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

飞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泱泱华夏,泽中建都。一座博物馆,半部华夏史。</span>河南博物院位于郑州市,是第一批国家一级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是中国历史上创建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早在1927年由冯玉祥将军主导建立而成,距今已有80多年的历史。当时中国所有博物馆,如果只论藏品,除故宫博物院外,河南博物院当属第二。</p><p class="ql-block">河南博物院的建筑设计灵感,来自于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在登封建造的观星台。</p><p class="ql-block">2007年,为了庆祝河南博物院80岁生日,各路专家齐聚一堂,评选出九大镇院之宝。还有彩蛋9件,整整18件,他们除了本身的价值属性,更携带着华夏的文明密码。</p> <p class="ql-block"><b>1、贾湖骨笛(新石器时代)</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河南博物院的第一件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难道不应该是青铜器吗?怎么会是一根笛子。你可不要小看这根笛子,这可是一根啪啪打脸老外的神器,让那些认为笛子的祖先不是来自中原大地的各界学者颜面无存,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贾湖村东边的沟坎和井壁内发现有陶片人骨的文化痕迹,确认为新石器时代的遗址。</p><p class="ql-block">随着考古的发掘,竟然在墓主人的身旁发现了笛子。贾湖遗址共出土三十多支精致的骨笛。分别有五孔骨笛、六孔骨笛、七孔骨笛和八孔骨笛后,经碳十四检测确认笛子是我们祖先在九千年前利用丹顶鹤的尺骨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九千年前是什么概念,比苏美尔的乌鲁克第一王朝还早一千两百年,比良渚文明还早一千年。妥妥的大洪水来临之前的史前文明啊。9000年前的祖先是如何在尺骨上找到合理的高音排列的?祖先们又是如何计算出合理音孔位置的?这些可都是精妙且系统化的数学知识啊。</p> <p class="ql-block">9000年前的贾湖文化,大量出土的器物直接和传说中的太昊是凤鸟图腾对上了,是太昊氏所创造的大汶口文化的前辈。太昊是谁?老爸是燧人氏,妹妹是女娲。这件镇馆之宝中华第一笛的发现,直接改写了华夏音乐史甚至中华文明史。音乐专家后来在发布会上直接拿起9000岁的祖宗骨笛,吹起了小白菜,震惊四方!</p> <p class="ql-block"><b>2、杜岭方鼎(商代)</b></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出土于河南省郑州市杜岭街。也是因为在当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背景下,全国掀起了疯狂的挖挖热潮,当时一名工友怀着一腔热血拿着铁锈一锹下去,直接挖出了王的道具。顺便把郑州也挖进了中国八大古都。</p> <p class="ql-block">杜岭方鼎当时一共发现两件,弟弟在河南博物院,哥哥远走他乡去了国家博物馆。杜岭方鼎造型浑厚庄重,上面共有八组饕餮纹和乳钉纹规则的分布在鼎的四壁。这是目前发现最早装饰饕餮纹的礼器,满满的王者风范。</p><p class="ql-block">鼎也就是现在的锅,c位明星当属安阳殷墟出土的后母戊方鼎,灿烂的殷墟文化正是来自郑州商城,也就是杜岭方鼎的发现地。后母戊方鼎要是见到杜岭方鼎,估计还得喊上一声太,太太太爷爷。</p> <p class="ql-block">郑州商城遗址范围内陆续发现有三个青铜器窖藏坑,坑内发现非常多的青铜器以及8件青铜大方鼎。在发掘过程中发现这些青铜器并非随意丢弃,而是人为刻意摆放的,并且8件大鼎的表面全部都有烟熏火烧的痕迹。学者们表示,要么就是一种远古的祭祀阵法,要么就是遭遇重大事件的匆忙掩埋。是不是有点三星堆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b>3、妇好鸮尊 (商代)</b></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六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妇好墓。