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的岭南史诗

卧雪听松

<p class="ql-block">北京.卧雪听松</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734320</p><p class="ql-block">字下图上</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面积8000平方米,</span>是清代广东七十二县陈氏宗族合资捐建的合族祠,为参与捐资的宗族子弟赴广州城备考科举、纳税等事务提供临时居所,是现存广东规模最大、装饰最华丽、保存最完好的岭南传统祠堂式建筑,被誉力“百粤冠祠”。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入选“新世纪羊城八景”。</p> <p class="ql-block">  乙巳蛇年大年初四,我慕名来到陈家祠,也称陈氏书院。陈姓是中国姓氏中的大姓,在广东的人口数量排行第一,素有<b style="color:rgb(25, 25, 25);">“天下李、广东陈”</b>之说,其在广东是最有影响力的家族祠堂。站在首进大门外仰望,那高耸的锅耳山墙如巨大的官帽,又如汹涌波涛凝固于天际,气势磅礴。墻体是坚实无华的青砖,透着古朴。</p> <p class="ql-block">  门前这对石狮威武又可爱,据传,清代陈家祠一带曾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危急时刻,祠堂前的石狮突然发出怒吼,张开巨口吞噬洪水化解灾难。<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此狮子也成了安家保财的卫士,并遍布陈家祠的各个角落</span>。</p> <p class="ql-block">  门口竖立的这个大石鼓,可是有朝廷证书的。陈家祠竣工那年,一个叫陈伯涛的人考中了探花,广东历史上中探花状元的非常少。该石鼓就是专门为陈伯涛竖立的,无朝廷的允许,石鼓是不能随便立的,立此是门第和功名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跨过厚重的木门槛,进入院中,恍若从喧嚣的现代街市,踏入了一个沉静、华美而古老的岭南梦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种铺天盖地带着人间烟火气的绚烂艺术迅速将你温柔地包裹。其</span>由大小十九座单体建筑组成,长廊相连,庭院穿插。厅堂轩昂,空间宽敞,廊庑秀美。不愧“岭南建筑艺术明珠”美誉。</p> <p class="ql-block">  陈家祠整体布局分三轴、三进,共有九座厅堂和六个院落,殿堂森森,庭院错落,是岭南建筑的典范。特色在于它将书院的功能与宗祠的礼制完美融合,汇聚了广东民间建筑的巅峰技艺,堪称一座活态的“岭南建筑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聚贤堂是陈家祠的中心与灵魂,承担着祭祀、议事和集会等核心功能‌,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岭南工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著称。‌‌堂前设宽阔白石露台,四周环绕石雕栏杆,<span style="font-size:18px;">视野开阔。</span></p> <p class="ql-block">  如果把陈家祠宏大的结构比作骨骼,那遍布其每一寸肌体的装饰工艺,是其灵魂。民间匠师们<span style="font-size:18px;">集岭南传统建筑装饰艺术之大成,</span>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吉祥的祈愿、对历史的尊崇,全部倾注在刀笔之下、陶泥之中,铜铁铸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造了“三雕两塑一铸”的华彩乐章。</span>郭沫若先生赞其:<b style="color:rgb(25, 25, 25);">“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b></p> 三雕(木雕、石雕、砖雕) <p class="ql-block">  木雕是梁架间的精微世界。步入厅堂,像踏上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木雕的舞台。</span>空气中弥漫着老木的清香,繁复的镂空雕等技法之精湛,令人拍案叫绝。位于聚贤堂的一幅“福寿双全”木雕,以竹枝盘绕造型,是陈家祠“岭南七绝”装饰艺术中的代表,其含“多寿”二字,为家族祈愿。这些木雕不施彩漆,保留木材天然的纹理与色泽,在幽暗的光线下,泛着温润如玉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  石雕是门墙上的硬朗风骨。