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观草》</p><p class="ql-block">作者:云卷云舒</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国庆假期最后一天了,我又信步来到江边湿地公园观草。只见这里的草们在这水光云影里,各自舒展出不同的性子来。那最先映入眼帘的,是脚下铺展开的接缕草。它们长得极低,几乎是匍匐在地的,一片连着一片,织成了一张巨大无朋的、软茸茸的绿毡。这绿是朴素的,谦卑的,毫不炫人眼目。我蹲下身去细看,见它们的叶子细得像线,茎节处却真的生着些短小的根须,仿佛随时准备着,只要有机会,便要向更深的泥土里扎下去,向更广的地面上蔓延开去。这“接缕”之名,想来便是由此而得。它们一株挨着一株,一缕连着一缕,就这样手挽着手,织成了这江畔最坚实、最温存的底色。人走在上面,脚底是微凉的、痒痒的触感,那软韧的承托,仿佛不是来自泥土,而是来自一种沉默的、集体的力量。此刻方知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原是深植在这般细微的生命里。</p><p class="ql-block"> 目光稍稍抬起,便看见了那丛生的青草。它们比接缕草要高挑、疏朗得多,一簇一簇的,散落在水滨的微湿处。它们的绿,是那种正正经经的、带着植物汁液饱满光泽的绿,是春天麦苗的那种绿,充满了朴素而健康的生机。风一来,接缕草只是草尖微微地颤动,像水面漾起的细密涟漪;而青草们却是整片地摇曳起来,俯下去又仰起来,发出那“沙沙”的、令人心神俱静的声响。这声音,比风声更柔,比水声更韧,它不填满你的耳朵,只是在那里空空地、一遍遍地响着,像大地平稳的呼吸。我忽然觉得,古人所谓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大约便是咏的它们了。这里面没有奇崛的意趣,只有一种绵延不绝的、轮回的生意,看着它们,心里便觉得踏实。</p><p class="ql-block"> 而最令我驻足的,却是那隐在接缕草与青草之间,偶尔露出一片片异样色彩的翠云草。它们的绿,是迥然不同的。那是一种幽谧的,仿佛沉淀了太多光阴的墨绿,但在光影变幻的瞬间,叶子上又会泛出一种似蓝非蓝、似翠非翠的莹莹光泽,真如它的名字一般,是“翠”与“云”的化合,捉摸不定,空灵得像一个梦。它们的姿态也极好看,不是向上生长,而是柔婉地、一层层地铺散开来,主茎纤细得几乎看不见,那羽毛状的、鳞片似的小叶,便仿佛凭空悬浮着,织成一朵朵精致的、地生的云。阳光透过疏落的秋叶,筛下斑驳的光点,落在这一片片“翠云”上,那光景,直如碧波里荡漾着的、碎了的水晶,恰似谢朓诗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的意境,只是更添了几分草木的幽趣。我屏息看着,生怕一口粗重的呼吸,便会惊散了这凝在地上的、小小的绿色云霞。</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形形色色的草,我忽然有些痴了。它们同在这一片天地间,沐浴着同样的阳光雨露,却活出了这般不同的风致。一种草,便是一种性情,一种人生了。那接缕草,是勤恳的、务实的民众,他们紧密地团结着,构成了这世界最基础、最不可或缺的温厚底色;那青草,是正直而坦荡的士人,他们有着清朗的节操与坚韧的生命力,是这天地间堂堂正正的脊梁;而这翠云草呢,它便是那耽于沉思的诗人与哲士了,它不追求高度与广度,只在自己的方寸天地里,经营着一个旁人不易察觉的、精微而瑰丽的精神世界。它们谁也不妨碍谁,谁也不鄙薄谁,只是各尽其性,各安其位,共同谱写着这一曲和谐而丰饶的、秋之江畔的绿色交响。这景象,不正应了杜甫那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所描绘的和谐之境么?</p><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日头已偏西了。江面上粼粼的金光渐渐收敛,化作了淡淡的、温柔的玫瑰紫色。水气升腾起来,混着草叶的清香,氤氲在微凉的空气里。我站起身来,拂了拂衣上的草屑,心中是许久未有过的宁静与充盈。来时心头那一点芜杂的思绪,此刻已被这满眼的绿意涤荡得干干净净了,恰如王维在《青溪》中所言:“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p><p class="ql-block"> 归途上,我什么也没有带走,只将这无边无际的、宁静的绿,满满地装在了心里,恍若收藏了一整个“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悠然境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