</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五年安阳小屯村,村民在全国农业学大赛的激励下坚决利用农闲时开展平土地修水利的活动,小屯村的西边有一片小土岗,村民们就决定将其作为平整的目标,而这一带可是殷墟宫殿的遗址,专家们得知后吓得急忙赶了过来,立马开展了勘探工作。</p> <p class="ql-block">结果直接发现了深藏于地下的古墓,墓中一共出土器物一千九百二十八件,六千八百多枚海贝红螺等,这些带有妇好铭文的酒樽便是来自古墓之中,妇好鸮尊是迄今发现最早的鸟形酒尊,鸮就是猫头鹰,被中国古人视为不祥之鸟,但是在周朝以前,猫头鹰可是商人重要的图腾和信仰。因为猫头鹰有着昼伏夜出的天性,并且攻击招式是一击必杀,所以被视为战争之神。</p> <p class="ql-block">墓中出土带有妇好铭文的器物共有109件,以及带有亚其、子束泉司母辛等铭文的各类器物,表明此墓的主人不仅仅是贵族,更是一位战神级别的女将军。这位女将军便是女战神妇好,也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墓是目前在殷墟发现的唯一一座不曾被盗过的。商王贵族大墓妇好鸮尊为一对,除了河南博物院的这件,还有一件在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b>4、玉柄铁剑(西周晚期)</b></p><p class="ql-block">这是河南三门峡虢季墓里出土的一件镇国神器,号称中华第一剑。</p> <p class="ql-block">当时这把铁剑就在盗洞的正下方只要校尉多挖一锹土,咱们可能永远都见不着它了。</p> <p class="ql-block">考古学家发现这块铁镶玉的时候脑子里直接蹦出了穿越的概念,怎么可能会有铁器呢?一定是我老眼昏花了吧,由于这把铁剑直直的插在木椁底部,没有得到很好的安置使得剑身断为两截,只保存下来剑柄和剑尾。</p> <p class="ql-block">剑身整体是由和田玉柄、铜芯、铁刃组成。集合的三种完全不同的元素,玉柄上还雕刻着非常精美的竹节纹,这就是2800年前虢国的制造力,打破了秦国铜柄铁剑2600年,中国最古老铁器冶炼的记录,把中国铁器冶炼史又向前推进了200年。</p> <p class="ql-block"><b>5、莲鹤方壶(春秋)</b></p><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三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菜园内的郑公大墓。莲鹤方壶有两件除了河南博物院的这件,另外一件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当然这件并不是借走不还的,因为他真的有一段沧桑的奔波史。</p> <p class="ql-block">一九二三年乡绅李锐在自家菜园里打井,没想到直接打开了两千三百年前的一座郑国大墓。他万万没想到自己老宅的下面竟然睡着郑国的国君。李锐欣喜若狂一键三挖随便卖了三座大鼎获得八百金(大洋)。</p> <p class="ql-block">此时北洋陆军师长靳云鹗正在新郑巡访,他得知后立马赶到收缴国宝并开展发掘工作出土器物无数。其中就有两件莲鹤方壶,靳云鹗明确表示“钟鼎重器、尊彝宝物”应归于公家,随即文物全部被送往河南古物保存所,也就是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所以民间一直有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的说法。</p> <p class="ql-block">另一边的李锐其实悄悄私藏了一部分,导致目前仍有大量的新郑青铜器流落民间,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这批文物被送往位于武汉的法租界保管,后来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批文物又被送往四川,一九三八年文物又被转移至重庆,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不久,内战爆发国民政府仓促之下不忘藏匿在重庆的国宝,于是往台湾开始转移。</p> <p class="ql-block">一九五零年没有被国民党带走的文物由文化部挑选调往北京,其中就包含一件莲鹤方壶,剩余的才回到当时的河南博物馆。