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 九江洋街历史文化街区

延伸

<p class="ql-block">引子:</p><p class="ql-block">1861年3月25日,江西布政使张集馨与英国参赞巴夏礼订立开辟九江英租界的约章《九江租地约》。1927年3月15日九江人民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英勇地抗击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殖民统治,在全国率先收回英租界的壮举,取得近百年来中国人民反帝外交斗争史上的一次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1861~1927年,历经66年英国在九江的租界区域,九江人称之为“洋街”。</p> <p class="ql-block">探寻一座城市的历史底蕴是最好的旅行休闲方式。当您踏上九江浔阳区的长江沿岸,一片融合了中西风情的街区——洋街,正静静地向您诉说着它从1861年开始的66年租界往事。将带您穿越时空,深度解读这片承载着九江近代开埠记忆的独特区域。这里不仅是风景,更是一本打开的近代史书,等待您从以下几个维度细细品读。</p> <p class="ql-block">一、 历史渊源</p><p class="ql-block">长江门户的被迫开放与近代化启幕</p> <p class="ql-block">九江的租界历史,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缩影。</p> <p class="ql-block">1、开埠背景</p><p class="ql-block">1858年《天津条约》签订,九江被列为长江沿岸三个通商口岸之一(另两个为汉口、镇江)。1861年,英国钦差大臣沿江勘定租界界址,九江正式开埠,并在滨江一带设立了英租界,其后又有美、法、日等国势力介入,形成了独特的“公共租界”格局。</p><p class="ql-block">2、“洋街”的诞生</p><p class="ql-block">租界设立后,外国商人、传教士、外交官纷至沓来。他们在界内修筑道路、兴建楼宇,形成了与九江老城风格迥异的新街区,当地人称之为“洋街”。这66年,是屈辱的殖民历史,但也客观上促使九江成为江西近代工业、航运和金融的中心,是江西接触西方文明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二、 外国机构与功能分区殖民权力的空间映射</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洋街功能明确,集中了殖民统治与商贸活动的核心机构:</p> <p class="ql-block">1、行政与司法</p><p class="ql-block">设有工部局(租界的行政机构,类似市政府)、巡捕房(警察局)和法庭,行使对租界的管理权和领事裁判权。</p><p class="ql-block">2、外交与金融</p><p class="ql-block">各国领事馆(如英国领事馆)相继设立。同时,近代银行如汇丰银行九江分行等落户于此,控制着本地的金融命脉。</p><p class="ql-block">3、商贸与生活</p><p class="ql-block">遍布各大洋行(如太古、怡和),它们垄断了长江的航运和赣北的物产贸易。此外,俱乐部、教堂、医院等设施也一应俱全,构成了一个功能完备的“国中之国”。</p> <p class="ql-block">三、 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凝固的中西交融乐章</p> <p class="ql-block">洋街的历史文化价值,极大程度上体现在其建筑上。行走其间,请注意观察:</p> <p class="ql-block">1、风格多元</p><p class="ql-block">您会看到典型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如券廊、拱窗、粗大的石材),也有殖民地外廊式建筑(适应亚热带气候,有宽敞的连续走廊),部分建筑还融入了本地青砖灰瓦的工艺,形成了独特的“中西合璧”风格。</p><p class="ql-block">2、材料与工艺</p><p class="ql-block">建筑多采用砖石木结构,不少楼宇的砖砌工艺精湛。这些建筑不仅美观,其内部高大宽敞的空间、壁炉、百叶窗等设计,都体现了西方的居住习惯与当时的建造技术。</p><p class="ql-block">3、代表性建筑</p><p class="ql-block">修复后的洋街街区,您可以看到原英亚细亚洋行办公楼、日本台湾银行等旧址。它们不再是殖民的象征,而是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其建筑本体就是最珍贵的展品。</p> <p class="ql-block">四、 码头设施与商贸物流内河贸易的黄金纽带</p> <p class="ql-block">九江租界的繁荣,根基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区位和码头。</p> <p class="ql-block">1、黄金水道</p><p class="ql-block">九江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处,是江西唯一通江达海的港口。租界码头(如太古码头、怡和码头)的建立,使其成为江西乃至整个华中地区货物进出口的总枢纽。</p><p class="ql-block">2、物流革命</p><p class="ql-block">传统的木帆船被现代的轮船取代。来自江西腹地的瓷器、茶叶、夏布、大米在此装船,顺江而下运往上海乃至全球;而进口的煤油、纺织品、五金、鸦片等洋货则由此上岸,销往内陆。