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青年李白(诗仙)❤️

《地球屋》——李继平 念师

<p class="ql-block">许氏醒来时,总能闻到灶间飘来的米粥香,看到李白系着围裙,笨拙地翻炒着小菜,脸上沾了点灶灰,像个孩子。</p><p class="ql-block">“你呀,写诗是天才,做饭倒是个新手。”许氏笑着帮他擦去灶灰,接过他手里的锅铲,动作娴熟地翻炒起来。李白靠在门框上,望着她忙碌的身影,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忍不住提笔写下“卿为灶间妇,我为堂前客,烟火暖人心,胜过世间乐”。许氏见了,脸颊泛红,却故意逗他:“这诗可不如‘床前明月光’,得再改改。”李白却笑着把诗稿折好,放进贴身的荷包:“这是写给你的,不用改,你喜欢就好。”</p><p class="ql-block">夏日的夜晚,院中的桃树长得枝繁叶茂,李白会搬一张竹榻放在树下,与许氏并肩坐着。他会给她摇着蒲扇,讲自己年轻时的趣事,讲到惊险处,许氏会紧张地抓住他的手;讲到有趣处,两人会一起笑得前仰后合。偶尔有萤火虫飞过,李白会起身去追,把萤火虫装进透明的纱袋里,递给许氏:“给你装一袋星星,夜里看书就不暗了。”许氏捧着纱袋,眼里的笑意比萤火虫还亮。</p><p class="ql-block">许氏怀孕后,李白更是成了“贴身侍卫”。他怕许氏累着,家里的重活全包,连洗衣都不让她沾手;知道许氏爱吃酸,他每天清晨上山采摘野枣,小心翼翼地装在竹篮里,回来时裤脚沾满露水,却笑得像个得了糖的孩子;夜里许氏腿抽筋,他会立刻坐起身,轻轻为她揉腿,嘴里哼着自编的小调,声音温柔得能滴出水来:“月儿明,风儿静,我家娘子睡安稳……”许氏靠在他肩头,听着他的哼唱,只觉满心安稳——这便是她想要的家,有他在,再寻常的日子都满是甜。</p><p class="ql-block">三、稚子绕膝:父亲的温柔与担当</p><p class="ql-block">长子李伯禽出生那天,李白正在书房写诗,听到婴儿的啼哭声,他扔下笔就往产房跑,连鞋子都跑掉了一只。看到许氏虚弱却带着笑意的脸,看到襁褓中皱巴巴的婴儿,他竟红了眼眶,小心翼翼地伸出手,轻轻碰了碰孩子的小脸蛋,声音哽咽:“我当爹了……”从那以后,李白的案头多了个布偶——那是他亲手缝的小老虎,针脚歪歪扭扭,却缝满了心意,他说“要让老虎保护伯禽长大”。</p><p class="ql-block">伯禽渐渐长大,李白成了最耐心的父亲。每日清晨,他会牵着伯禽的小手去田间,教他分辨麦苗与杂草:“你看,麦苗是嫩绿色的,根扎得深,就像做人要踏实;杂草看着旺,却经不住风吹雨打。”伯禽似懂非懂地点头,伸手去拔杂草,李白便在一旁笑着帮忙,阳光洒在父子俩身上,满是温馨。</p><p class="ql-block">夜里,李白会坐在灯下,教伯禽认字。他把“月”字写在纸上,指着窗外的月亮说:“这是月亮,爹写‘床前明月光’,就是想让你知道,无论走多远,都要记得回家的路。”伯禽跟着念“月”,声音奶声奶气,李白忍不住把他抱在怀里,亲了亲他的额头:“我的伯禽,以后要做个善良、有担当的人。”</p><p class="ql-block">女儿李平阳出生后,李白更是把她宠成了“掌上明珠”。他会为平阳梳漂亮的发髻,用红绳系上小小的银铃,走起路来叮当作响;他会带着平阳去河边采莲,教她唱江南的采莲曲,平阳的歌声清脆,他便在一旁用剑鞘打着节拍,笑得格外开怀;平阳怕黑,夜里不敢独自睡觉,李白便坐在她床边,给她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直到她睡着,才轻轻为她掖好被角,悄悄离开。