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苏映菊</p><p class="ql-block">美篇号:7608501</p> <p class="ql-block">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再次寻访文澜书院,站在“浴火文澜,战时书库”的标牌前,仿佛抗战的枪声在耳畔回荡。贵阳的秋天总是裹着几分凉湿,就如我此刻的心情一样。这是属于国庆的相遇,是时空中交织成的硝烟与和平的碰撞,由此,我更加理解了“碧血丹心”四个字最沉重的分量。</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国庆节的风吹过贵阳的大街小巷,鲜艳的国旗在风中飘扬,“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10月3日,值此伟大祖国76华诞之际,我又一次来到地处贵阳城北的鹿冲关森林公园内的文澜书院。“桂魄初生秋露微 ,轻罗已薄未更衣”。秋阳照在文澜书院的青瓦白墙上,绕过标牌,进入文澜书院。迈入圆门,但见竹枝掩映黛瓦白墙,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似有“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的感觉,古典园林样式设计的前后三进院落,活脱脱的江南园林庭院的灵秀呈现眼前,恍惚间像是误入江南。</p> <p class="ql-block">仔细观景发现,这些建筑又融入了贵州古建筑的元素,如文源亭攒尖直逼云霄,玉角如雄鹰飞翔;阁、楼走廊弯曲自然,木雕驼梁、额枋及角柱上的木刻、龙头雕刻等都体现了贵州特色 。</p> <p class="ql-block">悠悠地走进这里,是一场唯美的邂逅,犹如漫步一幅画卷,如诗如梦,陶醉其间。</p><p class="ql-block">其实,吸引游客的不仅仅是这里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的景色,更吸引人的是文澜书院的建立与保护国家典籍文献文澜阁《四库全书》密切相关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这些亭台回廊的厅舍,其实是文澜书院与《四库全书》相关的展厅。</p> <p class="ql-block">步入“浴火文澜 战时书库”展厅,了解《四库全书》这部珍贵的国家典籍,从编撰到保存以及战乱时期西迁贵阳的历史 。</p> <p class="ql-block">说《四库全书》这部国宝典籍珍贵,因为它是目前国内仅存的孤本。它是清代乾隆时期由纪昀等学者主持编纂的大型丛书,其编写有着多方面的历史背景,修成后共抄缮7部,分藏于7座皇家藏书楼,保存地点包括台北故宫博物院(文渊阁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文津阁本)、甘肃省图书馆(文溯阁本)、杭州西湖孤山(文澜阁本)等。这些藏书大都毁于各个时期的战乱。现在唯一留存的西湖孤山(文澜阁本),在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为保护文脉,时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陈训慈立即作出外迁文澜阁《四库全书》藏本的决定。这件超级国宝,千里辗转,最终藏到贵阳城北鹿冲关地母洞。</p> <p class="ql-block">灯光下,文澜阁《四库全书》存放着仿真本线装书1860册,全套影印版共计1559册,这一卷卷书本映入眼帘,史料记载:为保杭州文澜阁秘藏于贵州的 6 年多时间里,文澜阁《四库全书》避于战火,140 箱《四库全书》库书从浙江,横跨五省,行程 2000 多公里,于 1938 年 4 月 30 日抵达贵阳。先后藏于贵州省立图书馆、贵阳威清门外张家祠堂、贵阳城北金鳌山地母洞 ( 现贵阳鹿冲关森林公园内 ) ,共 6 年零 8 个月时间,其中在地母洞秘藏 5 年零 8 个月。</p> <p class="ql-block">想象着这唯一的“文澜阁”藏本,在烽火硝烟的战乱年代,这么多的书卷,装入一箱箱的大木箱中,转运途中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一定是“我们万众一心,朝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千里转运,“八千路云和月”,是多么的艰难啊!贵州儿女在中华民族危难的时刻,为守护文化瑰宝,承担起保护中华珍贵文化典籍的重任,使其免遭战火破坏,是多么的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厅,顺着林间小道而下,步行两三分钟到达曾经存放《四库全书》的地母洞。如果说转运途中是艰难的,那么要在这阴暗潮湿的地母洞里保存书籍,绝对是不易的。地母洞不仅是藏书之地,更是传承文化的象征,它承载着守护华夏文脉的传奇和壮举。《四库全书》藏本也是饱经风雨。防虫、防腐,贵州人民为守护中华文脉,冒着生命危险,面临日本人的飞机轰炸,所做出的努力与奉献,难以想象。这段历史见证了书院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关键作用,使中华文脉得以延续。</p> <p class="ql-block">这段历史不仅展示了文澜书院的文化价值,也体现了其在抗战期间的文化保护作用。抗战时期,《四库全书》得到了贵州人民的精心的 “照顾 ”,抗战胜利后,文澜阁《四库全书》得以完璧归浙。</p> <p class="ql-block">走出书院,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当举国欢庆华诞时,让“碧血丹心”的火种“薪火相传”。文澜书院曾经作为存放文澜阁《四库全书》的场所,我们不会忘记贵州人民在特殊历史时期的重要贡献,战时书库中的“浴火文澜,历史不会忘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