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报道故事化如何表述

淡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人物报道故事化如何表述 </span></p><p class="ql-block">淡水</p><p class="ql-block"> 人是做过事且有故事才值得报道的。</p><p class="ql-block">人物报道故事化在具体操作中,尤其是在具体表述中,需要采用戏剧性结构,有情节、有铺垫、有高潮,采用“说书”的方式呈现出来;就是利用各种故事因素作多种描写,来展现故事情节,介绍人物事迹、经历,为更好地刻画人物形象服务。</p><p class="ql-block">人物报道故事化,如何表述,才能让新闻故事充满情感,使新闻事实表达得更清楚,使报道更精彩更具感染力?笔者认为,应在如何设置悬念、如何利用冲突、如何展现细节等方面着力。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巧设悬念善用冲突</span></p><p class="ql-block">故事靠情节支撑,情节靠人物推动靠冲突维系。冲突和悬念是让报道有兴奋点,能够激起受众情绪吊起受众胃口引发受众关注并思考的重要环节。</p><p class="ql-block">巧设悬念可以理解为记者和通讯员故意寻找由头、设置阻碍、中断线索。善用冲突可以理解为记者和通讯员注重描写人物的意愿和行动受到阻碍以及受阻后的应对势态。</p><p class="ql-block">具体说来,就是报道者先将一个侧面或者关键点抛出,引起受众的兴趣,使受众自觉参与故事线索的展开。接下来,利用情节尤其是细节进行层层铺垫和深入,使故事具有跌宕起伏的错落感和戏剧性,让故事在冲突波折中发展。[1] 这样做,报道内容丰富多变,较好地展现人生际遇、演绎人格魅力、闪耀人性光辉。</p><p class="ql-block">2009年2月,南京电视台《周涛讲故事》播出了一档名叫《还不完的“债”》的节目,讲述的是溧水县国土局干部傅义忠照顾身患尿毒症妻子的故事。编导刻意设置了一个悬念:身为国土局的干部,傅义忠的福利待遇很好,却突然之间手头很紧,四处筹钱,究竟是为什么?[2]  </p><p class="ql-block">在这里,编导有意把一些重要的事实藏起来,埋下伏笔,留下谜团,引发观众遐想与期待。等到节日播到恰当的时候才把重要的事实说出来,使观众恍然大悟,继而回味深长。</p><p class="ql-block">2009年,泰州电视台《新闻夜班车》播出过一个标题为《“怪病”女孩的童话梦》的故事,讲述的是兴化市小女孩成倩忍受着怪病的煎熬,却创作出版了16万字童话的故事。故事是这样开头的:“兴化市戴窑镇有个女孩患上了一种怪病,她的腹部胀得很高,今年已经13岁了,体重却只有35斤。经南京、上海、北京的多家大型医院数次治疗后,依然检查不出任何病因。尽管病魔缠身,小姑娘却偏爱写童话,并且一写就是120篇。” [3]</p><p class="ql-block">在这里,观众看到面对悲剧般的命运安排,小女孩却不妥协不畏缩,而是坚毅刻苦奋力抗争。疾病的煎熬与可爱的小女孩之间构成了强烈的戏剧冲突。这样荡气回肠的冲突随着故事不断推进,增加了对抗程度和精彩程度。小女孩用心血和汗水诠释自己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感染观众情绪,并激励观众追求卓越追求快乐。</p><p class="ql-block">有了悬念和冲突,故事就有戏剧性,情节就扣人心弦,报道就有了浓烈的情味避免了平铺直叙,容易引起受众关注,并继续看下去或听下去。这需要记者和通讯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事态中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立方,尤其是关注事件主角和对手之间的情感冲突和对立情绪,并把具体情况的复杂性尤其是事态发展曲直交错一波三折有起有伏描述出来,把彼此之间的冲突和纠缠形成的情感张力展示出来。值得注意的是在设置悬念和运用冲突时,要有一定的控制力,既要会“藏”,又要会“露”,还要考虑到悬念和冲突的数量,在什么时候哪一个关键点抛出问题,在什么时候哪一个关键点了结悬念给出答案,都精心安排,力求恰到好处。这样才会有效地增强文章或节目与受众间的内聚力,形成曲折回环、跌宕生姿的效果。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精心展现细节</span></p><p class="ql-block">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神态,或者事件中的一个小插曲、一个场景,看似微不足道,却能反映出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展现人物个性。[1]这些细节是讲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得好,就能生动鲜活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让故事更动人,让人物形象更立体丰满,甚至让作品的思想性得到升华,因此不应忽视。 </p><p class="ql-block">展现细节尤其是描写特定场合的人物对话和动作,要尽量保持原汁原味,符合正常人的语言行为特征。对广播电视人物报道来说,需要获得故事中的人物很自然地说和做出来的同期声。