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其短|纪念杨绛先生(二)

Q小姐🌻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唯愿此生岁月无恙,只言温暖,不与悲伤。</b></p><p class="ql-block">1932年春,杨绛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的外国文学专业,并在清华园的古月堂门口结识了钱钟书。他们曾一起在清华担任过教授,他们相识于清华相恋于清华,在历史的沉淀下,岁月的流转中,他们的佳话在清华园被流传至今,为清华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气息与浪漫的真挚情怀。</p><p class="ql-block">踏着冬日的暖阳,我们走进了清华园的古月堂,这里见证了杨降先生与大才子钱钟书的无数个春夏秋冬,那段历史至今已有近一个世纪之久,不仅让人感慨道:<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生何其短。</b></p><p class="ql-block">
1935年7月,他们一同到牛津求学,一年毕业后辗转到巴黎。在巴黎的时候,杨绛作为共产党的代表,参加了世界青年大会。在前去的路上,他们还跟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同行。他们三个人在同一个车厢,一路畅聊。</p><p class="ql-block">到了巴黎以后,他们发现巴黎大学采用的是注册制,只要愿意注册登记,他们可以到明年再来上学。于是他们两个人就注册成了巴黎大学的大学生,等到钱钟书结束牛津的课程之后,打算一起到巴黎去读书,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特别多。</p><p class="ql-block">从巴黎游玩回来以后,杨绛发现自己怀孕了。回程后同年杨绛在牛津生下了钱瑗,因为看他们是中国人,医生便问要男医生还是女医生,钱钟书斩钉截铁的说:“要最好的医生!”阿圆当时是在牛津第二个出生的中国婴儿。1941年的暑假,他们一家回到了上海,一家人终于团聚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望远处的是风景,看近处的是人生。
</b></p><p class="ql-block">1950年,杨绛和钱钟书搬入清华校园的古月堂。古月堂建于道光年间的宫廷院落,曾经是清华的女生宿舍,一进入院二进入堂,左右有两侧门,两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院落显得秀气之美。他们相识于此居住于此,这里便成为了古驿道上的浪漫一站,他们带着钱瑗在那里度过了三年的静好岁月。</p><p class="ql-block">
他们是真正的大师,钱钟书被称作“文化昆仑”。他们的女儿钱瑗是北师大的教授,在六十岁的时候先父母一步去世了,钱瑗和钱钟书去世以后,杨绛先生为了能够在书中和自己的亲人重逢,用自己的方式把曾经的家写进了书里。</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一句一句读出她做为母亲和妻子的不舍,作为读书人的涵养且理智,读出岁月如此长,长过百年沧桑都无法磨灭她的才情,她的光越发的亮眼。读出人生何其短,短到一叶扁舟载着钟书消失在江河深处,短到最后一片冬叶的掉落,就能诠释整个清华园,为他们的离去做出最后一丝悲凉的感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即使世界偶尔凉薄,内心也要繁华似锦。</b></p><p class="ql-block">
1977年杨绛先生搬到三里河。在钱钟书去世后,先生一直居住在北京三里河南沙沟,杨绛开始了她18年的独居生活。她将自己关在房间里,埋头创作,用写作来寄托哀思。这段时期,她写下了令无数读者潸然泪下的《我们仨》。用一点一滴的文字写出了岁月的沧桑,道出了人情的本质,细腻而柔软。</p><p class="ql-block">
2016年,一个春天,这一年文坛巨星杨绛在北京医院安详离世,享年105岁。她的离去意味着一个世纪文学传奇画上句号。曾经那个叫家的地方,也只是古驿道的一站又一站,我们匆匆来又匆匆离开。她说:<b style="color:rgb(237, 35, 8);">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b></p><p class="ql-block">
2021年岁末,有幸在清华园看到杨绛先生的故居古月堂,有人说这里曾经住着什么样的人?来之前又读了一遍《我们仨》,我不忍想起那些细节与情感的悲鸣,和她在理智中展现出来的镇定。我又搜索资料回顾了她的一生,那只叫“花花儿”的小猫是她最爱的宠物,也是使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只猫,曾经养在古月堂,她们的领居林徽因也有一只猫,并且经常互通有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浅浅喜,静静爱,深深懂得,淡淡释怀。
</b></p><p class="ql-block">我想,她们都是爱猫的人,是爱写文字的人,是爱生活的人,也是热爱生命的人。她们用一生去读书,用一生去实践与承担,像一把伞遮住风雨,护住了所有人;她们像一扇知识的门,为人间留下美好的回忆;唯独把自己留在人间最后的阶段,独自体验<b style="color:rgb(237, 35, 8);">人生何其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