洋街就是这一切贸易活动的指挥中心和结算中心。</p><p class="ql-block">3、工业萌芽</p><p class="ql-block">商贸的繁荣催生了近代工业,九江最早的砖茶厂、火柴厂、纺织厂等均与此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五、 中西交融</p><p class="ql-block">碰撞下的社会生活变迁</p> <p class="ql-block">租界的存在,像一块巨石投入九江传统社会的平静水面,激起了层层涟漪:</p> <p class="ql-block">1、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西餐、西装、钟表、自行车、西医等新鲜事物通过洋街传入普通市民的生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时间观念。</p><p class="ql-block">2、思想文化</p><p class="ql-block">新式学堂的创办、报纸杂志的发行,使得民主、科学等新思想在此传播,培养了九江最早一批近代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3、城市格局</p><p class="ql-block">洋街的柏油马路、路灯、下水道等现代市政设施,与老城区的格局形成鲜明对比,推动了九江城市的近代化进程。</p> <p class="ql-block">4、足球运动传入</p><p class="ql-block">1861年九江开埠后,现代足球由英国水兵传入九江,1881年盘踞在九江水岸的英国水兵借助同文书院体育场踢足球,引起师生员工的兴趣。最早在教会学校(如同文书院、圣约翰中学)成立了足球队,开展足球运动。1906年同文书院(今同文中学)将足球列入体育课程,并聘请专业教师系统教学。1919年后,足球运动从教会学校推广至公立学校及社会,并沿长江、南浔铁路传播至全省,九江成为江西足球起源地。</p> <p class="ql-block">六、 文化价值与当代传承</p><p class="ql-block">从历史伤疤到城市客厅</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如何看待和利用这段历史?</p><p class="ql-block">1、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1)实物史书</p><p class="ql-block">洋街是研究中国近代口岸城市史、建筑史、经济史不可多得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2)独特记忆</p><p class="ql-block">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屈辱与奋斗,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教育的生动教材。</p><p class="ql-block">(3)美学标本</p><p class="ql-block">其建筑是中西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碰撞、融合的艺术结晶,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p><p class="ql-block">2、保护与传承</p><p class="ql-block">这正是您今天能看到洋街的原因</p><p class="ql-block">(1)活化利用</p><p class="ql-block">当地政府没有大拆大建,而是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性修缮和保护。</p><p class="ql-block">(2)功能重生</p><p class="ql-block">如今的洋街历史文化街区,已被注入新的生命。许多老建筑转型为博物馆、展览馆、咖啡馆、书店、特色餐厅和文创商店。</p><p class="ql-block">(3)文旅融合</p><p class="ql-block">它不再是殖民的象征,而是变成了一个开放的城市文化客厅和旅游目的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漫步、阅读、品茗、看展,在历史场景中体验现代生活,实现了一种积极的、面向未来的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3、街区内设有《九江租界旧址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馆于2018年4月28日免费开放,分为《租界历史》《商贸历史》《中西交融》展厅,通过现代布展手段展示了九江66年间的租界基本史实。此外,街区还谋划打造了“中华粑俗文化街”,以传统美食、民俗文化、非遗技艺等为载体,引入九江传统手工美食,形成充满九江粑俗特色的消费集聚地。</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九江洋街,是一部用砖石写就的近代史。它提醒我们勿忘国耻,也向我们展示了文化交融的复杂性与生命力。当您置身街区时,不妨放慢脚步,用手触摸那些斑驳的墙砖,想象百年前此处轮船的汽笛、码头的喧嚣、以及中西人群穿梭其间的景象。您可以重点寻访那些有标识的文物建筑,并走进改造后的文化空间坐一坐,感受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获得一次深刻的历史文化体验。</p> <p class="ql-block">注:文字、图片源于网络公众平台,得到人工智能Al助手的帮助与支持,谨向原创作者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