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故乡

易君

<h3><b><br></b><b>  我曾经一百次,一千次地回到五十多年前的故乡,在梦里。<br></b><b>  我总是努力地回味故乡的风,在梦里。故乡的风夹着苜蓿的青香味,玉米糁粥的甜香味,递来河边芦苇的摇曳声和秧田里的蛙叫声。</b></h3> <h3><b>  可我更多地在梦中淋着故乡的雨,那雨,掺着海风的湿咸,汗水的酸咸。<br></b><b>  五十多年前,在那场汹涌的大潮中,一千七百万“知识青年”像砂粒般被大潮冲向全国各地农村。</b></h3> <h3><b><br></b><b>  十八周岁生日的前一天,我“插队”来到南黄海边的农村。昨天还是个学生,今天便成了农民。作为一名“投亲靠友”的插队人,国家少负担了一份安置费,我却比别的知青多了一份责任,除了挣工分养活自己,还得照料日趋年迈的爷爷奶奶。<br></b><b>  我没有知青同伴,身边只有被称为“社员”的乡亲,他们多数人憨厚老实,少数有几个稍许有点狡黠——让人一眼就能看穿谋略谜底的狡黠。<br></b><b>  我从小体弱多病,下乡不久,便进入严冬。<br></b><b>  那时的生产队没有一天闲过。冬天,地里活少,就挑泥平整土壤,一百三四十斤的担子压在一百来斤的身上,一挑就是几十天,肩膀磨破了,疼得睡觉时不敢脱衣,后来,血痂粘着了衣服,想脱也脱不下来了。</b></h3> <h3><div><b><br></b></div><div><b>  酷寒中,卷起裤腿,赤脚下河挖淤泥(用来沤肥),冻得瑟瑟发抖。又饿又冷,一个冬天里就休克了好多回,最严重的一次,竟冻得尿蛋白。<br>  那时候,上头号召种双季稻。插队第二年,我在秧田里连续泡了近三个月。每天天亮到天黑,成天弯着腰插秧,水蒸日晒,一天下来,常常累得饭都不想吃。<br>  在夏天最热的日子里,顶着室外四十多度的高温,趁中午,给棉花“打顶芯”;钻进蒸笼般闷热的玉米地,给玉米“灌药粉”;抬起剧毒的“1059”“1605”药桶,给棉花“打药水”;挑起粪桶下秧田,给秧苗施粪肥,粪水一勺勺泼出去,有时一阵旋风刮来,弄得满脸满身都是粪水……</b></div><div><b><br></b></div></h3> <h3><b>  从学生到“社员”,对于我,犹如跨越千丈深壑,然而,我跨越了。在这片土地上,我站立住了。我那瘦小羸弱的身子,抗住了繁重的农活的巨压,抗住了一次次病痛的折磨,我站立住了,而且,一站就是好多年。<br>  <br>  日子不停地过,平淡得像河边风车的扇叶,像上独轮车的车轴,周而复始。<br>  每天,我往生活的磨盘里注入了汗水和辛劳,流出的,却是太多的惆怅。<br>  在那些“插队”的日子里,农活之余,我常常一个人望着遥远的地平线发呆,望着浩瀚的星空彷徨。我的故乡,在你这里,我得到了什么?——我想不出。我失去了什么?——我说不清。</b><div><br></div></h3> <h3><b>  故乡很近,知青回城的时候,我没有回去,而是去了离“插队”处仅二十里地的小镇,回故乡,只是一脚油门的事。<br>  故乡很远,远得像隔了好几辈子,远得我不想回去。那片曾经熟悉的土地,我不想重见;那些曾经熟悉的事,我不想重温。<br>  如今,皮肤上被阳光灼晒的黑色早已褪去,肩头和手上的老茧也早无影无踪,然而,那些年的风霜留在心头的刻痕却依旧存在,无法让后来的岁月磨平,无法让新的经历填平。<br>  一生无泪,只是在梦回故乡的时刻,才从眼角渗出些老泪。<br>  无数次地梦回故乡,却不是怀念,更不是思恋。到底是什么,我不知道。<br>  噫嘘,梦回故乡!<br></b><div><br></div></h3> <div><br></div><div>(本文中的图片素材选自网络)</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