</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伯禽和邻居家的孩子打架,把人家的衣服撕破了。李白没有责骂伯禽,而是带着他登门道歉,还把自己最爱的一支毛笔送给了对方。回家后,他蹲下身,看着伯禽的眼睛说:“伯禽,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男子汉要学会包容,更要敢作敢当。下次遇到事,咱们先讲道理,好不好?”伯禽看着父亲温柔的眼神,用力点了点头,从此再也没和人打过架。</p><p class="ql-block">四、烽火牵挂:乱世里的深情守护</p><p class="ql-block">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天下大乱。李白带着许氏、伯禽和平阳四处逃难,昔日仗剑走天涯的诗人,此刻肩上扛着的是全家的安危。他背着年迈的许母,抱着年幼的平阳,牵着伯禽的手,在乱世中艰难前行。路上遇到战乱,他便把妻儿护在身后,拔出腰间的长剑,眼神锐利如鹰:“谁敢伤我的家人,先过我这关!”乱兵见他气势逼人,竟不敢上前,悻悻离去。</p><p class="ql-block">有一次,他们在破庙里过夜,天寒地冻,李白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盖在许氏和孩子们身上,自己则靠着墙壁,用身体挡住寒风。许氏心疼地说:“你这样会冻坏的。”李白却笑着摇头:“我是男人,扛得住。你们暖和,我就放心了。”夜里,平阳饿醒了,哭着要吃东西,李白便摸黑出去,在附近的山林里找了些野果,回来时手上被树枝划破了,却依旧笑着把野果递给平阳:“快吃,甜着呢。”</p><p class="ql-block">后来,李白为平定叛乱,决定加入永王李璘的幕府。临行前,他为许氏收拾行囊,把自己最珍贵的青莲玉佩留给她:“这玉佩跟着我多年,能辟邪,你带着它,就像我在你身边一样。”他又摸着伯禽的头,语气郑重:“伯禽,我不在家,你就是家里的男子汉,要照顾好母亲和妹妹,不许惹她们生气。”伯禽用力点头,眼里含着泪水,却强忍着不让它落下:“爹,你一定要回来。”李白抱了抱伯禽,又抱了抱平阳,转身离去时,不敢回头——他怕看到妻儿的眼神,会忍不住留下来。</p><p class="ql-block">在幕府的日子里,李白最牵挂的便是妻儿。他会在夜深人静时,写下对他们的思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每写一封信,他都会仔细折好,放进信封,在信封上画一朵小小的青莲——那是他们的约定,是彼此的牵挂。他会省下自己的俸禄,换成粮食和衣物,托付可靠的人送去,信里总少不了一句“照顾好自己,等我回来”。</p><p class="ql-block">可惜,永王兵败,李白被流放夜郎。流放途中,他收到了许氏的信,信中说伯禽已经学会了做饭,能帮着照顾妹妹;平阳织了一块布,想等他回来做件新衣。李白捧着信,泪水落在信纸上,晕开了字迹。他在回信中写道:“待我归来,咱们还在院中的桃树下喝酒,我教伯禽写诗,听平阳唱歌,好不好?”只是这约定,终究没能实现——许氏在他流放期间病逝,等他遇赦归来时,只见到了已经长大的伯禽和平阳。</p><p class="ql-block">五、余生守望:把爱藏进岁月里</p><p class="ql-block">遇赦归来的李白,两鬓已染霜华。他回到安陆的旧宅,院中的桃树依旧枝繁叶茂,只是再也没有那个为他捣衣、为他做饭的身影。伯禽和平阳见到他,扑进他怀里,放声大哭,李白抱着儿女,泪水也止不住地流——他错过了他们的成长,错过了与许氏的最后一面,这成了他此生最大的遗憾。