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相见时难别亦难,昔日同窗共读的岁月早已沉淀为心底最温润的底色。如今各自奔波于尘世烟火,聚首成了奢侈的期盼。每逢重逢,皆如秋日暖阳般珍贵,带着熟悉的气息匆匆相拥,又匆匆别离。10月1日,国庆与中秋双节同庆,趁着假期,老友们从上海、南京千里归来,归心似箭地奔赴徐州。我们相约于城郊静谧之地——张伯英艺术馆,在这古意氤氲的园林中赏秋叙旧,以一场诗意的重逢,致敬久违的青春。</p> <p class="ql-block">张伯英艺术馆,坐落于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大学路,占地逾百二十亩,是一座集收藏、陈列、研究与教学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艺术殿堂。馆名由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亲笔题写,墨韵沉厚,气度端庄。自2004年始建以来,这里便成为彭城文脉的重要承载地,静静守护着一方艺术的净土。</p> <p class="ql-block">馆内珍藏了中国近代著名书法家、碑帖学家、文物鉴赏大家张伯英先生的书法真迹、碑刻拓片、文稿信札等珍贵遗存,系统展现了“彭城书派”与“伯英书体”的艺术精髓。同时,亦融合展陈地方民俗文化,使传统书艺与民间风情交相辉映。作为国内规模较大、藏品丰富的艺术馆之一,它不仅是一座殿堂,更是一册活的文史长卷。</p> <p class="ql-block">建筑之美,在于古今交融。艺术馆整体风格汲取中国北方园林的古朴幽雅,又巧妙融入现代空间设计理念。张伯英陈列馆、小来禽馆、文豪殿、墨缘阁、藏书楼、碑廊、守拙亭、砚亭、天水池、碧澜砚、百佛堂、观戏台、琴台、群羊坡等景点错落有致,布局精巧。一步一景,皆有来历;一檐一柱,尽显风骨。</p> <p class="ql-block">秋雨微凉,青瓦覆着薄润的水光,屋檐低垂,宛如一句未尽的旧话,轻轻落在心上。我们撑伞走过那扇朱红大门,石狮静立两侧,仿佛已守候百年光阴。墙边藤蔓攀爬,绿意从砖缝中悄然溢出,老建筑在雨中更显沉静。那一刻,脚步不自觉地慢了下来,心也悄然归于安宁。我们并非为拍照而来,而是想把这份久违的静谧,悄悄藏进记忆深处,成为岁月里最温柔的注脚。</p> <p class="ql-block">瓦片间生出的青草,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时光伸出的触角,轻抚过往。墙皮斑驳,却不显颓唐,反倒透出几分倔强的生机。我们沿着石阶缓步而上,雨水顺着屋檐滴落,敲在石槽上,清脆如旧日铃音。这些建筑从不言语,却将岁月讲得明明白白——有些东西老了,反而更动人,如同我们这一场重逢,历经风尘,却愈发温热。</p> <p class="ql-block">“张伯英艺术馆”几个大字悬于拱门之上,墨色沉稳,力透纸背。我们站在门下避雨,回望镜头,笑得如同当年教室后排偷吃糖果的少女。石狮依旧威严,可我们已不再惧怕。这一瞬的合影,竟让几十年的风尘都轻了。原来不是我们回到了过去,而是过去悄悄追上了我们,在这秋雨微寒的午后,温柔地打了个照面。</p> <p class="ql-block">小来禽馆,不仅是张伯英艺术精神的象征,更是徐州张伯英艺术馆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展示单元。它承载着对传统书法的深刻继承与创新发展,馆内陈列精微,墨香隐隐,仿佛仍能听见先生执笔时的呼吸与沉吟,是书道传承的一方静土。</p> <p class="ql-block">穿过“园菊门”的圆门,仿佛踏入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黑瓦白墙,绿树掩映,花未全开,香已暗浮。那扇门宛如一只温润的眼睛,框住了一整个秋天的温柔。我们不约而同停下脚步,谁也不说话。有些美,适合静静看,如同老友重逢时那一眼的默契,无需言语,心已相通。</p> <p class="ql-block">一扇旧木门半敞着,藤蔓缠绕,院中亭子隐约可见。门后仿佛藏着另一个世界——安静、缓慢,与外界的喧嚣毫无瓜葛。我伸手轻抚门框,木纹粗糙而真实,仿佛触到了岁月的肌理。这扇门,或许几十年未曾改变,而我们,却已走过了半生。可只要站在这里,心便莫名踏实,仿佛青春从未走远,只是换了一种方式,静静守候。</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园菊门”的拱门下,撑着红伞,笑意盈盈。雨水顺着伞沿滑落,如一串晶莹的珠帘。青砖墙湿漉漉的,映着她红色的衣角,格外鲜活。那一刻,她不是在避雨,而是在与秋天对话。我们都不再年轻,可笑容里的光,一如当年教室窗外洒进的晨曦,明亮而温暖。</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门洞前,红衣红伞,黄围巾在风里轻轻扬起。雨后绿植格外清亮,叶片上挂着晶莹水珠,仿佛整个世界都被洗过一遍。她笑着,像是要把整个秋天都收进眼底。我们拍下这一幕,不是为了发朋友圈,而是想记住:哪怕年岁渐长,我们依然能在这微凉的秋日里,活得热气腾腾,心怀热爱。</p> <p class="ql-block">汉石堂位于艺术馆中部,三进院落,廊房相连,廊内陈列汉画像石百余块,供游人细细品读。此名原为张伯英在徐州收藏汉画像石时所用斋号。当年他慧眼识珠,苦心搜集散落民间的汉代石刻,藏于马市街杂货店,雅称“汉石堂”。新中国成立后,其子张恺慈将其悉数捐献国家。王昌庆仰慕张氏父子风骨,遂沿用此名,使这段文脉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古建前,红衣背包,手握雨伞,像一幅行走的油画。灰瓦、绿树、石板路,全都成了她的背景。雨刚停,空气里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气,沁人心脾。她不赶时间,也不刻意摆拍,只是静静地站着,仿佛在等某个旧日的自己缓缓走回。而我们知道,她一直都在,从未真正离开。</p> <p class="ql-block">群羊坡,得名于苏轼“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山乱石如群羊”的诗意。艺术馆注重生态原貌,特意保留大片裸露岩石,奇形怪状,嶙峋峥嵘,远望如群羊奔走,栩栩如生。坡周环绕天水池、砚亭、桥亭等景致,动静相宜,野趣天成,是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妙笔。</p> <p class="ql-block">文豪殿坐落于虎山腰,居艺术馆最高处,为全馆标志性建筑。殿宇高17米,重檐双层歇山顶,外施彩画,气势雄伟,蔚为壮观。殿内陈列张伯英所书墓碑、楹联、记事碑刻十余方,及其墨迹、书稿、著作等珍贵文献;楼上设学术报告厅,承续文脉,传扬书道,是敬仰与思索的圣地。</p> <p class="ql-block">游玩尽兴,夜幕降临,同学们欢聚一堂。要的不是奢华排场,而是开开心心,活得有滋有味。难得相聚,那就让我们举起酒杯,为人生的不易干杯,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庆。愿年年岁岁月相似,月月年年人安康。特别感谢老同学盛情相邀,共进晚餐,让这一天在笑语与温情中圆满落幕。</p> 谢谢浏览 <p class="ql-block">图/制作 MIN</p><p class="ql-block">2025.10.1 拍于张伯英艺术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