证了该村从清初到近代的文化发展脉络。作为半月里村“文武并举”文化景观的一部分,反映了畲族在清代的经济繁荣与文化传承,如雷氏家族通过科举和经商提升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  雷志茂(出生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是半月里村的奠基者,他根据村庄地形将原名“半路里”改为“半月里”,并主导了村庄的规划建设。故居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作为雷志茂的生活场所和家族象征,见证了畲族从深山迁至沿海的发展历程。雷志茂本人是畲族文化的重要推动者,清朝康熙年间地理名师,福宁府幕僚,精通堪舆、医药和典籍研修。推动畲药发展,思想开放鼓励子孙经商与求学。并重视教育,激励子孙攻读,为半月里村后续涌现多位秀才奠定了基础。‌‌</p> <p class="ql-block">  雷世儒(约1796年出生)是福建省霞浦县畲族人,清嘉庆年间出生,道光年间(1820-1850年)考中秀才,在光绪年间被授予"武举人"身份而得名。<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世儒通过经商积累财富,将茶叶等特产运往福州、台湾,带动家族与地方经济发展,其宅第也因此成为闽东地区畲族文化的重要象征。其地基采用松木棋盘架结构,历经200多年仍稳固未塌陷,展现了传统建筑智慧。故居现活化成为半月里家风家训教育馆。</span></p> <p class="ql-block">  雷世儒大厝(又称举人府)雷世儒为雷志茂六世孙,清嘉庆元年(1796年)出生。雷世儒大厝位于霞浦县溪南镇白露坑村半月里自然村,占地1300平方米,高10余米,拥有38间房屋、126根柱子,采用硬山顶砖木结构,大厝以雕梁画栋著称,保存有清代碑刻、牌匾楹联等文物,展现了畲族建筑工艺,融合畲族建筑特色与闽东地区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  武举人雷世儒(本名雷光华)经商致富,模仿当地富商康天墀宅第设计建造此宅,大厝建于道光年间(约1820-1840年),耗资8000两银,历时三年完工。内部现存大量文物,如鹅卵石墙基、飞檐翘角等设计。该建筑于2005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龙溪宫、雷氏祠堂等共同构成半月里历史文化核心。</p> <p class="ql-block">  雷氏宗祠,清代雷志茂倡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36.9平方米。<span style="font-size:18px;">坐北朝南的雷氏宗祠同样是硬山顶砖木结构,牌楼式大门上方有“雷氏宗祠”四字,漆成红色。宗祠内部简单却雅致,梁架上有描金,祭台前有工笔彩画,正堂上有“凤山衍庆”四字,正是雷世儒亲手所书。</span>神龛供有半月里雷氏历代先祖灵位,还供奉福宁州知州张良弼的灵牌。这是全国畲族宗祠中少见的,真正体现“畲汉一家亲”。</p> <p class="ql-block">  岗楼边的小路可以通往村后。位于雷世儒大厝后方的,是雷世儒之父——雷位进故居,与之相邻的则是雷氏宗祠。走上雷氏宗祠,才发现这里是欣赏半月里的最好角度。只见黑瓦斜顶层层叠叠绵延,刚刚下过雨的天空,云层压得更低,雾气笼罩不远处的山坡。再想想之前那场暴雨,真是颇有梦幻感。</p> <p class="ql-block">  雷位进故居(秀才院)是半月里村的历史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约1830年),</span>砖木结构,建筑面积332平方米。走出雷世儒、雷步缘、雷步武、雷加润、雷加上五位秀才。祖孙三代,“一门五秀才”,在全国族村落里极为少见。如今活化成畲族婚俗馆与传习所。<span style="font-size:18px;">院内设照壁,雕刻“进福”图案,兼具隔绝视线、挡风和装饰功能。</span>当年的雷位进热心公益,修桥铺路慷慨解囊,如今霞浦县内许多碑刻都仍留有他的名字。如今的故居大门前,挂有“云蒸霞蔚”四字石匾,可惜字迹已经模糊。</p> <p class="ql-block">  半月里村位于霞浦县溪南镇东北部,共有205户,781人。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先祖雷文寿迁居半月里村,由此开枝散叶,衍发成族。至今,保存着成片的清代<span style="font-size:18px;">畲</span>族古建筑群,有省级文保单位龙溪宫,有举人府、秀才厝、雷氏宗祠、石塞门等,半月里景区保留着畲族婚俗、<span style="font-size:18px;">畲</span>族小说歌、<span style="font-size:18px;">畲</span>族晋草药等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畲族婚俗馆与传习所是目前我国保存畲族历史文化遗产最完整的村落。