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八天必定人如潮涌,图书馆又提醒我其间该还书了,9月30日赶紧进城,几件事一起办,提前感受节日氛围。<br> 地铁坐到积水潭,郭守敬纪念馆再领张纪念票(每月变更品种)。<br>本来没在意,经券友刘老师提醒,才发现这是以中轴线后门桥为画面的第一种正式门券。 馆内有个小型展览,介绍大运河沿线气候及出产物种。 坐135路到交道口,看到一家公交文创店,几百的模型敬而远之,挑了三块冰箱贴。<br> 童年时天天在鼓楼前看着驶过的5路和107路。虽然没有老8路车型,代替她的60路一度就是这种红绿黄(我称之为高粱饴,因为和糖纸颜色一样)。 胜利主题画展已结束,美术馆又双叒叕上新:河南主题汉唐文物展。刚从豫南回来、余兴尚在的我闻讯后先睹为快。<br> 谷仓很有穿越感,放现在直接用。 汉地砖和唐地砖 南阳的画像砖,喇叭腿裤汉们别来无恙。 美术馆另有写意画展,占了一层全部。<div><br></div><div>大家排长队在看啥?苏轼唯一被确认的真迹——潇湘竹石图<br></div> 回家看网图(局部)更从容 活动作品,数字山水,由高清夜景照片制作<br> 名为“乘风破浪”,画面上明显一位“孤独的北方女王”,画家是否知道这是三德子的军舰、俾斯麦号的姊妹?<br> 美术馆出口改在东面,出来就是杜光亭将军、不,杜委员住过的大杂院。 计划去北京站,104路人太多,我等下一辆的时候决定去隆福寺看看,听说又要开街了。<br> 临展艺术品之一:重力的痕迹 一眼看到隆福大厦内有个动画片展,意外惊喜。<br> 很多八十年代新作都没看过,“剧照”瞬时为我带来欢乐 这套《大闹天宫》挂图当年售价三毛三(就没见过),估计已颇具收藏价值。 二十四节气拍这两张,因为我在其中间来访——秋分之后七天,寒露之前八天。 隆福大厦里面还是人气不旺,这么好的隆福寺历史介绍无人看。<br> 东四牌楼的老照片,摄入两座。<br> 那时也有时尚女士,老百姓也有笑容。<br> 剪自1988年5月17日人民日报<br> 门外的集市明天(10月1日)开张,今日静悄悄。<br> 当年的白魁老号不再,落座“丰年灌肠”来份杏仁豆腐就艾窝窝。服务员说,可以换一半驴打滚,欣然接受。<br>艾窝窝比儿时细腻,驴打滚前几十年变得过甜,这次恢复了生豆面的老味道。 享受之后再去北京站。排队买票的人终究没有想象的多。我三天前从西站回京,出来没有车票打印机。既然纸质车票十月就成为历史,这次试试看能不能补打。<br>一分钟机器操作完毕,留一张纪念即可。<br> 提着四本书跑了大半个城,现在终于可以去朝阳图书馆交割。<br> 手机时代,纸质书籍杂志不景气,图书馆的书籍眼见缩水。不过我发现有个新的地下空间开放,正举办宋词宋画美术展,雅致。<br> 借两本书,今天任务达成,回去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