这需要报道者进入新闻现场,捕捉关键信息尤其是精彩的具有代表意义的细节,抓住难得的机会打开摄像机及时摄录,把最精华的东西尤其是个性化的东西摄取出来。</p><p class="ql-block">广播作品《“双跳王”刘辅梁》有这样的一段细节描写:2010年,刘辅梁参加广东省残疾人运动会三级跳远比赛,被正在选材的广东省残疾人田径队教练曾华卫看上。</p><p class="ql-block">曾华卫:(出录音)“他比较开朗,在运动场上不服输这样一个运动员,挺适合我们这个专项的发展。”(录音完)</p><p class="ql-block">(训练现场)起跳声。</p><p class="ql-block">教练:“要更快一点,步伐不用太大,关键是摆出去快,落地快、狠一点就行了。”</p><p class="ql-block">刘辅梁:“知道了。”</p><p class="ql-block">刘辅梁喘气声。跑步声。起跳声。</p><p class="ql-block">教练:“对了。”(录音完)[4]</p><p class="ql-block">这样的细节描写,做到准确、简洁、通俗、新鲜,散发出紧张的训练气息,信息浓缩度高且有动态感。这种不事雕饰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广播作品的可听性,会让听众感受到现场忙碌的情景,更容易贴近听众打动人心。  </p><p class="ql-block">记者和通讯员用朴实的语言描写细节,完成新闻报道的视觉呈现,给受众以耳目一新感觉。这样可以增加新闻报道引人注目的亮点和感染力,提高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随着一个又一个细节描写,逐步把各个部分串联起来成为整个故事,最终对新闻人物有个大致的了解。   </p><p class="ql-block">记者和通讯员要善于寻找和选择生动传神信息量大的细节尤其是新闻人物的典型语言或典型动作。有的时候,既要把人物活动的场景描述出来,又要把故事发生、发展所依托的现实环境和历史条件阐述出来,做到现场与背景相结合,既烘托出特定气氛,又充实报道内容,加深受众对人物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p><p class="ql-block">场景描述追求细致,故事讲述追求生动。新闻事件发生时,记者和通讯员未在现场,或在现场但已经是时过境迁,可以找现场目击者和平时知情人,请他们描述见闻。这就是借他人的嘴巴,将一个场景乃至整个故事讲述出来。然后,选取有利于表现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场景等素材,有意识地写入文章放进节目中。</p><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26日,广州军区开平籍战士邱兴和因救落水者英勇牺牲了。英雄的家乡媒体人选取了与他在现场一起救人的战友作为主要的讲述者,用战友对烈士牺牲过程的回忆作为主线,并穿插烈士家人及部队领导、战友对其成长经历的回顾。 [4]</p><p class="ql-block">这个广播新闻专题,通过不同人物的嘴巴讲述催人泪下的故事,把可爱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听众面前,传递出直击心灵的力量,唱响了感人的正气之歌,弘扬了仁爱为民的时代主旋律,让节目变得有血有肉。</p><p class="ql-block">借他人的嘴巴,将一个场景乃至整个故事讲述出来,需要记者和通讯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和采访对象一起聊天、做事,从中交流感情、互通信息。这样,采访对象才肯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说出来,把真实的一面和闪光点展示出来,记者和通讯员才能听到群众的真心话,看到基层的真实情况,了解到人物的真实面貌,捕捉到现实中感人的故事,展现人物英勇无畏任劳任怨等美好品质。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讲述故事需要哪些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记者和通讯员在采访中,要细致观察,主动访谈,认真聆听,获得原汁原味的故事。要把目光放在点点滴滴生活上,不应放过那些“一滴水中见太阳”的故事元素,尤其是不应放过“半瓣花上说人情”的小故事,善于用平常小事来显示人物的大情怀和大智慧。 </p><p class="ql-block">在写文章和做节目中,要全面看问题,细心鉴别分析,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尤其是要选取具有典型意义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突出人物思想境界的素材,着重描写那些有声有色能反映人物特征的场面或最有代表性、最有说服力的片断。  </p><p class="ql-block">讲好故事是媒介的基本职能和社会责任,是记者和通讯员采写的最高技艺所在。</p><p class="ql-block">记者和通讯员要有发现故事、挖掘故事和运用故事的能力。</p><p class="ql-block">发现故事的能力就是有新闻敏感。记者和通讯员要时时处处都留心,一旦获知故事线索,便立刻来了精神并往深处想。