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题记:2025年金秋十月,即人民兵工创建94周年之际,我想起了自己原工作单位的老前辈粟益人——一个走出校门不久的年轻大学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听从祖国召唤,毅然投身于兵工建设事业的经历。新中国成立之初,国营惠安化工厂建厂筹备组从甘肃兰州转战陕西户县,厂址选择、勘查、施工以及职工日常生活的艰难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建厂后粟老曾担任工厂中心理化室主任等职,1989年光荣退休。粟老的经历只是工厂建厂工作的一个侧面,却真实地反映了惠安厂的开拓者们那种不讲条件、服从分配、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平凡而感人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把一切献给党”的人民兵工精神的具体体现,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兵工人献身国防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5年国庆节这天晚上,在一个尚在建设的住宅楼内还未砌隔墙、三间连通的大房间里,一对新人正沉浸在幸福的婚礼之中,他们胸前的大红花和墙上的大红喜字非常醒目,几张桌子上摆放着他们特意准备的糖、瓜子、饼干、点心和水果,热情招待前来贺喜的同事们。来宾们把这个近六十平方米的空旷的大房间挤得满满的,这对新人在欢声笑语中完成了简朴而又隆重的婚礼。当初为了支持未婚夫献身国防事业,未婚妻毅然放弃在吉林一所高中学校任教的工作,临近婚礼前调来工厂。他们的新房也布置得既简单又充满文化气息。厂里在刚建好的一栋住宅楼内给他们分配了一个套间,并配发了一张双人木板床。那时没有公交车,道路也不方便,他们从工厂驻地余下镇步行四五公里到户县民政部门办理了结婚登记,又花五元钱买了一张竹制小方桌和四张小竹凳子,肩扛手提地走回驻地。他俩都是知识分子,自然有不少书籍,他就用砖头做支柱,上面架几块木板便成了简易书架,然后摆上俩人的书,虽不美观但却很实用。她把两人的行李搬到卧室,床上铺上新买的双人床单,外间只摆了小桌方凳等简单的日常用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对新人的男主人公便是兵器国营惠安化工厂建厂元老之一粟益人,此时距建厂才过了一年多。他是湖南省长沙人,出生于1928年4月,1952年毕业于湖南大学化学系并参加工作,1953年8月调入正在甘肃省兰州地区选址的惠安厂建厂筹备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惠安厂是国家“一五”计划时期投资建设的重点兵工企业,筹建工作始于1952年10月,最初计划是在兰州市周边选择厂址。当时,粟益人还是一个从湖南大学毕业才一年的血气方刚的青年,拿到调令后,他二话没说,便从北京乘坐火车经陕西省宝鸡市,换乘火车去往兰州市。火车途径西安车站时,他看到站台上挂着“热烈欢迎有志青年共同开发祖国大西北”的大幅标语,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第二天上午到达兰州市,当他把自己的调令和档案交给建厂筹备组时,从此便与惠安厂结下了一生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20世纪50年代初的兰州比较荒凉,条件极为艰苦。但当听说建成后的工厂生产规模居亚洲第一时,粟益人和同志们为能投身于这样的建设工作而感到十分荣幸,决心条件再差、再苦再累也要完成工厂的选址筹建工作。兰州市里的地面坎坷不平、尘土飞扬,到处是老街道老建筑。市里没有自来水,人们生活用水得从黄河里挑,用明矾澄清后取上层清水使用,因此大家都非常注意节约用水。由于当地干旱少雨,很少见到花草树木,闲暇时很难找到一个休闲散心的地方,当他们听说市郊有个“小西湖”时,周末便非常好奇和急切地前去游玩,结果那只是一个很小的水池,四周稀稀拉拉的长有几棵小树,真是令人啼笑皆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兰州选址的一年多时间里,筹备组人员跋山涉水、栉风沐雨,克服种种困难,对兰州市周边150公里范围内的七个点进行考察,先后对其中初选的四个方案进行了重点勘察,对初步选定的地区进行电力、交通、人文、水文、气象等方面的资料搜集工作,但最终均因客观条件的限制,放弃了兰州选址。1954年初,二机部和陕西省政府有关领导与苏联专家又在西安周边进行考察,最后确定在户县涝峪河东岸的余下地区建厂。这是一片落后贫瘠的土地,但却处处让人感受到和善纯朴与平静安宁。在户县选址工作有了实质性进展后,筹备组人员从兰州迁来西安,在西安市端履门大街租旅馆、民房办公和居住,工程勘测人员都安排在相距三、四十公里外的户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建厂地址选定后,筹备组又按照原来在兰州时的工作分工,紧张地进行新厂区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粟益人仍然分管气象、地震资料的收集,先后到涝峪口和秦渡镇水文气象站收集分析相关资料。资料搜集工作完毕后,粟益人等人再次前往北京,编制建厂计划任务书。返回户县后,粟益人被安排在筹备组勘测设计科,该科临时设在户县县城西街一家瓦货店里的大房间内,夜晚休息则在北街一个杂货店里。晚上没有电,睡觉时需用手电或蜡烛照明,沿着木梯爬上木板楼。食堂也在北街,没有桌椅,大家都蹲在地上吃饭。县城老旧,出了县城就是农田,筹备组年轻人的业余活动,就只有沿着县城西门外不远的涝河边晨跑,或傍晚在河堤树荫下散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54年四季度,筹备组抽调数十人去北京国防五院开展建厂设计工作,粟益人参加总图总论和工艺部分的文字校对和整理工作。刚开始他们住在安定门外六铺坑一个刚交工的空空荡荡的托儿所里,每天清晨跑步越过田野荒地,跨过一条沟渠来到安定门内,搭乘公交车自北向南穿过北京城,颠簸约一小时后在广安门前下车,再步行一两公里至胡同尽头的五院,草草吃点早饭便开始上班。他们就这样在北京奔波了几个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进行建厂设计的同时,工厂管理秩序逐步建立,厂区大规模施工和各项工作迅速展开。1955年5月,上级通知工厂正式成立,同时撤销筹备组。由于余下建设工地不具备办公住宿条件,各管理处室的办公地点大多依旧临时分散设在户县县城各处,粟益人所在的设计处在西门城楼上。管理和技术人员几乎天天在县城和余下建设工地之间来回奔波。这生活、交通的不便还不算什么,最难熬的是严寒酷暑季节,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晚上裹着被褥入眠,夏天要忍受汗流浃背、蚊虫叮咬,在野外特别是秦岭山里勘测作业时,还要提防野兽出没。当年8月,工厂第一批住宅楼交付使用后,原在县城的办公室、单身宿舍、家属宿舍等全部迁到余下,临时安排在住宅楼,就餐则在一个简易大棚内,职工的工作、生活总算初步稳定了下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就是在这个时候,27岁的粟益人开始筹备自己的婚事。而从举行婚礼的这一刻起,粟益人和众多有着报国情怀的年轻人一样,便坚定地在这块儿热土上扎下了根,全身心地投入到工厂的建设之中,为我国兵器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8px;">(写于2025年10月8日)</span></p> <p class="ql-block">美篇号:18922142</p><p class="ql-block">文 字:终南石语</p><p class="ql-block">图 片:源自惠安厂史资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