</p><p class="ql-block">从此,李白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女身上。他教伯禽写诗,却从不强迫他追求功名:“写诗是为了抒发心意,不是为了做官。你想做什么,爹都支持你。”他为平阳挑选夫婿,不求对方富贵,只愿对方能真心待她:“我女儿这么好,值得有人好好疼她。”</p><p class="ql-block">晚年的李白,依旧爱喝酒,却不再像年轻时那样狂放。他会坐在院中的桃树下,一边喝酒,一边给孙辈讲过去的故事,讲他与许氏的初遇,讲他们一起度过的柴米油盐的日子。讲到动情处,他会拿起笔,写下对许氏的思念:“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孙辈问他“奶奶是什么样的人”,他便笑着说:“你奶奶啊,是这世上最好的人,她像桃花一样温柔,像月亮一样明亮。”</p><p class="ql-block">临终前,李白躺在病床上,握着伯禽和平阳的手,眼里满是温柔:“我这一生,写了无数诗,却觉得最珍贵的,是和你们母亲在一起的日子,是看着你们长大的岁月。我走后,你们要好好生活,互相扶持,别忘了,爹和娘永远在你们身边。”说完,他缓缓闭上眼睛,嘴角还带着微笑——或许在那一刻,他又见到了那年桃花树下的许氏,她发间别着桃花,正对着他笑,一如初见时那般动人。</p><p class="ql-block">李白的一生,是诗的一生,更是爱的一生。他的诗里,有江湖的豪情,有山水的壮阔,更有对妻儿的深情。他用一生证明,纵使是狂放不羁的诗仙,也能在柴米油盐中,活出最温柔、最有担当的模样——因为爱,所以甘愿收敛锋芒;因为责任,所以愿意守护烟火。这份儿女情长,这份夫妻恩爱,这份父子深情,比他的诗更动人,更能穿越千年岁月,温暖人心。</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青莲为炬:李白青年志与烟火情,启示当代人的婚恋与事业观</p><p class="ql-block">开元十八年的长安,朱雀大街的牡丹开得泼天富贵,鎏金宫阙在晨光里泛着威仪,却被一个白衣剑客的马蹄声撞碎了沉闷——29岁的李白牵着一匹瘦马,剑穗上的玉坠叮咚作响,从蜀地而来,带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第一次叩响了这座帝都的城门。彼时的他,是怀揣诗才与壮志的青年,尚未知晓,未来十余年的长安浮沉、安陆姻缘,会为千年后的信息时代,留下关于“如何平衡事业理想与婚恋责任”的鲜活注脚。</p><p class="ql-block">一、长安初叩:以“敬”立事业,而非“玩票”</p><p class="ql-block">初入长安的李白,没有沉溺于帝都的繁华。他没有像如今某些年轻人对待工作那样“骑驴找马”,也没有把“诗才”当作投机取巧的资本,而是带着敬畏心打磨自己的“事业根基”。彼时他客居终南山玉真公主别馆,白日里登山览胜,观长安气象,将山河之壮阔、市井之烟火都揉进诗稿;夜里挑灯夜读,研汉赋、品楚辞,连案头的墨锭都磨秃了三块。有次友人邀他去酒肆纵乐,他却摇头:“诗未熟,志未明,何以宴饮为?”这种对“事业”的郑重,恰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缺失的——信息时代的快节奏里,有人把“跳槽”当常态,把“敷衍”当圆滑,把“理想”挂在嘴边却不肯付出半点深耕的努力,而李白用行动证明:真正的“事业”,从不是“试一试”的轻率,而是“磨一剑”的笃定。</p><p class="ql-block">他在长安的第一次“亮相”,便惊艳了朝野。那日玄宗召他为《霓裳羽衣曲》填新词,他虽醉酒,却没有半分轻慢——冷水泼面后,狼毫笔蘸墨如飞,笔下“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的豪情,既合帝王心意,又不失文人风骨。