后来河南博物院又慷慨赠予深圳博物馆一些新郑青铜器,一九九三年莲鹤方壶前往丹麦出差,回国后立马被国家列为严禁外出的国宝之一。二零零六年分离半个世纪的方壶兄弟在河南博物院见了一面,随即再度被分开。莲鹤方壶造型宏伟气派,装饰典雅华美,纹饰极为复杂,设计极其巧妙。当然郑国大墓至今依然谜团重重,尤其墓主到底是哪位国君,目前仍然说法不一。</p> <p class="ql-block"><b>6、云纹铜禁(春秋)</b></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的春秋楚墓。淅川县南部丹江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原有一座下寺,北面有一座上寺,合称香严寺。</p> <p class="ql-block">一九七四年丹江水库建成后,下寺便沉没在水库里。随后三年因各种水患导致水库多次泄洪,直接把水下面的一大片千年楚墓给折腾了出来,云纹铜禁便出土于此。</p><p class="ql-block">不过当时因为墓室坍塌云纹铜禁被压成数百块碎片,后来经过青铜器修复圣手王长青历经四年将它修复。云纹铜禁呈扁平长方形,禁的四周及禁体四壁均装饰数层铜梗支撑云纹,禁侧攀附有十二只张口吐舌的异兽,禁底也有十二只昂首挺胸的虎形怪兽,云纹铜禁工艺逆天复杂,以失蜡法制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失蜡法这种铸造技术因为文献记录较晚,之前一直认为是从印度学来的。云纹铜禁的出土直接表明早在2500年前,中国工匠就已经把这门技术玩的很溜了。</p><p class="ql-block">禁这种东西在(礼记礼器)中有记载,就是一张放酒杯和酒瓶的桌子。禁之所以被称为禁,很可能和周人灭商有关,周人总结出,酒就不是什么好东西,商之所以会灭国,和酗酒脱不了干系,所以周人制定了严厉的禁酒令。</p> <p class="ql-block">1987年,云纹铜禁来到美国西雅图出差回国的时候,被国家博物馆看上,他们就不准备归还河南。当时河南省博物馆馆长任常中激动地表示,别如说河南人,就连河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多都没见过云纹铜禁,如果他要留在北京,别说我接受不了,近1亿河南人都接受不了。最后,河南博物馆拿出5件宝贝进行交换,才让云纹铜禁得以留在故土。</p> <p class="ql-block"><b>7、四神云气壁画(西汉)</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柿园汉墓出土。当时村民在采石的过程中发现了这座汉墓,虽然这座汉墓早已被发丘中郎将光顾过,但仍然出土各种物件以及二百二十五万枚铜钱,这么有钱的墓主人很可能就是大名鼎鼎梁孝王的儿子,梁国的第二代诸侯王梁共王刘买,柿园汉墓东侧也正是梁孝王之墓,当地村民说墓室刚被打开的那会儿壁画的颜色就如同刚完成一样,但随着墓室的打开环境瞬间改变,壁画也开始龟裂和霉变。于是专家们在一九九三年开始对四神云气壁画进行揭取,由于当时技术条件限制,接近十七平方米的壁画被分割成了五块才得以取下。一九九四年壁画来到河南博物院进行整体修复和收藏,</p> <p class="ql-block">四神云气壁画由中间主体画面和四周纹饰组合而成,主体画面红色为底,上面用白,绿,黑等颜色绘有青龙,白虎,朱雀,神兽,灵芝,花朵等。如果你有见过湖南博物院里楚墓出土的人物玉龙帛画,你就会发现这幅壁画里的巨龙和帛画里的巨龙应该是亲戚,而汉代梁国永城一带原本就是楚国故地,说不准这还是一个老师教的学生画的呢</p> <p class="ql-block"><b>8、武则天金简(武周)</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二年有一位村民在嵩山峻极峰北侧的一个石缝中发现。当时村民在嵩山植树造林,收工后便和一群小伙伴在山上玩放雷石,就是把山顶的大石头推下去撞击别的石头。就在他推开一块巨石竟然发现一张黄铜纸上面好像还有字,村民于是找人鉴定。当鉴定人看到瞾大周文字的时候,直接被吓傻了并且告诉村民这可能是金子,这一鉴定全村人都知道了,引来一位山东人疯狂求购从最初的一千元一直增加到十万元。那个年代正常人都无法想象这个数字,村民预感有内鬼停止交易,赶忙把金纸片送到了登封县人民政府,县政府立马给村民颁发了光荣匾和一千五百元奖励。一九八五年金简被河南博物院收藏这件金简是国内博物馆收藏的唯一一件和武则天相关的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简,最早一般为竹子或木制,秦汉以后,逐渐演化为玉制,唐之后的帝王在祭祀活动中特别喜欢投简,尤其是吴越国的国君钱鏐。这件金简由纯度百分之九十六的黄金制成,上面一共有六十三个字,明确记录了武则天投简的事迹。