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观观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要批判孔子

阿迷

<h3>晨起刷到一篇网文|“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孔子”</h3></br><h3>如下:</h3></br><h3>投稿 || 为什么我们要批判孔子? </h3></br><h3>原创 迅行 赤竹隐客 </h3></br><h3>2025年10月05日 19:01 浙江 964人 </h3></br><h3>为何我们要批判孔子?甚至在社会主义革命及建设时期的那三十年。有大规模的批孔风潮?我们今天剥离部分政治因素,仅从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批孔有什么理论支撑。</h3></br><h3>我们先不提。孔夫子在后世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皇权统治中,作为帝皇将相装点统治门面,教化奴役群众,禁锢人民思想的圣像。我们仅提及孔子本身,他的政治立场以及思想体系,文化影响等。</h3></br><h3>我们先说好的。可以说孔子在后世的文化影响力是极其巨大的,这些文化影响是有积极性的。其经典著作在被后人不断解读中形成了一部分拥有广泛合理,可以被不同国家社会包容,供其普遍学习的内容。如“仁、义、礼、智、信”,这些东西在当今任何文化地方的释义上来看,都不算坏东西,是人类文明普遍认同文化瑰宝。但其文化影响的坏的方面,如封建礼教残留的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那一套,也同样形成了长久而恶劣的影响。乃至成为许多国人的集体潜意识,将一些好的影响也慢慢转变为坏的影响。先不提部分地区残留的“夫权父权”、“重男轻女”、“封建迷信”思想。就论当今一些开设孔子院校的圣孙们,其在孔圣人处的师承是很分明的。具体来说,其仁在于屁,其义在于财,其礼在于跪,其智在于贪,其信在于骗。仿佛仿佛学生对着孔圣人的雕像跪拜,就能彰显我大中华之文明昌盛哉!(……)</h3></br><h3>于是有感而发,写了一篇文章:</h3></br><h3>《太极观观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要批判孔子》</h3></br><h3>孔子作为华夏文明史上的关键人物,其思想历来争议纷纭,甚至不乏批判之声。然而从太极观来看,孔子实为华夏文明核心——太极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与光大者。他身处礼崩乐坏的时代,以微弱之力捍卫并传承着“万物一体、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太极一态,“阴阳互动”的太极二态,以及“中和新生”的太极三态,其思想内核与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一脉相承,值得我们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珍视,而非简单批判。</h3></br><h3>孔子与太极思想:文明火种的守护者</h3></br><h3>太极思想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其核心在于“一态(本源一体)、二态(阴阳分化)、三态(中和平衡)”的辩证统一。孔子身处春秋末期,周室衰微、礼崩乐坏,恰如太极二态的阴阳失衡——旧有秩序崩坏,新秩序尚未确立,社会陷入失序的“过”与“不及”之中。而孔子的努力,正是试图以太极三态的“中和”之道,重建社会的平衡。</h3></br><h3>他的最大贡献之一,在于作《十翼》(《易传》),将原本用于占卜的《周易》升华为阐释太极思想的哲学典籍。《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本就是太极思想的经典表述,而孔子通过《十翼》的解读,将其与人文伦理结合,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正是太极二态中阴阳互动、刚柔相济的体现;“中庸之道”的倡导,则直指太极三态的“致中和”——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让失衡的阴阳回归平衡。</h3></br><h3>这种对太极思想的传承,使其成为华夏文明的“集大成者”。他并非简单复刻旧制,而是如太极演化般“损益可知”——继承夏商周礼的合理内核(太极一态的本源),剔除不合时宜的桎梏(调和太极二态的偏失),最终指向“和谐共生”的社会理想(太极三态的中和)。从这个意义而言,孔子守护的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文明得以延续的核心智慧。</h3></br><h3>重释“克己复礼”:太极中和之道的实践</h3></br><h3>批判者常以“克己复礼”为由,认为孔子维护旧制、阻碍进步,实则是对这一思想的误读。从太极观来看,“克己复礼”的核心不在“复周礼”的形式,而在“克己”以守中、“复礼”以达和,恰是太极三态“中和”思想的实践。</h3></br><h3>“克己”并非压抑自我,而是克制过度的欲望与偏颇的行为,如太极二态中阴阳需避免“过盛”或“过衰”,以回归“中”的平衡。“复礼”也非机械恢复周礼,而是重建符合时代需求的“礼制”——礼的本质是“序”,如同太极中轴对星辰运转的规范,让社会各阶层各安其位、各尽其责,在差异中实现和谐(太极一态的“万物一体”)。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明确主张礼需随时代“损益”,其“复礼”是要在礼崩乐坏的“失衡”中,重建“恰到好处”的秩序(中道),这与太极思想“守常达变”的智慧完全一致。</h3></br><h3>所谓“八佾舞于庭”的谴责,并非维护僵化的等级,而是反对“过”——季氏以大夫之身用天子之礼,是“阳过盛”的失序,如同太极二态中阴阳失衡会导致系统紊乱。孔子的立场,本质是捍卫“礼”所承载的“中和”原则:每个角色都应“在其位,谋其政”,既不越位,也不失位,如此方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太极三态)。这种对“度”的坚守,对“中”的追求,何来“反动”?何来“过时”?</h3></br><h3>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太极智慧的延续</h3></br><h3>孔子的核心思想,如“仁、义、礼、智、信”,本质是太极思想在伦理层面的体现:“仁”是“万物一体”的同理心(太极一态),“义”是阴阳互动中的正当性(太极二态),“礼”是中和有序的规范(太极三态),“智”是洞察阴阳平衡的智慧,“信”是维系万物共生的根基。这些理念并非某一时代的专属,而是人类文明对“和谐共生”的共同追求,至今仍具生命力。</h3></br><h3>诚然,后世对孔子思想的解读不乏异化,如“三纲五常”的僵化阐释,偏离了孔子“中和”的本意,沦为统治工具。但这并非孔子思想本身的问题,而是后人对太极思想“过”与“不及”的曲解——如同太极二态若失衡,便会偏离中和之道。我们应批判的是对孔子思想的异化与滥用,而非思想本身。</h3></br><h3>从太极观来看,孔子的努力是在“礼崩乐坏”的乱世中,为华夏文明锚定太极思想的中轴。他的“克己复礼”是追求“恰到好处”的秩序,他的《十翼》是对太极智慧的哲学升华,他的“仁”与“中庸”是太极一态与三态的人文显化。这样一位传承文明火种、守护太极智慧的思想家,值得我们敬畏与传承,而非简单批判。</h3></br><h3>看待孔子,需如太极观照万物:不执于一端,不流于片面,既看到其时代局限,更珍视其思想中超越时空的“中和”智慧。唯有如此,方能真正理解他作为“华夏文明集大成者”的意义,让太极思想的活水在当代继续滋养文明的生长。</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Y53D58G60iKkuIOG4OUtH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