2010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2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4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闽东畲族婚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被列入“福建省对台交流基地”。</p> <p class="ql-block">  馆内详细展示了畲族传统婚礼的‌定亲、迎亲、成亲、回门‌四大核心环节,包括提亲、看寮、讨庚帖、合婚、压圆、回帖、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等十余道具体流程。这些环节不仅记录了畲族青年男女以歌传情的恋爱过程,还体现了村民共同参与的婚礼盛况。</p> <p class="ql-block">  2004年入选第一批宁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05年入选第一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4年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p><p class="ql-block"> 2015年中央电视台,以畲族婚俗为题材拍摄的《公主新娘绣花郎》,CCTV《乡土》栏目播出。2016年全国首部畲族题材电影《梦归山哈》拍摄地。宁德市畲族歌舞团,以畲族婚俗创作的舞台剧《畲族婚礼》,参加2017年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文艺晚会演出。</p> <p class="ql-block">  2017年《霞浦·千里海疆行》取景地。2018年春,央视著名主持人撒贝宁来霞浦半月里主持《世界看中国》,现场观看指导畲族婚俗活态展示。畲族婚俗2014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婚俗馆通过实物陈列与活态展示,让游客直观感受畲族“俗不离歌”的传统,例如新娘“哭嫁”、新郎率傧相迎亲、洞房对歌等习俗均有呈现。 ‌</p> <p class="ql-block">  石墙由不规则的石块堆砌,门洞上方绿藤攀爬,生机悄然生长。一旁的石屋墙面色彩斑驳,木门紧闭,台阶静默。这里的一切都未经雕饰,却自有一种浑然天成的美。</p> <p class="ql-block">  半月里村后山石砌平台上,一座木亭,瓦顶古朴。<span style="font-size:18px;">环顾四周,洞察秋毫,守卫安宁。展望村中</span>台阶、绿植,一切都恰到好处。没有刻意的修整,只有自然与岁月共同写就的诗意。</p><p class="ql-block"> 畲族始终流传着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话说氏族时代的畲族始祖盘瓠是部落联盟首领,他迎娶公主,生下三子一女,受高辛皇帝敕封,长子盘自能、次子蓝光辉、三子雷巨佑和女婿钟志琛均封侯,子孙逐渐繁衍为畲族。这个传说所涵盖的,恰恰是畲族最主要的四大姓氏。</p> <p class="ql-block">  畲族是中国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是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一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原始居住地广东省潮州市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等省份,有的还到贵州和四川,分布在闽、浙、赣、粤、黔、皖、湘七省80多个县(市)内的部分山区。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p> <p class="ql-block">  据《2021中国统计年鉴》,畲族总人口为746385人,其中男性403516人,女性342869人,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福建省有375193余人,占畲族总人口50.27%。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20万人,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省的二分之一,迄今保留着浓郁的畲族风情。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交通信息:距霞浦县城约40分钟车程,推荐自驾或包车前往,村口设有收费停车场。‌‌</p><p class="ql-block">开放时间:全天开放,建议游览时长2-3小时。</p><p class="ql-block">门票:门票价格为‌20元/人‌。 ‌景区内畲族民间博物馆需额外支付10元门票,共30元/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