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题灌山小隐二绝·其二》</span></p><p class="ql-block">明·王守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span></p> <p class="ql-block">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余姚北城(今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阳明街道)。是南京吏部尚书王华之子、主观唯心主义宗师陆九渊的继承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儒学集大成者孟子、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并称为“孔孟朱王”。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先后镇压闽、粤、湘、赣等地农民起义和广西边民起义,平定明宗室宁王朱宸濠之乱,受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另外两位为靖远伯王骥和威宁伯王越)。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享年五十七岁。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王守仁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其学以“心”为宗、以“心”为宇宙本体。提出“心即理”的命题,断言“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倡言“知行合一”说,后专主“致良知”说,反对程、朱之“格物致知”说。认为“良知”即“天理”,强调从内心去体察天理。清代学者王士祯称赞其“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为明(朝)第一流人物”。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其思想实集陆九渊以来心学之大成,世称其学为“王学”,而与陆学并称。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p> <p class="ql-block">灌山,位于江西宜春丰城。明正德十四年(1519),王守仁正在江西平定朱宸濠叛乱,之后功成身退,称病小隐于灌山。所谓“小隐”,即较小的隐居。晋代王康琚在《反招隐》诗云:“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即使是较小的隐居,也能达到一定的隐居效果。宋代陆游在《寓叹》诗中强调了小隐并非真正隐居,“小隐终非隐,休官尚是官”。</p><p class="ql-block">“一自移家入紫烟,深林住久遂忘年。”一二句是说,自从搬家来到云烟缥缈的深山,住得久了,居然不记得年月日了。这是写“小隐之快乐”。时间在这里变得缓慢,心境也变得悠然,与世无争,忘记时光,仿佛与世隔绝。小隐的好处,就是隔绝尘世的烦恼,做一回真正的自己。从此,只关心自己的内心,只关心自己的想法,做最真实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三四句是说,不要说山中没什么好物,看哪,皎洁的月光,凉爽的清风,从来不要一钱买。这是写“心中之富足”。“明月清风不用钱”出自李白的《襄阳歌》,“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苏轼《赤壁赋》云,“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说的也是大自然的慷慨馈赠之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