事后玄宗赐金百两,他却婉拒:“臣所求非金,乃愿以诗笔佐陛下治世。”这份“不图名利、只求遂志”的纯粹,戳中了当下“功利化事业观”的痛点。如今有人把“薪资”当作衡量工作的唯一标准,把“晋升”当作投机的目标,却忘了“事业”本是“实现自我价值”的载体。李白告诉我们:事业的“重量”,从不取决于外界的赏赐,而在于自己是否用了“真心”去对待——哪怕只是一首诗,也要写出自己的风骨与担当。</p><p class="ql-block">即便后来因“醉令脱靴”触怒权贵,被迫离开长安,李白也没有陷入“躺平”的颓丧。他没有抱怨“怀才不遇”,而是把长安的经历当作“修行”,带着对事业的敬畏继续漫游天下,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期许。这种“失意不沉沦”的韧性,更是当下年轻人需要的:信息时代的机遇多,挑战也多,有人稍遇挫折便“裸辞”,稍不如意便“摆烂”,却忘了“事业”从不是一条坦途,而是需要在起伏中坚守的初心。李白的“长安来去”,恰是一面镜子:事业的“成功”,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幸运,而是“失意不馁、得意不骄”的坚持。</p><p class="ql-block">二、安陆结缘:以“诚”赴婚恋,而非“儿戏”</p><p class="ql-block">离开长安后的李白,在安陆遇见了许氏,这段姻缘,成了他“烟火气”的开端,也为当代“快餐式婚恋”立了标杆。他与许氏的初遇,没有如今“颜值至上”的轻率,也没有“条件匹配”的算计——只是桃花树下,他见她捣衣时眼底的澄澈,她见他谈诗时眼里的真诚,便认定了彼此。李白求婚时,没有华丽的誓言,只递上母亲留传的青莲玉佩:“我一生爱自由,却愿为你停驻。”这份“以真心换真心”的郑重,恰是当下许多年轻人缺失的——信息时代的社交软件里,有人把“恋爱”当“打卡”,把“婚姻”当“任务”,见几次面便“闪恋”,吵几次架便“闪离”,却忘了婚恋本是“一生相伴”的承诺。</p><p class="ql-block">婚后的李白,更是把“丈夫”与“父亲”的责任,刻进了柴米油盐的日常。他收起了江湖气,每日清晨挑水、劈柴,为许氏熬一碗热粥;许氏怀孕时,他上山采野枣、寻山楂,裤脚沾满露水也不觉得累;夜里许氏腿抽筋,他便坐在床边揉腿,哼着自编的小调哄她入睡。有友人笑他“失了狂气”,他却笑着说:“俗气得好,这俗气里有妻儿的温度。”这种“为家庭收敛锋芒”的担当,戳中了当下“利己式婚恋”的痛点。如今有人结婚后依旧“我行我素”,把家务推给伴侣,把孩子交给父母,把“婚姻”过成了“单身的延伸”,却忘了婚恋的核心是“彼此付出、共同承担”。李白告诉我们:婚姻从不是“搭伙过日子”的将就,而是“我愿为你,洗手作羹汤”的甘愿——哪怕是狂放的诗仙,也愿意在烟火气里,做一个温柔的丈夫与父亲。</p><p class="ql-block">面对子女,李白的“父爱”更是满含责任与引导。他教长子伯禽认字时,会指着“月”字说:“这是月亮,爹写‘床前明月光’,是想让你记得,无论走多远,家都是归宿。”伯禽犯错时,他从不大声斥责,而是蹲下身讲道理:“做人要敢作敢当,这才是男子汉。”这种“以身作则”的教育,恰是当下“缺位式育儿”的对照。如今有人当了父母,却把“陪伴”交给手机,把“教育”交给辅导班,忘了“父母的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材”。李白用行动证明:婚恋的终点,从不是“结婚生子”的形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