起初人们根据经典上的文字,乞三官九府除武瞾罪名,认为这是武则天夺取李唐天下后因为内心有着强烈的负罪感,用来除罪的。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也可能是一件武则天为自己祈福消灾的金简。第一武则天一生从不认为自己有错,第二其中的罪字也有疾病痛苦的意思,第三经典中的乞三官九府是道家治病驱邪的一种手段,第四经典上有记载此简是武则天委托道士胡超来投的,根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中)的记载,说明金简极有可能存在三件,也就是说除了山上被发现的这件,在附近的水下和地里还有各有一件,至今未被发现。</p> <p class="ql-block"><b>9、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北宋)</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只要是汝窑出品,必为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几百年来历代学者为了寻找汝窑窑址而魂牵梦萦,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根据地名的思路,专家们对临汝境内进行多次考察均无功而返。</p><p class="ql-block">一九七七年专家再次组团在宝丰县清凉寺窑址内踩到一片天青色的瓷片,一九八六年一位宝丰县的农民交出了一件从自家地里刨出来的天青色的瓷器,专家重新集结前往调查认定当年北宋汝官窑就在宝丰县清凉寺窑址附近。</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七年专家们在一个窑址旁突然运气槽爆满,直接挖到了一个窖藏,里面竟然有十余件汝瓷,这件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就是悄悄的躲在这个窖藏内。</p><p class="ql-block">1998年专家进行第四次挖掘,基本确定了北宋汝官窑烧造的具体位置和范围。2000年在确定好的位置上继续发掘,神秘的千年汝官窑窑址终于大白天下。</p> <p class="ql-block">2017年,建在河南宝丰县清凉寺汝窑遗址附近的汝窑博物馆正式开馆。汝窑有“天青为贵,粉青为上,天蓝弥足”珍贵之称。</p><p class="ql-block">因此,天蓝釉在烧制过程中,窑位与火候需要恰到妙处,所以成品率极低,传世极少。镇馆之宝的这个花瓶正是天蓝釉。目前发现天蓝釉汝瓷共有5件,河南博物院收藏的这件,不但是唯一一件官窑窑址内正宗出土,还是唯一一件刻花作品,属于宇宙级孤品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传说,宋徽宗赵佶梦见雨过天晴后天青色的天空,回味不已,下旨烧瓷匠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p> <p class="ql-block">1~9为河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10~18号文物也毫不逊色!请往下看</p> <p class="ql-block"><b>10、父乙角(西周早期)</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六年在河南省信阳市溮河港出土,当时溮河滩上正在修筑水坝,一位工友掰开一块硕大的鹅卵石,里面竟然发现一件青铜宝贝。工友一声惊呼吸引了众多的工友伙伴前来围观,工友们就在这个坑里面掏出一件又一件的青铜宝贝。</p> <p class="ql-block">市文化部很快闻讯赶来当众对工友们实施思想教育,并让他们背诵文物法。最终一共收回了十四件青铜宝贝。</p><p class="ql-block">这十四件青铜宝贝根据上面的铭文分为父乙派和父丁两派,竟然发现这很可能是来自春秋时期鄀国的东西,鄀国是秦楚搭界上一个极其弱小的诸侯国,没多久就被灭了。国君为允姓,史书上记载是少昊的后代。</p> <p class="ql-block">父乙角通体乌黑发亮专家称为黑漆古,黑漆古类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就极为罕见。角是一种酒器,父乙角是目前出土最大的青铜角。父乙角当时一共出土两件除了河南博物院这件还有一件在信阳博物馆。 </p> <p class="ql-block"><b>11、 葡雁铜盉(西周)</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八年出土于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周应国墓地,这件铜盉是考古人员发现于一座战国墓斜下方的另外一座更早期的战国墓中,旧墓上添新物,这是一种古墓风水学俗称棺上棺也就是谐音官上官。这件铜盉器身为雁形,雁颈微微上扬,双目直视,扁嘴微张。有一种即将要啄你的感觉。盖边缘的雁尾上还有一站立的小铜人,从形制、纹饰以及铭文字体来看,专家们一致确认它是来自西周的穆王时期。铜盉的盖内刻有四十四字铭文,描述了一位叫葡的应国大夫前往河北邢台一带的邢国,进行外交活动结束后,秦国的国君在临别之际赠予葡一件鹿皮大衣、一件高级皮革围裙以及三十斤红铜的事迹。应国为应龙氏后裔所建,应龙氏可是在阪泉之战中帮助黄帝战胜蚩尤的上古部落,还是大禹治水重要的帮手。商时期,应龙氏便在山西长治的长子县建立应国。周灭商后,应国一路南迁,来到如今的河南省平顶山市西郊的薛庄乡。这些事迹在山海经、大荒北经和竹书纪年中都有记载,如今在白龟山水库下就是古应国的都城。</p> <p class="ql-block"><b>12、七璜联珠组玉佩(西周晚期)</b></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一年河南省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一九五七年国家为解决黄河水患,准备在三门峡修建大坝。由考古界大佬夏鼐先生负责开建前的考古工作,结果直接发现沉寂了两千八百年的虢国。整个上村岭发现有三百多座虢国古墓,共出土各类器物近三万多件,同时虢国的都城,上阳城也重见天日。虢国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活跃型大国,唇亡齿寒的历史典故就和虢国有关。自从虢国故土被发现后,这里就成为各路摸金校尉光顾的圣地,一九九零年文物工作者开始对被摸过的一些虢国古墓进行补救性发掘,最先补救的是一座目测可能为国君级的大墓,在打开的一瞬间直接发现三重棺椁、几十种青铜礼乐器、大量车马器、兵器等等,根据出土大鼎上的铭文记述,这就是西周晚期虢国君主虢季的墓葬。</p><p class="ql-block">七璜联珠组玉佩正是从虢季胸前取下的。这组玉佩和石器一样都是有使用规定的,天子九璜、诸侯七璜、大夫五璜,所以虢季胸口挂着的正是七璜……七璜联珠组玉佩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玛瑙珠玉管组合,下部为玉璜玛瑙珠琉璃珠串联而成。整体工艺精美绝伦属于组合玉佩式的巅峰神作。</p> <p class="ql-block"><b>13青玉人首蛇身饰(春秋)</b></p><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当时宝相寺上官岗砖瓦厂工人在取土时发现了一座古墓,附近的村民蜂拥而至施展十八般武艺将文物哄抢一空,文物工作者赶到时村民早已散去。不过幸运的是村民们竟然遗漏了一处椁室没有打开,文物工作者当即开挖直接出土大量文物。</p><p class="ql-block">出土的青铜器上几乎都带有黄孟君和黄子作、黄夫人孟姬的铭文,黄国春秋时期嬴姓小国,东夷族分支黄夷之后,天天被楚国欺负,又不听楚国的话,最终被楚国灭国。黄国被楚国收编后一部分黄人便在楚国为官,其中名气最大的就是芈月传的男主,战国四公子之一的春申侯~黄歇。</p> <p class="ql-block">关于黄国的故土大致位置就在如今河南省信阳市潢川县境内,青玉人首蛇身饰出土时与其他一堆玉器,位于黄夫人的头骨下面。仔细看这件玉饰,金黄色人首与蛇身构成环状。有学者通过纹饰和雕刻技法认为,这件玉佩很有可能是春秋时期,黄国夫妇收藏的一件来自龙山文化的产物。而上面雕刻的是谁?如果你经常逛博物馆,你会很容易将其与创世神伏羲女娲联想起来。伏羲女娲最早记录是来自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山海经,所以这很可能又是一件打破时空壁障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b>14、夔凤纹鉴 (春秋)</b></p><p class="ql-block">春秋晚期一九三六年在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中出土。当时考古人员在汲山县的彪镇进行考古工作,其中一位围观的吃瓜人很骄傲的说我是隔壁辉县的,我们那也有很多的青铜器,从此辉县琉璃阁甲乙二墓的考古工作便拉开序幕,共出土青铜器玉石器贝币等精美文物近千件,其中青铜鉴共有四件。