祠内的石雕,采用耐磨、耐风化的花岗岩,适合南方潮湿多雨的环境。雕刻技法包括镂雕等,有被雕成花篮状的柱础、被雕成贡品的释迦果等,那憨态可掬的小狮子于庄严中透出几分俏皮。</p> <p class="ql-block">  砖雕是烟火人间在方寸青砖上的诗性凝固。砖雕匠人采用深刻、浅浮等技法,在质地细腻的青砖上,刻画楼阁亭台、山水人物,层次分明,景深悠远,堪称一绝。一幅名为“刘庆伏狼驹”的砖雕,讲述北宋时,西夏送给宋朝一匹称为“狼驹”的烈马,称如不能降伏此马,西夏就兴兵攻打中原,结果勇将刘庆制伏了“狼驹”。砖雕刻画了40多个动态传神的人物,中央站立的是兴高采烈的刘庆,旁边是西夏官员沮丧地看着被降伏的“狼驹”,<span style="font-size:18px;">刀工精微,已臻化境,</span>隐喻陈氏宗族在逆境中的团结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另一组砖雕更为精美,其刻录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b style="color:rgb(25, 25, 25);">“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b>及<b style="color:rgb(25, 25, 25);">“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b>。读之犹如一幅湖光春色图浮现眼前。</p> 两塑(陶塑、灰塑) <p class="ql-block">  陶塑与灰塑是屋脊上的民间史诗。抬头仰望,屋脊上的陶塑人物,色彩艳丽,层次丰富。“桃园结义”“郭子仪祝寿”等历史戏剧场景,人物表情生动,栩栩如生,衣袂飘飘,仿佛能听到当年的侠义誓言与丝竹管弦。这些石湾窑的杰作,历经百年风雨,色泽虽有沉淀,但古朴厚重神韵犹存。</p> <p class="ql-block">  屋脊的灰塑,以石灰、纸浆、稻草等平凡材料,塑出了造型优美的人物、动物、仙桃等寓意吉祥之作,<span style="font-size:18px;">色彩斑澜,</span>饱满欲滴,饱含岭南水乡特有的蓬勃生命力。它们与沉稳的陶塑交相辉映,一唱一和,共同奏响了屋顶上永不落幕的视觉交响乐章!</p> 一铸(铜铁铸) <p class="ql-block">  铜铁铸是建筑筋骨中流淌的金属血脉。月台的廊间栏板以<span style="font-size:18px;">“金蟾吐瑞”等图案</span>为整座祠宇披上一袭黑色铠甲,与其他鲜亮色彩形成对比,仿佛为这首华丽的建筑乐章,注入了一段<span style="font-size:18px;">岁月沉淀的黑色咏叹,</span>低沉而富有哲思。</p> <p class="ql-block">  置身于祠堂,目光所及,无处不精美,处处有故事。我忽然想起<b style="color:rgb(25, 25, 25);">“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b>的诗句,陈家祠的“深”,不仅在于其物理空间的层次,更在于其艺术内涵的无穷无尽。每一个转身和抬头,都可能发现一个未曾留意的细节。这纷繁复杂的装饰,非单纯的炫技,而是一个宗族财力、审美与文化向心力的集中展示,是陈氏先人留给后世的一部“立体的族谱”与“可视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伫立陈家祠,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浮现脑海。这座艺术的瑰宝,穿越130余年的战火、动荡与风雨,依然以如此完整、绚烂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离不开几代人对它持续不断的修缮与保护,</span>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冒着风险,用灰浆、纸张将大量精美的雕塑、雕刻覆盖、封存,才使它们在浩劫中得以幸存,这是保护史上悲壮而智慧的一笔。陈家祠的保护者们筚路蓝缕,以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探索出将古建筑复原和预防性科技保护相结合的“陈家祠保护模式”。守护陈家祠,留住岭南匠心的呼吸,每一代人的珍视,都是为文明续写永恒的诗篇。</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hbbzca3?first_share_uid=18734320&share_depth=1&first_share_to=copy_link" target="_blank">谒东岳庙携满襟传说</a></p> <p class="ql-block">字数:2419</p>

陈家祠

岭南

砖雕

建筑

狼驹

木雕

陶塑

广东

艺术

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