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门的演变

东方欲晓

<p class="ql-block">作者:胡中立</p><p class="ql-block">一座城门,半部城史。无锡的城门变迁,恰似一部镌刻在砖石上的城市编年史,记录着这座江南水城两千余年的沧桑巨变。</p> <p class="ql-block">西汉初年(公元前202年),无锡作为县治初现雏形。据东汉《越绝书》载,当时仅设一座城门,周长不过两里十八步(约合今1300米),形制简陋如篱。这座孤独的城门伫立在城东,与南北向的邗沟水道遥相呼应。这条后来被称为城中直河的水道,在隋朝大运河开凿时,竟阴差阳错地成为运河的重要河段,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420-589年),无锡迎来首次大规模扩建。城墙周长激增至十三里二百四十步(约7600米),七座城门如北斗七星般拱卫城池,三座水关则似蛟龙盘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城墙已呈现龟背形制,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既符合《周礼·考工记》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规制,又兼顾了江南水乡的防御需求,堪称古代筑城智慧的典范。</p><p class="ql-block">宋代(960-1279年)的城门命名堪称风雅:北门莲蓉门取芙蓉出水之意,西门梁溪门因梁溪古水道得名,南门朝京门暗含恭迎圣驾的谦卑,东门熙春门则寄托着对太平盛世的期许。另有三门新塘门、顾桥门、董家门依次排列于南城东侧,其中新塘门遗址位于今南市桥巷附近,至今仍可寻得蛛丝马迹。</p> <p class="ql-block">明代(1368-1644年)的城墙重建堪称无锡城市史上的里程碑。为防范倭寇侵扰,城墙被重塑为更规整的龟背形,城门精简为四座——控江门(北)、试泉门(西)、望湖门(南)、靖海门(东),四座水关如四把铁锁镇守四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代城墙的砖石上多刻有窑户、匠人姓名,这种质量追溯制度,使得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能在残垣断壁上辨认出当年的工匠印记。</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城门变迁则折射出近代化的阵痛。1912年,为配合沪宁铁路无锡站的建设,光复门在吉祥桥附近拔地而起,成为无锡第一座打破传统格局的现代城门。1945年抗战胜利后,控江门更名为胜利门,其与莲蓉桥外城门之间的瓮城因易守难攻,竟成为当时无锡的金融中心,被百姓称为大桥下,堪称战争催生商业的奇特案例。</p><p class="ql-block">城门之外,无锡更设有外郭城。这种距外城数里的防御体系,由断续城墙与天然河道共同构成,形成独特的夹城里格局。据《无锡县志》记载,外郭城并非完整闭合,而是因地制宜,利用伯渎港、古运河等天然屏障,形成可攻可守的弹性防御体系,充分体现了古人因势利导的军事智慧。</p> <p class="ql-block">从西汉的孤门独户到民国的五门并立,无锡城门的每一次变迁,都是时代风云的生动注脚。这些沉默的城门,如今虽已化作历史烟云,但它们的名字仍镌刻在街巷地名中,它们的形制仍隐藏在城市肌理里,等待着有心人去发现、去解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