</p> <p class="ql-block">一九三七年卢沟桥事变琉璃阁出土的文物因时间仓促甲乙二墓的文物被混装打包和连鹤方壶一起踏上了长途旅程,如今琉璃阁甲乙二墓出土的器物分别被保管在河南博物院、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开封博物馆、南开大学七个地方。夔凤纹鉴整体硕大、花纹精美、腹中夔凤纹和耳部兽首的设计极其巧妙生动,</p><p class="ql-block">辉县在殷商时期属于王畿内地,春秋时期先后有卫国,范氏封地、魏国等更迭,甲乙二墓到底属于哪个国家,墓主又是谁?这个谜团就靠你来解了</p> <p class="ql-block"><b>15、青铜神兽(春秋)</b></p><p class="ql-block">云纹铜禁出土十年后,丹江水库因为干旱又露出一大片千年楚墓,文物贩子和盗墓贼就没走过,专家急忙跑过来进行考古发掘,虽然为时已晚,但依旧出土了近200件各种器物,青铜神兽正是来自这里,并且有两件。两件青铜神兽大体相同,由龙首、虎身、龟足、虎背萌兽和臀侧插座五个部分组装而成,尤其是虎背的萌兽和口含的萌龙设计非常精妙,可见当时的楚人不但信鬼神,好祭祀,更有着高超的青铜铸造工艺。青铜神兽具体用途目前仍然是未知,主要由镇墓兽派和鼓架派这两种意见。青铜神兽藏入河南博物院后,几乎天天出差去过香港,深圳,广州,乌鲁木齐,哈密,伊犁,北京,海口,杭州,宁波,大连等地方,是不是比你去过的地方还多呢?</p> <p class="ql-block">16、铸镶红铜龙纹方豆(春秋晚期)</p><p class="ql-block">一九七八年出土于河南省信阳市固始县猴谷堆。当时固始县有一家砖瓦厂,征购了一旁的猴骨堆取土扩大生产,结果工人们竟然在里面发现一个密室,正当工人们准备进去寻宝卖钱的时候,考古专家从天而降开始了抢救性发掘。</p><p class="ql-block">从里面出土了大量的青铜礼乐器漆器陶器等等,这件铜豆正是来自里面。铸镶红铜龙纹方豆最大的特点便是铸镶红铜这种工艺,青铜脆而硬,红铜软而有弹性,东周时期的工匠早就把这种铸造工艺运用的得心应手。</p><p class="ql-block">他们以青铜作为豆的本体,把红铜装饰在器表作为花纹。这件铸镶红铜龙纹方豆它的主人到底是谁?学术界一直没有定论,猴骨堆大墓的主人约为三十岁左右的女性,除了出土精美的各种器物更有十七人进行殉葬,可见墓主人的地位非比寻常,根据文献(左传)及(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记载,这位主人极有可能是吴王夫差的老婆,跟着夫差征战伐楚,结果客死在潘国附近,无奈就地厚葬。</p> <p class="ql-block">17、七层彩绘连阁陶楼(东汉)</p><p class="ql-block">一九九三年出土于河南省焦作市山阳故城的白庄汉墓。山阳城始建于战国时期面积有三百万平方米,山阳故城东西北三面分布着大量的汉墓群。七层彩绘连阁陶楼便是一九九三年在修建铁路时发现的,当时现场的考古人员和吃瓜群众全部被这座高层建筑给震惊,关键还有横空飞架的阁道。陶楼是汉代墓葬非常流行的一种明器。因为在汉武帝的带领下全民都开启了炼丹修仙热,他们都相信人死后魂和魄便会分离,灵魂是入天界仙国,而留在地面上的形魄就得在地下继续生活。所以等比例缩小的庄园、建筑、粮仓等等手办就被搬进了墓室,常见的陶楼大多为两三层,而这间陶楼竟然有七层。不仅让人想到汉代名诗:“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很可能在那个年代这种高楼真的是随处可见的</p> <p class="ql-block"><b>18、袁安碑(东汉)</b></p><p class="ql-block">因为碑上刻有明万历二十六年,说明此碑曾在明代就被人收藏过,后来袁安碑被人辗转来到河南洛阳偃师西南的辛家村牛王庙里当做石供案。因为刻字一面朝下,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p><p class="ql-block">一九二八年牛王庙改建成新村小学,被孩子当做乘凉时意外发现上面竟然有字,袁安碑的发现在当时的中国金石界引起轰动。</p> <p class="ql-block">因为早在一九二三年的时候就在附近发现了袁安之子袁敞的碑刻,袁安汝南汝阳人,也就是如今的河南商水人东汉名臣,这样讲大家肯定不知道他到底是谁,东汉末年的袁绍天天说自己四世三公,他嘴里的第一世就是袁安。袁绍若要见到袁安是要跪在地上为曾曾祖父刷脸的。袁安碑是目前出土最完整的汉代篆书碑刻,是汉代小篆书法的杰作。袁安碑发现后一直保护在原地,一九三八年曾因战乱遗失,1961年又突然现世,随后被河南博物院收藏。(图为拓片)</p>