</p><p class="ql-block">挖掘故事的关键,在于记者和通讯员要有深入细致的作风、精益求精的精神,尤其是要有不厌其烦的韧劲和一以贯之的态度。有耐心,有主动性,不怕麻烦,不怕苦累,能顺蔓摸瓜,了解故事全貌,并且剥茧抽丝接近真相,就会挖掘出打动人心的故事来。</p><p class="ql-block">运用故事的能力就是将原材料转化为目标需求的素质,也就是在报道中讲述故事的主观条件。记者和通讯员要在确保真实性的前提下,根据具体情况,巧妙地使用各种故事元素来“组装”:比较完整的故事尤其是能够反映人物个性的典型事例,可用特写等形式单独出现,也就是一个故事写成一篇文章或做成一个节目,做到“以一当十”;同一主题而不同内容和角度的几个故事,就以集中处理的形式组合起来,也就是几个故事写进一篇文章中或放进一个节目里,好让受众对作品中的人物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并从这些故事中明白一些道理;故事有特别精彩的片断或有代表性的细节,可作为故事的一个“横断面”或特写镜头截取出来有意凸显它们,也就是这个片断或细节在文章或节目中是浓墨重彩的,力求抢眼迷人,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p><p class="ql-block">在“组装”的过程中,还应考虑到让新闻当事人“出现”。这是因为在某一事件中,新闻当事人存在,会让受众感到真实亲切可信,而且从当事人的口中,受众能够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会随着当事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5]记者和通讯员要注意平衡各方的关系,必要时应让当事人露脸发声,尽量避免当事人“失语”现象的发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新闻报道最大成功在于发现别人没有关注的人和事。在大家都关注的人和事中,记者和通讯员要善于发现人物身上把平凡小事做到极致的闪光点,并挖掘出人物身上最让人敬佩的品质。在作人物报道时,需要显示出人对现实的态度及其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描述人物与众不同的一面,讲述人物的七情六欲甚至是“非典型”的一面,让受众看到听到差异。但是,不能耍贫嘴图热闹,不能搞文字游戏,不宜用相声演员抖包袱式的句子,不能添油加醋,更不能凭空捏造人为地“神化”,而是必须实事求是,并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p><p class="ql-block">人物报道故事化的核心还是要关注人物,突出人物个性,通过各种表达方式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发展相互推动,最终归结于一个理性的新闻主旨。[1]</p><p class="ql-block">记者和通讯员要把满足受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报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物作为新闻作品表现的主体,把人物的冷暖放在心中,把人物改革创新的点滴努力与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呈现在节目中,着力展现时代风貌、弘扬劳模精神、讴歌奋斗人生,刻画在平凡岗位上锐意进取作出不平凡的贡献的人物形象。</p><p class="ql-block">故事化需要传奇性和趣味性,但更需要作品内在的精神品质和人文关怀。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并按照新闻报道故事性的要求,恰当描述人的健康、智商、情商、逆商等状况和文化素养,充分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塑造可亲可敬可学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报道鲜活生动厚重起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2, 126, 251);">参考文献</span>:</p><p class="ql-block">[1]刘政序.故事化写法在人物报道的运用特征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5(2).</p><p class="ql-block">[2]杨天煜.正面选题如何讲成好故事[J].新闻与写作,2010(1).</p><p class="ql-block">[3]张新胜.电视新闻:开好头 先讲好故事[J].视听界,2010(5).</p><p class="ql-block">[4]黄铭敏.广播新闻“讲故事”手法研究[J].今传媒,2014(12).</p><p class="ql-block">[5]李栋材.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表达及创新分析[J].采写编,2018(1)</p><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脱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